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七套《每日農經》官網 播出頻道:CCTV-7
首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21:47—22:07
重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13:22—13:42
《每日農經》7月13日 排行第二的鳥藏市場奧秘
數一數二説大鳥,排行第二什麼鳥?鴯鹋養殖樂趣多,其中藏著啥奧妙。
鴯鹋和非洲鴕鳥到底有什麼不同?養殖方式是一樣嗎?它能適應東北的氣候環境嗎?它主要依靠什麼賺錢?市場狀況如何?養殖效益又怎樣?有沒有養殖風險等等,這都是本節目要探尋的問題。
排行第二的鳥藏市場奧秘
本節目主人公聯絡方式見本文末尾
鴕鳥1:怎麼回事?
鴕鳥2:這是誰啊?
一群鴕鳥:哈哈,走錯門了。
養殖戶:抓住它,上,跑過去了。
記者:還真的不太好抓啊。
黑龍江省大慶市鴯鹋養殖戶 張開秀:特別不好抓,它現在很靈,能跳很高,很機靈這東西,你看,人少根本抓不住它的。
記者:而且它跑的時候他們要戴上像頭盔一樣的東西?
張開秀:這主要是為了安全,怕它的爪子,抓的時候不小心會把臉傷到的。
鴯鹋:哈哈,不好意思,剛才讓您見笑了。自我介紹一下,我叫鴯鹋,老家在遙遠的澳大利亞,因為個頭兒比鴕鳥稍矮一點,體重比鴕鳥稍輕一點,所以只能屈居為世界第二大鳥。
記者:這個鴯鹋猛然一看,跟鴕鳥有點像,但是你仔細看,區別還是挺大的,你看,那邊就是一個鴕鳥園,這鴕鳥的身高大概就是2米左右,再看鴯鹋,矮矮的,大概就是1.5米左右的樣子。再看鴕鳥的脖子,非常細長,嘴是扁扁的,而鴯鹋它的脖子比較短,它的嘴是尖尖的。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他們的腳趾,鴕鳥的腳趾只有兩個,而鴯鹋的腳趾卻有三個。
張開秀:它和鴕鳥比較,它更靈巧,智商應該差不多。鴕鳥我覺得性格更像鵝和鴨子,鴯鹋的性格更像雞和孔雀,更靈巧一些。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 周玉龍:鴯鹋引入我國時間不長,是1988年,鴯鹋的飼養主要是集中在南方,在北方也有養殖。
鴯鹋:不瞞您説,當我們2009年剛從澳洲來到大慶時,還真有點不適應,尤其是在冬天,大慶的溫度零下三四十度,滴水成冰啊,因為怕我們凍著,主人特地為我們定做了棉大衣。轉眼在這裡生活了六年時間,我們已逐漸習慣了東北的環境和生活。
黑龍江省大慶市鴯鹋養殖戶 張開秀:它的身上有三個油袋子,它的左右側各有一條油袋子,它的腹下有一個油袋子。
記者:其實是看不出來的。
張開秀:這看不出來的,它是藏在身體內部的。
記者:能摸出來嗎?
張開秀:摸也摸不出來,只有屠宰解剖以後才能看得出來,它主要是為了自然災害或繁殖的時候用它來為身體提供能量。
張開秀覺得這油袋子裏的能量,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幫助鴯鹋禦寒。在他看來,鴯鹋在地這球上已經生存了8000多年,超乎尋常的基因,可以適應很複雜的環境。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 周玉龍:鴯鹋具有耐寒、耐高溫的特性,就是在北方這種寒冷天氣它也可以生存。
六年過去,張開秀通過實踐和摸索,已經熟悉了鴯鹋的生活習性,並掌握了鴯鹋的養殖技術。他在擴大養殖規模的同時,還帶動周邊感興趣的養殖戶一起養殖鴯鹋。
張開秀:它就像小孩一樣,你看,你要是愛撫愛撫它,它就軟軟的,貼在你身邊,就入睡了,睡著吧。哎,噢,還打鼾了。
記者:大哥,你養殖鴯鹋多長時間?
黑龍江省大慶市鴯鹋養殖戶 曾兆朋:已經四年了。
記者:四年,多少只?
