首頁 > cctv調研區頻道 > 會客廳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郭鎮之]電視的未來任重道遠

CCTV.com  2009年06月11日 15: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數字化新媒體的強勁勢頭正在威脅其他傳統媒體的生存。前些年人們還只是在討論印刷媒體的生存困境,但是隨著網絡的日漸興盛,傳統的地波電視,甚至繁榮不久的有線電視,都不再高枕無憂了。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洶湧,傳媒的融合、整合成為最明顯的趨勢,而作為最大信息和媒介平臺的互聯網似乎是“通吃”的“贏家”,正在整合一切媒介,無論是報紙、雜誌還是廣播、電視,都被它盡收囊中。於是,就像報業曾經經歷過的一樣,電視的“消失論”、“取代論”也流行一時。傳統模式的電視真的會消失嗎?電視真的會被網絡媒體取代嗎?

  我對電視的未來是樂觀的。這種樂觀不僅基於印刷媒介未被消滅的歷史事實,更是基於以下兩種有關電視的主要觀點:首先,電視廣播傳統的凝聚作用不僅應該保留,而且今後可能更加重要;其次,傳統的電視節目目前仍然是網絡電視的主流,而且必將成為網上視頻的主體性資源。前景光明。

  電視傳統的凝聚作用不可取代。從歷史上看,電視與印刷媒介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有很大的區別。報紙、雜誌傳統上是比較分散的媒介,而電視則是集合的媒介。在西方發達社會,與報紙登記註冊後便進入自然淘汰的市場環境不同,電視則是需要批准的,必須依法(獲得執照)經營的。其原因不僅在於電子頻道資源曾經極為有限(這種情況現已不復存在),而且由於電子頻道獨特的凝聚作用。由於頻道有限,先是廣播,後來是電視,曾經是所有大眾傳媒中受眾最廣泛,也是最“集中”的傳播方式。電視聲像俱全,極富感染力,又沒有文字閱讀能力的門檻,因而影響力是最大的。在任何國家,電視都是被管制的,這就是原因之一。管制導致集中,集中産生“人氣”,所以電視自然成為了主流媒介。

  在中國,電視也逐漸成為了凝聚社會的第一媒介。只要電視不辦得像歷史上某些年代那樣面目可憎,它就“天然地”成為最令受眾親近的媒介,電視娛樂也是人們最習慣、最便利的休閒方式。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中國的媒介經營方式也越來越與國際接軌了。

  在互聯網時代,在數字化時代,人們面對的問題不再是消息的匱乏,而是信息的氾濫。選擇成為首要的問題和艱巨的挑戰。於是,權威性、公信度、影響力成為人們追隨既定媒體最重要的指標。在氾濫幾近成災的信息洪流中,人們需要“人間指南”。什麼媒體可以成為這種指南呢?當然是那種提供信息真實的、報道消息迅捷的、傳播渠道暢通的、接受信息便利的媒體,當然,還需要表現形式生動活潑。而電視正好能夠滿足大多數的需求。互聯網傳播的最大問題是信息的眾説紛紜和真假難辨,從獲取主流信息和主導觀點而言,它不是非常經濟的方式。同時,儘管使用電腦的門檻已經大大降低,但仍然需要人們具備一定程度的技術素質和主動性。這一點點的區別就能造成巨大的差異——人畢竟是慣於“偷懶”的,尤其是在業餘閒暇的娛樂活動中。許多人選擇看電視而不是上網看節目,純粹因為電視省事、省心、省力。在面對超過處理能力的選擇機會時,也許人們的第一個選擇就是—— 讓別人來替你選擇。於是,在新的形勢下,專業的信息和娛樂的篩選者——媒體——獲得了新的“合法性”。在自由太少的時代,人們追求自由,爭取自由;在“自由”太多的時代,人們逃避自由,拒絕選擇,並依賴“代理”。很多人將樂於被“引導”,這是電視實現“集中”功能的可能性。

