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七套《每日農經》官網 播出頻道:CCTV-7
首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21:47—22:07
重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13:22—13:42
機靈活潑小耳豬,個頭不大挺特殊,別具一格成賣點,風味獨特能致富。
通常人們都習慣用肥頭大耳來形容豬的形象,但是今天的節目中您將要看到的這種豬一反常態,居然長得小頭小耳的,因為耳朵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就叫小耳豬。其實這小耳豬不光耳朵特別,還有更多的奧妙呢!今天我們就去揭開這小耳豬的奧秘!
西雙版納探秘小耳豬
眼前這些載歌載舞的人是雲南西雙版納帕宮村的哈尼族人,對於他們來説,今天是個高興的日子,載歌載舞是一種勞動的儀式,人們表達著對美好生活的願望。
跳過舞后,哈尼人開始今天的重點戲。幹巴烤肉,是哈尼族的一道特色菜,他們唱著歌,大口吃肉,開心喝酒,這些快樂也只有置於其中的人才能體會到。
這油汪汪、金燦燦的豬排,真是看著就讓人流口水吧?如此美味的烤肉,是用雲南特有的小耳朵豬烤制的,那麼小耳朵豬到底是什麼樣呢?村民告訴記者,小耳豬長年放養在野外,只有在雨林中才能找到這種小耳朵豬。記者小孫這就向雨林進發。
在茂密的雨林裏想要找豬,對小孫來説,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正在小孫為找豬迷茫時,碰到了兩位神色慌張的村民。
村民:找東西,找不到損失可就大了。
村民:找豬,小耳朵豬。就在這片林子樹底下的陰涼處。
熱帶雨林,剛剛下過雨,林子裏道路泥濘,一不小心就會滑倒,可這一行人是哪草多去哪找,哪個地方樹林茂密去哪找,這樣漫無目的地尋找,足足在林子裏轉悠了小半天,這小耳豬到底藏哪去了呢?
聽到動靜,“嗖”一下,就從樹底下的草窩裏跑出一頭黑豬,隨後這兩個村民又在草窩裏扒出了兩隻小豬仔。
村民:不是的,我們的小耳朵豬,一直都在野外生産。
記者:那為什麼還要找呢,怕它不回來麼?
突發的情況也讓小豬仔一直不停地叫,母豬也驚慌失措,估計此刻它們也懵了,招誰惹誰了,怎麼就這樣被抓住了呢?
村民:不是,到了雨季,剛出生的小豬如果淋雨會生病,它們可是我們的寶貝,不能有什麼意外出現。
您看到沒有,這才出生的小豬只有600克,身體瘦小,而且小耳豬長年在野外散養,母豬到了生産期,就會自已在樹林裏搭窩産仔,在梅雨季節,如果下雨受淋,初生的小豬就會生病,造成死亡,難怪村民這麼著急找到小豬呢。
專家:雲南小耳豬是雲南少數民族地區的地方品種,是幾千年來人們選擇的結果,它的體型就是體小,混身比較圓,脂肪沉澱比較多 ,它的耳朵小,所以把它起名為小耳豬。
在當地,小耳豬的養殖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東漢,從外型上看,小耳朵豬毛是純黑色的,頭部較小,嘴巴稍長,四肢短直立,蹄子小而堅實,整個體型偏小,所以又叫版納微型豬。
小耳豬是由野豬馴化過來的,沒有經過雜交,所以還保留了原有的野性,您看到沒有,這母豬打起架來,也豪不示弱,小耳朵豬雖然長得不能算是“青面獠牙”,但是性格十分兇猛,發起怒來真是無所顧忌,兇悍至極。這兩頭母豬,彼此都沒有佔到對方便宜這才罷手。
西雙版納的氣候濕潤,雨水充沛,植物茂盛,每天天亮後,小耳豬放出去,平時這山上的青草、樹皮、野果都是小耳朵豬的美味,在樹林裏悠哉地散著步,樹下打個盹兒。
在雨林中,吃飽喝足後,小耳豬還會自已洗個澡,對,您沒看錯,它們就是在用泥水洗澡。
養殖戶:這個豬跟人不一樣,我們是洗清水,它們是洗泥巴,喜歡滾在泥水裏面,在那裏打滾,這樣對它們的身體是很好的,這個泥巴幹了,它就自然地脫落了,等一下就幹了,泥巴落了就亮堂堂的很好看的。
原來,熱帶雨林中,經常有很多的蟲子落在身上,所以它們就在泥裏打滾,讓身上覆一層泥,泥幹了以後會很硬,這些小蟲子就沒辦法去咬它們。同時這也是小耳豬最好的一種散熱方式。
小耳朵豬雖然長得小,可性成熟卻比較早,小豬長到三個多月就可以自然交配可産仔,平均每胎5隻左右。吃得少,肉質好,當地規模化養殖的人也越來越多,那麼僅憑在林子裏覓食,就能吃飽嗎?這不,志鵬又去另外一個寨子打聽去了。
芭蕉樹也能吃麼?小孫也很好奇,和老鄉一起扛著芭蕉樹去找小耳豬的養殖場。
村民:你説對了,對,滿山遍野地亂跑,在外面它們也吃了,吃的野果,野草, 豬能吃的它們都吃了,我們還要增加一些青飼料給它們,切點芭蕉喂它們。另外在外面吃的東西太雜,我們喂完芭蕉,它裏面含有很多粗纖維有助於它的消化,越長越胖,你看,又健康。其它地方的豬沒有這個待遇。
在雲南,隨處可見成片的芭蕉樹。芭蕉桿能吃,味甘甜,從中醫角度講,具有潤腸通便功效,小耳豬白天在樹林覓食、玩耍,晚上回來當地的養殖戶又給它們加餐,喂食青飼料,養殖起來並不麻煩。一直以來,小耳豬就名聲在外,可卻很少有人吃到,這又是為什麼呢?