曾兆朋:以前80多只,現在一百四五十隻。
記者:一眼望過去,我覺得都長得差不多,顏色都差不多,怎麼分公母啊?
張開秀:聽聲音。
記者:聽聲音?
張開秀:咚咚咚像敲鼓一樣叫的,是母的,像豬一樣叫的,咕咕咕,這樣叫的是公的。
還有一種辨別公母的辦法就是根據生蛋的情況來區分,誰生蛋誰自然就是母的了。
記者:聽説鴯鹋産蛋的季節是在冬天,所以很遺憾,我們現在看不到鴯鹋産蛋的過程了,在我的想象中,這個鴯鹋蛋應該和鴕鳥蛋差不多,顏色白白的,只不過這個個頭要稍微小一點,但是這個大姐告訴我説,根本就不是這麼一回事,大姐,你也別跟我賣關子,給我看看好嗎?
黑龍江省大慶市鴯鹋養殖戶 張秀華:好。
記者:哇,這是鴯鹋産的蛋嗎?
張秀華:對啊。
記者:哦,好漂亮的蛋,直接就是一個工藝品,顏色比較均勻,而且上面的斑點都特別漂亮。
張秀華:像畫出來的一樣。
記者:對,如果你不告訴我,我還以為這就是畫出來的顏色,哦,好漂亮啊,那這個蛋會不會賣得很貴啊?
張秀華:得賣150元一枚吧。
看到沒有?一個鴯鹋蛋竟然相當於11個雞蛋的重量。
一般來説,平均一隻母鴯鹋一年可産蛋30枚左右。但這些漂亮的鴯鹋蛋養殖戶一般是捨不得用來吃的,他們要麼用來孵化,要麼雕刻成工藝品用來出售,一個鴯鹋蛋工藝品的市場賣價在400元左右。
那麼,那些受精蛋孵化出來的小鴯鹋長出來又是什麼樣的呢?
記者:哇,這是出生了剛剛三個月的小鴯鹋,它真的很漂亮。別動,我不會傷害你的。它頭上這個花紋就像戴上了一個小禮帽一樣,而且它身上的毛灰白相間,非常漂亮。
記者:哈哈哈,你看這個小鴯鹋好調皮,在幫我解鞋帶呢,快讓它們給解開了,一直在叨我的鞋。
記者:其實我覺得這個鴯鹋還挺願意和人親近的,和小動物親密接觸真的挺讓人開心的。
沒錯,和小動物親密接觸挺讓人開心的。不過,開心的遠不止記者一個。
張開秀:抓到一個,別蹬著孩子的手。
張開秀:這真的中獎了,沒想到給你留下紀念啊。
遊客:挺好得,挺可愛的。
記者:以前見過這個鴯鹋嗎?
遊客:沒見過,挺稀奇的感覺。
記者:好玩嗎?
小孩:好玩。
記者:還想玩嗎?
老人:你説想。
小孩:想。
鴯鹋不論大小表面看上去都挺溫順的,但如果你驚擾到它們,它們也是有脾氣的。等一會兒,養殖戶將要把大棚裏一歲左右的鴯鹋遷移到露天圈舍裏生活,一場緊張而又滑稽的大戲就要上演了!
記者:鴯鹋的話,你不能把它趕出來,否則它就會四處撒歡,而且它跑的速度非常快,真的抓不住,所以只有一隻一隻地抱緊運到籠子裏,真的很不容易,你看這裡的鴕鳥好可愛啊,就像在看熱鬧一樣。
鴕鳥1:好玩兒!
鴕鳥2:好玩兒,好玩兒,真好玩兒。
記者:非常累,大哥,累嘛?
養殖戶 曾兆朋:非常累。
記者:這是你放進去的第幾隻?
曾兆朋:16隻。
記者:現在還有勁嗎?
曾兆朋:非常累,沒法形容,想抓它不能放空,就得降住它,你看這姿勢,都得要降住它。
記者:就是前後左右都得把它護好?
曾兆朋:它的身子都要保護好,另外還要保護安全,自己也要保護好。
記者:哎呀,這還挺危險的。大哥,你這個褲子是剛才被蹬壞的嗎?這一下子就破了是嗎?
侯勝玉:對。
記者:它的勁那麼大啊?
