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4 走遍中國(停播)

《走遍中國》 20140901 從未忘卻的滇西戰場

來源:央視網2014年09月01日 21:16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龍陵遠征軍老兵李問德

龍陵遠征軍老兵李問德

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

四川遠征軍老兵張體留

四川遠征軍老兵張體留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央視網消息:怒江兩岸的戰場遺址,曾經有怎樣的浴血拼殺?怎樣攻剋日軍要塞堡壘,講述哪些傳奇的抗戰往事?尋找最後的遠征軍老兵,“忠魂歸國”寄託別樣的情懷!從未忘卻的滇西戰場--《走遍中國》正在播出。

  主持人:觀眾朋友,您好!歡迎收看今天的《走遍中國》。

  2014年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週年紀念日。在緬懷為抗戰捐軀的英靈的同時,在滇西戰場浴血奮戰的勇士們的形象又一次鮮活起來。

  70年前,在雲南保山地區,中國軍隊向侵華日軍發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首次反攻。2014年8月,我們欄目組記者來到當年的戰場遺址,在採訪拍攝時了解到,當地健在的抗戰老兵已經寥寥無幾,要想記錄往事,只能拍攝居住在偏遠山村裏的一位老人,他是四川籍,曾經參加過滇西反攻的大多數戰役。那麼這位抗戰老兵會給我們講述哪些從未忘卻的往事呢?

松山主峰

松山主峰 

  這裡是怒江以西的山區腹地,當年,中國遠征軍正是沿著這條崎嶇的山路向西挺進,在附近的來鳳山戰役中傷亡尤其慘重。

  來鳳山腳下的這個村子叫芭蕉關,當地幹部介紹,村裏有4個抗戰老兵在這裡安家,現在只有這個四川籍老兵還健在。

  老兵張體留已經90歲了,兩年前老伴兒去世後,精神頭大不如前。聊起70年前是怎麼打日本鬼子的,老人立刻神采奕奕,讓重孫子拿來獎章挂在胸前。

  當年,17歲的張體留從四川眉山應徵入伍,部隊翻山越嶺步行了十幾天來到怒江東岸,在第六軍特務營參加渡江訓練。由於他水性好、膽子大、槍法又準,不僅當了班長,還被選入強渡怒江的先頭部隊。

  張體留:我們過江過來4個班,有50來個人。

  張體留所在的特務營半夜時渡過怒江,立刻在高地上修築戰壕。

  天亮時,哨兵突然發現山腳下有一股日軍正在村裏搶劫。當時,怒江以西兩萬多平方公里的鄉村被日軍佔領了兩年多,侵略者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張體留:跟排長商量説,狗日的,開槍打!排長説,不要打,我們子彈少,人少。幾個班長商量説,日本來搶老百姓的物件還不打,什麼時候還打?講,不怕,包圍就包圍。

  這小股日軍被打得四散逃竄,一個日本兵被活捉了。

  張體留:他在後頭捉老百姓的雞,剛剛宰下來,他提著兩隻雞,才來到河邊就被我們抓住了。

  日本俘虜看著眼前憤怒的中國士兵,趕緊從懷裏掏出一張照片遞給張體留,請求饒命。

  張體留:(拿出他的)全家相給我們瞧,老爹老媽都還不超過50歲,有一個小姑娘,有一個小兒子,小兒子那跑,小姑娘老媽還抱著呢,有兩個人,就把他送過江。

  第二天,美軍記者拍下了這名被俘日本兵的面部特寫,雖然神情沮喪,他更渴望能活著回家。

  當時,強渡怒江的先頭部隊都是由同盟國的美國軍人直接訓練的。

  這是中國遠征軍的反攻作戰圖,共投入兵力15萬人,由第20集團軍翻越高黎貢山,然後進攻騰衝;第11集團軍攻打松山和龍陵。最後,兩軍在龍陵會師,沿滇緬公路將日軍驅逐出西南國門。

  1944年5月11日,怒江大峽谷江霧瀰漫,這是強渡怒江的天作之合。儘管正值雨季,江面水流湍急,由於經過強化訓練,十幾萬中國遠征軍先後從12個渡口悄然渡過怒江,唯一的損失是幾個後援人員,被漩渦捲入。