  如果從必要性的角度看呢?在一個日益分散和碎片化的社會,實施任何“社會工程”都需要一種群體的認同,需要一種凝聚的力量。人們需要對話,需要溝通,需要合作。社會需要一種共同的交流場域,作為一切活動和信息的集散地。電視就是這樣一種虛擬的“中心”。這個中心的地位不僅來自歷史的沿習,不僅來自媒介的特性,而且來自社會的需要。網絡的表達是分散的,確認主流意識、主流界定和主流認可的途徑是傳統媒體的宣佈,而受眾最廣泛、人氣最集中的電視又是主流媒介最主要的代表。隨著中國社會民主化的進程,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會越來越認識到這種社會共同體的不可或缺和這種凝聚大眾“廣場”的十分必要。因此,至少是在可見的未來,傳統的電視機仍將穩穩地居於客廳的中心,成為人們連接外部世界的主要窗口。

  電視節目將成為網絡視頻的主流。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現在網絡視頻日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很多人甚至已經不看電視了。然而,當這些人年長之後,是否還會有這樣的時間和精力主動地尋找內容,或者像自然規律呈現的那樣,漸漸心平氣和,漸漸安於現狀,漸漸失去那種“舍我其誰”的自信心,從而樂於“合流”、“從眾”,這是另外一個問題。但是在當前任由他們沖浪的網上,主要的視頻資源(甚至文字資源)還是來自傳統媒體,卻是不容否認的事實。

  業餘記者、業餘製作者對互聯網生態和資源的貢獻無疑是非常寶貴的。但是專業化是質量保證的不二法門,也是國際上明顯的趨勢。雖然業餘者是一個巨大的蓄水池和人才庫,但最初的業餘者很可能最終進入主流,成為真正的專業人士;而未能專業化的業餘者,則可能被淘汰,或者退居真正的邊緣。在英國,公營機構BBC憑藉歷史的積澱和雄厚的實力始終佔據著傳播的主流地位,在數字化時代甚至更加如魚得水。在中國電視數字化的進程中,CCTV也是佔盡優勢——一些特權來自行政的優惠,也有許多強項得自天然的機遇。簡言之,在一個內容取勝的開放市場,傳統的主流電視媒體由於多年的經營、豐富的儲備,將給互聯網提供最主要的資源。因而在數字化競爭中,這些主流媒體不僅不會被排擠出局,反而可能得到施展拳腳的更大空間。與時俱進

  當然,前途光明並不意味著道路順暢。傳統媒介和當今的主流媒體也必須認清形勢,發揚主動性和創造精神,順應潮流,與時俱進。在我看來,中國電視的出路應該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形式電視的機制更新;另一個是網上內容的資源建設。

  傳統電視絕地反擊 在擁有多種選擇的情況下,傳統電視的操作方式必然發生巨大的轉型。節目及其對象的分層、分流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連篇累牘的廣告會趕走許多不堅定的受眾,只有公共化、非廣告化(或者説非商業化),才能贏得受眾的真心擁戴,才能成為他們心甘情願的凝聚之地。中國電視至少應該有一個全國性的公共頻道扮演這種具有權威性、公信力的電視服務平臺。這樣的平臺一來可以作為中國電視形象的優良品牌,完成聚合的功能,同時也是 “中央”媒體和主流意識的展示窗口。

  中國的電視市場上可以有一些高端的付費電視頻道,以質量取勝,以收費維持。在數字化解決了目標對象和服務對象的精確鎖定之後,這種服務於適需對象的傳播甚至是有利可得的。那種以傳統廣告支撐的一般頻道應該大大壓縮,“關停並轉”,中國無論如何不能再以沒有文化的內涵和賠錢的方式從事商業經營了。廣告模式也急需從灌輸式的、轟炸式的、傾盆大雨式的強迫型轉向更柔和、更巧妙的形式,並不斷隨著電視觀眾識別能力的提高改變技巧和策略。廣告也要有點公益心,不能過於見利忘義,實在“忽悠”不下去了,不如就收場,總之應以溝通産需為目標。互聯網上開闢新路 傳統電視機構也應該逐步實現由播出機構向節目供應機構的角色和身份擴展或轉變,並成為電視節目的大數據庫。數據庫的開發、經營和維護要有新的經濟機制,使其成為可再生、可持續發展和可反復使用的新“能源”。這個數據庫的資源應該是無限豐富的,內容多元,既海納國際文化,又繼承傳統精華,容納圖文,形諸音像,包含各種題材、體裁、風格和流派的人類文化的大寶庫。

  如果是這樣,電視的未來就應該是光明美好的。

  (作者為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責編:文靜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