侯勝玉:可厲害了。
沒錯,別看鴯鹋的腿細細的,但卻結實有力,這和它們常年的健身運動是密不可分的。鴯鹋和鴕鳥一樣喜歡跑動,跑起來的速度最快可以達到一小時50公里左右。
記者:我剛才還在跟大哥説,這個跑得挺快的,如果説能上去秀一下,應該是蠻酷的,大哥説找一隻讓我試一下,你確定給它的工作做通了嗎?
曾兆朋:對,都説好了。
記者:要不然你先上去試試。
曾兆朋:我一壓就把它壓趴下了。
記者:啊,好疼啊,感覺被它踢了一下,好疼啊,以前騎過鴕鳥,感覺還可以,但是這個鴯鹋不好騎,因為它反應真的很敏捷。
記者:一、二、三,哎呀呀。是不是沒有人騎過啊?
張開秀:沒有。
記者:哈哈哈,我太重了。
表面上看,鴯鹋的承重能力似乎比較小,如果身上壓上20公斤以上的物體,它們就會趴下,然後瞅準機會跑掉。其實,在自然界,這是鴯鹋躲避天敵的一種計謀。説起躲避天敵,鴯鹋身上還有一項法寶。
記者:這個洞是什麼?是耳朵嗎?
張開秀:它這個洞就是耳朵,為什麼朝後呢,眼睛可以看到前方,耳朵可以聽見後方,就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對它在自然界中逃避天敵是很有幫助的。
雖然沒能騎一騎鴯鹋有點遺憾,但記者王玥還是想再尋辦法和鴯鹋們親近一會兒。
記者:好,來,它是不是不認識我啊,不敢吃,啊,它要捉我的手。
為了保證營養,養殖戶除了給鴯鹋青草、青菜外,還定時給它們吃一些精飼料。
養殖戶張開秀:鴯鹋長到10——12個月就可以長到80斤左右,這個時候就可以出欄了,這個時候每只鳥的飼料成本應該在1100——1200元。
曾兆朋:鴯鹋肉批發價75元一斤,零售80元一斤。
人工養殖的鴯鹋除了用來觀賞外,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食用。在當地,用鴯鹋肉為原料烹飪的的菜肴常常是一些中高檔酒店的招牌菜。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副教授 周玉龍:它的肉屬於一種紅肉,有很多優點,比如説它的蛋白含量更高,高鐵,還有高鈣等特徵。
記者:這個鴯鹋肉就是很嫩,就是很滑嫩的口感,而且沒有任何一點異味,其實它的口感是跟牛肉差不多的,鴯鹋肉真的很香,比我相像的要好吃。
消費者1:脂肪含量比較低,吃了不擔心發胖。
消費者2:也很少見,吃了挺稀罕的。
消費者3:吃起來肉很鮮嫩,很香,很好吃。
在大慶,人工養殖的鴯鹋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北一帶。這裡的養殖戶在養殖鴯鹋之前,幾乎都擁有養殖鴕鳥的歷史,在養殖技術和市場開發等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而鴯鹋在養殖技術和市場開發等方面和鴕鳥有不少相似之處,所以收益還算不錯。
張開秀:鴯鹋長到10——12個月就可以長到80斤左右,養到這麼大的時候出欄,經濟效益是最好的,純利潤在一隻1200——1300元。
記者:在節目的最後,我還是要提醒你,鴯鹋養殖畢竟是一種特種養殖,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在這裡還是要提醒你,養殖戶要謹慎介入鴯鹋的養殖,要掌握好養殖技術,做好安全防範,提前找好銷售市場,然後再投資也不遲!
聯絡電話:13804651526 張開秀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每日農經》欄目提供,塑造中國農業品牌夢,《每日農經》欄目感謝您的關注!
首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21:47—22:07
重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13:22—13:42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13日 23:38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在東北的大慶市,流行著一道特別的菜肴:鴯鹋宴,價格雖然不菲,但由於口感獨特,市場上罕見,依然不乏消費者前去品嘗。據了解,這種特色菜肴所用的原料就是本地農戶人工養殖的鴯鹋。本期節目探尋鴯鹋的養殖風險及方式,更多詳情,敬請收看。(《每日農經》 20150713 排行第二的鴯鹋也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