  這是日軍繪製的中國遠征軍反攻圖,當時,日軍破譯了中方的電報密碼,直到戰役中期各戰場陷入僵持,中國軍隊面對慘重的傷亡,終於有所察覺。

國殤墓園

國殤墓園

  張體留所在的特務營渡過怒江後,繞到高黎貢山西側,堵截日軍的退路。當時,張體留所在的部隊發現山腳下有一支潰退的日軍,當中還簇擁著一個騎馬的日軍軍官,但是距離太遠,機槍和步槍都夠不著,張體留一拍大腿,對身邊的炮兵説,“你要打不著就別當炮兵,回家算了!”。

  張體留:那個炮兵呢,一炮就打著司令官那個馬頭,馬頭一倒,人一滾。

  一炮擊斃的是日軍駐守高黎貢山的司令官,説起這段經歷,老人更是神采飛揚。

  隨著滇西大反攻的不斷推進,戰鬥的慘烈更讓老人記憶深刻。

  來鳳山是騰衝外圍日軍最大的據點,激戰了十幾天仍然久攻不下。在攻打日軍的一座暗堡時,他身邊的老鄉面部中彈,子彈從左腮穿入,右腮穿出。 

  張體留:一張開嘴舌頭只有半截,牙齒打掉了,護士只能喂點稀飯倒在他嗓子跟前。

  這是張體留的同村夥伴兒,戰鬥間隙,特意去戰地醫院看他。

  張體留:因為是我班上的,又是老鄉,我在戰鬥下來去看他,我看他時淌眼淚,説不清了。因為我們這些痛苦的事情,就是這種不吃不喝的回憶著,有點傷心。

  我們欄目記者到訪時,正是70年前收復來鳳山最後血戰的緊要關頭。

  老人站在院裏,常常看著遠處的來鳳山發呆,那是他從未忘卻的傷痛記憶。

  張體留衝在最前面,幹掉了十幾個日軍,而他所在的團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2000多人最後只剩下不到100人。

  滇西大反攻的最後階段,在攻打芒市的戰鬥中,張體留頭部中彈當場昏迷過去。後來,張體留在當地老鄉家裏養傷,抗日戰爭結束後就在芭蕉村當了上門女婿,按當地習俗要歸宗改姓,於是將原名李映常改為張體留。

  每到陰雨天,傷口會隱隱作痛,他常常會想起在來鳳山上死難的戰友。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主持人:抗戰勝利以後,張體留離開了部隊,卻沒有離開他戰鬥過的滇西大地。如今,老人過著簡單、寧靜的日子,四川是他70年都沒有回去過的故鄉,而來鳳山則早已成為這位抗戰老兵的心靈寄託。

  松山是我們欄目組要尋訪的下一個戰場,松山戰役經歷了大小上千次血戰,慘烈程度大大出乎了當時人們的預料。

  我們的記者在松山戰場遺址採訪時了解到,能夠了解中國遠征軍最慘烈一戰的,在龍陵縣只有唯一的一位遠征軍老兵還健在。他在參加松山戰役時負傷,後來在當地安了家。記者隨後驅車去尋訪當地最後的這位遠征軍老兵。

  在這山巒起伏的松山戰場遺址上,發生過怎樣的激戰?我們要尋訪的老兵又有哪些從未忘卻的記憶呢?

  記者:走了兩個多小時的山路。這是一個什麼村子?

  隨行人員:這是我們鎮安鎮的竹菁村。

  今年87歲的李問德是貴州遵義人,老伴兒十年前去世後,聽力就明顯下降了。

  1944年8月,李問德所在的309團2400多人,是在松山戰役最慘烈的時候來到戰場的,他對團長的戰前動員至今印象特別深。

  李問德:那我問你們,那弟兄們想作為國敵人,殺國敵人那個有,有的話舉手起來,這種勇敢的哪個有,我們全團就舉手了嘛。

  當時,17歲以下的戰士被安排在後方衛生所,李問德自告奮勇,來到前線救護小分隊,跟在衝鋒隊後面救治傷員。後來,面對戰場的慘烈,他幾乎每天都是含著淚掩埋戰友的遺體。

  李問德:瞧見他們給我們殺死這麼多,他已經死掉了嘛,難過,淌眼淚。

  李問德所在的309團,貴州籍的佔到70%,看著自己老鄉倒在陣地上,是他終生無法忘卻的傷痛。

  在戰鬥激烈的時候,他也顧不上去抬遇難的戰友,索性拿起他們身上的步槍和手榴彈,衝到日軍碉堡前。

  李問德:那我以前拿著手榴彈去投,投了,這個火焰就出來了。 

  這是李問德來到前線的第一次投彈, 讓他至今很自豪的是,正是那次衝鋒,他和戰友配合打掉了日軍一個頑固的堡壘,消滅掉十幾個日軍。

  李問德:號一吹,彈一響,等那個衝鋒槍一掃,只掃衝鋒槍,手榴彈一爆炸,衝鋒槍也上來,手榴彈打著,炮打著,拿著有手榴彈,哪有衝鋒槍。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當欄目組記者問起他的腳是怎麼受傷的,老人卻有些靦腆。