專家:第一,這個豬生長比較緩慢,它的産量比較小,只是當地人在食用這個品種的肉。
在西雙版納,小耳豬成為當地的特色養殖行業,當地的少數民族養小耳豬的也越來越多,隨處都可以在林子看到小耳豬的身影,可您知道麼,在這星羅棋佈的茶園裏卻也另有玄機。
每天當太陽下山的時候,隨著種茶人的叫聲,就會茶園裏走出幾十隻小耳豬。
村民:這個我是想賺一點資金,因為豬養到這裡面,這個茶園也好,豬也啃草,就是豬拱一拱,我們也不用松土了,對茶樹更好。
您看到沒有,當地的茶農因地制宜,茶園也變成了小耳豬休閒、玩耍的場所,目前在動海的雨林和茶園裏,隨處可以看到小耳豬,一年以後,小耳豬就可以出欄了,這時也是養殖戶最開心的時候。
村民:養了600多頭,一頭豬能賺四五百元錢,一年賺十幾萬元。
村民:差不多有五六萬,慢慢在擴張,打算養百把頭。
小耳豬屬於小型豬種,長到12個月也不過60斤左右,對於林地裏的養殖戶來説,養殖成本400多元錢,每只豬的效益在700多元錢。而相對於茶地養殖來説,養殖成本相對會高些,可茶園的效益每畝卻提高了800多元錢。
誒,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熱情好客的哈尼族人,歡慶節日,宴請賓朋的一道特色菜就要做火燒小耳豬。
接下來,哈尼族人用花椒,鹽,辣椒,味精調好,和豬肉攪拌均勻後,用專門製作的長竹子夾住,用稻火烤制。之所以叫火燒豬就是因為小耳豬肥而不膩、適合燒烤。
經過40多分鐘的漫長等待,這火燒豬馬上就要出爐了,空氣中瀰漫著火燒豬的香味,聞起來確實很香,這吃起來味道如何呢?
那麼這麼好吃的小耳豬又賣到哪呢?當地的小耳豬由合作社統一收購,屠宰好後,在昆明的小耳豬專賣店裏以每斤68元銷售,供不應求。
銷售商:一天能銷售3頭豬左右,大概一頭豬能賣3000至4000元錢,一天的營業額在12000元左右。
現在,藏在雨林深處的小耳豬,已是墻內開花墻外也香,那它的肉質與普通豬肉相比有什麼不同呢?
專家:把小耳豬肉和普通的雜交豬肉放一起,我們可以看到它們間實際上是有差異的,首先從色澤上來看,小耳豬的肉深紅色,而雜交豬肉的顏色有點偏淺。再看背膘上的肥肉,小耳豬的肥肉較厚,而雜交豬的膘比較薄。
由於長期的戶外散養,小耳豬肌肉豐滿結實,皮薄骨細,小耳豬在昆明的飯店也深受消費者青睞。
消費者:這個肉味道很香,吃著糯、鮮、嫩。
消費者:味道挺好的,而且它肥而不膩,很適合女性吃。
消費者:好像是膠原蛋白的含量比較高,所以我們都愛吃。
小耳豬肉受到消費者的喜歡,自然也帶動了小耳豬養殖業的發展,由於小耳豬飼養週期短,成本投入低,所以當地養殖小耳豬的農戶也是越來越多。
本文由中央電視臺《每日農經》欄目提供,塑造中國農業品牌夢,《每日農經》欄目感謝您的關注!
首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21:47—22:07
重播時間:週一至週五 13:22—13:42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5年07月09日 23:37
視頻簡介:您將要看到的這種豬一反常態,居然長得小頭小耳的,因為耳朵小,人們給它起了個名字就叫小耳豬。其實這小耳豬不光耳朵特別,還有更多的奧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