  李問德:都高興的時候,收撿戰利品的時候,高興。

  原來,在松山戰役結束的那天,他看到團長張永思親自上陣,用火焰噴射器打掉了松山上日軍的最後一個堡壘。他高興地去撿戰利品時,把腳崴傷了,後來傷口感染化膿,才知道是腳踝嚴重骨折。

  李問德在村裏養傷時,隔壁人家看他既踏實又能幹,就招為上門女婿,改名張自文,從19歲結婚一直住在這裡。十幾年前老伴兒病危時,叮囑他:還是改回原名李問德吧!

  李問德3歲時母親去世,12歲又沒了父親,直到幾年前,他才帶著重孫子回到貴州老家給父母上墳。

  李問德:就是一個墳堆,一個土堆,我們回來了,爹,媽,我們回來了,今兒來看看你,我出去了這麼多年。

  李問德圓了自己的重返故鄉的心願,但他卻難以面對一千多個貴州老鄉長眠在松山戰場。70年間,幾乎每年清明,他都去給戰友掃掃墓,説説心裏話。

  李問德:是為了全國各族人民犧牲,也是保衛了我們家鄉,在松山,在陣地上保護了國家各族人民,敵人就打敗了。

  李問德老人自己閒暇時,總是坐在陽臺上眺望松山。

  主持人:這兩年,李問德老人的腿腳已經不太方便,所以每到清明的時候,他就會讓孩子們去松山為戰友掃墓。

  接下來看到的這個地方是雲南騰衝的國殤墓園,70多年來,這裡一直是人們憑吊在滇西抗戰中陣亡將士的陵園,那在這個國殤墓園裏又保存了怎樣的歷史記憶呢?

  接下來這張照片反映的是中國遠征軍將士的遺骸遷回至國殤墓園,記者了解到,這是由海峽兩岸的民間組織和志願者發起實施的“忠魂歸國”公益活動,讓千千萬萬獻出生命的將士魂歸故土,才能告慰那些在異國他鄉漂泊的英靈。70多年過去了,人們從未忘記滇西戰場,更從未忘記把生命留在異國他鄉的十幾萬中國遠征軍將士。

  龍陵抗戰遺址管理所所長陳院峰介紹,當年,松山地下要塞的各據點均有地下暗道相通,坦克可在這些地道裏開進開出。在嘗試各種攻擊方式都無效的情況下,一個徹底摧毀堡壘的土辦法開始實施。

  陳院峰:不得以中國軍隊從此開始挖掘前面的那個坑道,向松山之頂逼近。逼近到山梁之頂接近30米的地方,把暗道鑽到堡壘的正下方填滿了3噸的TNT。

  記者走進70年前中國遠征軍挖的壕溝,這條壕溝在前方挖成暗道,通向松山主峰的日軍堡壘下方,現在我們只能看到壕溝的地面部分。 

  陳院峰:當時這個壕溝它是中國軍隊挖井通道,包括子高地進攻壕。當時這個壕的深度在1米8,寬度在1米,上面10毫米的鋼板作為覆蓋蓋起來的。

  這是當時美軍攝影記者拍到的畫面,日軍松山指揮部子高地被炸起巨大的煙柱。

  記者:當時這一帶的主陣地在爆破的時候,美軍的攝影記者是在哪拍的?

  陳院峰:是在前面的陰背山上拍攝下的一張歷史的照片,把瞬間變為永恒。

  這張照片是在爆破日軍子高地堡壘後拍攝的,松山頂上原有的兩座山峰不見了,變成這個直徑近百米的巨大爆破坑。日軍秘密修築的核心堡壘也從此掩埋地下。

  記者還了解到,為了重現當年子高地爆破的真實歷史,進一步揭開松山地下要塞的謎團,這裡按真實的比例修建了當年的戰爭工事,恢復了當時的戰場原貌。

  記者:你們好,打擾一下,你們在拍攝,是嗎?

  張帥:我們是編劇和攝影團隊前期過來踩點,這個地方跟當年的子高地視角是一致的,左面就是怒江,還有滇緬公路。

  公益電影《血戰松山》在戰場遺址附近選景,並真實重現日軍堡壘要塞以及中國遠征軍的進攻戰壕,讓更多的人記住這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歷史。

  軍人出身的任安利是滇西抗戰史研究者,他查閱了大量戰史資料,又到多地考察調研,還收集到許多當年日軍修築松山要塞的原始檔案。

  記者:當時血戰松山的子高地工事是什麼樣子,其實我們很難看到,在拍電影的時候也做了一些還原,當時是怎麼考慮的?

  任安利:我們通過查了這個美國的一些史志,包括這個過去這個國民黨的軍隊的一些史志,包括我們包括日本人,他的一些資料和史志,包括台灣方面我們找到了很多的資料。

  通過這些繪製圖,松山要塞核心堡壘顯現出來。

  劉有亮:這是子高地的兩個主堡,有幾個小堡,都是火力配備,還有鐵絲網,就是完全以子高地當時的模樣繪製出來的,有坦克車,人員輸出進的,等。

  記者:這是個什麼區域?

  劉有亮:彈藥儲藏,這個是作戰室,觀察瞭望室。

  中國遠征軍收復騰衝後的第二天,8歲的畢世銑跟著外婆回到一片廢墟的騰衝古城,看到橫屍遍野的日軍屍體,至今曆歷在目。

  畢世銑:看到幾百個日寇,有的趴到那個土坎上,有的是被打了睡在地上,這個狗就去拉他的腸子,吃他的屍骨,咬他的腿。我祖母就説,你看這個死人,豬拖狗噎,應該。

  1945年7月7日,是國殤墓園落成紀念的日子,畢世銑作為少先隊代表參加紀念儀式,當時的場景他記憶猶新。

  畢世銑:我是學生嘛,那天我是站在那個位置,這個場面很大,很盛大,那邊是軍隊,這邊是學生、機關、還有群眾,那麼這一次戰役陣亡遠征軍是9168啊,那天首先是宣讀祭文,那個祭文宣讀完以後啊,上面哭,下面哭,整個場面都哭,非常悲壯的。每一年到了這一天,這個市民都自覺的來敬獻黃菊花。

  在國殤墓園,近萬塊墓碑整齊地豎立在草叢中。對任安利來説,他內心還有一個未了的心願。

  近年來,他還致力於“忠魂回歸”的公益事業,面向全球華人發起“推動海外烈士遺骸歸國”倡議書,開創了搜尋海外中國軍人遺骸歸國的第一步,中國也成為了繼美國、韓國、日本之後,第四個重視海外軍人遺骸的國家。

  目前,已經有5批中國遠征軍將士遺骸,回到故土,安葬在國殤墓園。

  任安利:我自己把它當成我畢生的職責了,我就想把我們遠在國外,為了抵禦外來侵略,實際上就是説在犧牲的一些我們的抗戰英靈們,我的想法就是全部接回來,我覺得我們有這個責任。

  記者得知,抗戰老兵張體留的重孫子剛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老人特意領著他來到中國遠征軍名錄墻前看望戰友。

  張體留:戰友們,孫子考上大學,今天我來看望你們。

  其實,每個健在的遠征軍老兵,在他們心中寄託了這份特別的情感,自己的孩子,也是中國遠征軍將士的後代。

  現在,名錄墻上銘刻的,只是目前通過各種方式能查找到的103141個名字,還有30多萬遠征軍將士雖然還無法計入名錄,但他們會永遠銘刻在中華民族從未忘卻的記憶裏。

  主持人:這是今年舉辦的中國遠征軍將士部分遺骸歸葬公祭儀式,當時台灣國民黨名譽主席吳伯雄、宋慶齡基金會主席胡啟立參加了公祭儀式,這也是6次公祭儀式中規格最高的一次。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中國遠征軍雕塑群

  人們從未忘記,70年前,就是在這片崇山峻嶺當中,拉開了中國抗戰大反攻的序幕,它以其罕見的悲壯、慘烈,在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今天的節目就是這樣,感謝您的收看,明天同一時間再見。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4年09月01日 21:16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2014年9月3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69週年紀念日,在緬懷為抗戰捐軀的英靈的同時,滇西戰場浴血奮戰的那些勇士們的形象又一次鮮活起來,70年前在雲南保山地區,中國軍隊向侵華日軍發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首次反攻,本期節目跟隨欄目組來到當年的戰場遺址,聽抗戰老兵給我們講述那些從未忘卻的往事。 (《走遍中國》 20140901 從未忘卻的滇西戰場)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