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財經頻道播出大型公益活動《春暖2012》之後,這些留守兒童的命運一直牽動著很多社會愛心人士的心。貴州省,一直是一個傳統型勞務輸出大省,貴州留守兒童有……?那裏的留守兒童的現在生活是什麼樣子呢 ?前不久,記者來到貴州省進行了實地調查。
3月1號是貴州省各所小學新學期開學的日子,為了了解貴州省貧困山區留守兒童在新的學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我們提前兩天來到了貴州省國家級貧困縣晴隆縣。早上八點,我們坐著當地鄉鎮的車從晴隆縣城出發,前往沙子鎮的火把村。在貴州,有句廣為流傳的話“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汽車一直在坑坑洼洼的山路上行駛,越往山裏開,道路就越崎嶇、顛簸,一不小心就有陷入泥坑的危險。
火把村距離縣城有30多公里,過完這條河以後,就是不足一米的羊腸小道,我們只能徒步行走,並且還要翻越一座大山。(06:48 喘息聲)這是沙子鎮最後一個沒有通路的村子。就在進村的路上,我們不斷地遇到背著行李、外出打工的老鄉。他叫甘順德,夫妻倆常年在外打工。由於不通路,這些沉重的行李只能用肩膀一路扛到可以通車的鎮上,遇見他的時候我們已經徒步走了兩個多小時了。我們忍不住想到他的三個孩子平時究竟是怎麼去上學?這條路究竟會給火把村的村民帶來哪些不便?帶著這些疑問,我們繼續走進火把村。
下午一點半,我們終於走到了火把村。我們在火把村村主任的幫助下,找到了甘順德的家,第一次見到了甘光麗三姐弟。姐姐14歲,大弟弟13歲,小弟弟10歲,分別上小學四年級、三年級、二年級。因為村裏沒有通路,所以從甘光麗三姐弟開始上小學起,就在學校附近租房子住。
為了歡迎我們的到來,甘光麗的奶奶給我們唱起了山歌。因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甘光麗姐弟三人都是爺爺奶奶帶大的。奶奶告訴我們,她今年65歲了,身體不好,還有殘疾,但是因為不通路,想去縣城看病也只能望路興嘆。
交通閉塞,村民出行困難、孩子求學路難走,就連蓋房子的成本都比城裏要高出許多。這幾間新的石板房,是甘順德一家去年在政府危房改造時花了6萬塊錢蓋起來的,除了政府補貼的一部分,還借了 3萬多元錢的債,爺爺奶奶告訴我們,因為沒有路,一袋水泥在縣城賣不到20元錢,可運到村裏就要合40多元錢一袋。
蓋房子欠下了一屁股債,甘光麗的父母不得不繼續外出打工賺錢。爺爺奶奶年歲也大了,在這個家裏,14歲的甘光麗成了小小的頂梁柱,在家得幫著爺爺奶奶幹活,在鎮上的出租屋裏,她得照顧弟弟們的飲食起居,所以在去學校以前,她還得準備好至少夠他們一個星期吃的青菜。
後天就要開學了,除了青菜之外,姐弟三人還有很多東西需要準備。從家裏走到鎮上的學校有十五公里的山路,他們平時只有在週末的時間才能回家,這一趟,他們必須要把很多東西都備齊。刷子、衣服、鞋子、衛生紙、洗衣粉、被子、青菜,還有姐弟三個一週20元的生活費,經過兩個小時的準備,姐弟三人終於把要帶的這些東西都備齊。
姐姐甘光麗告訴我們,村裏還有很多孩子和他們的情況一樣,都是父母不在身邊,加上交通不便,準備上學是家裏的大工程。那麼,在火把村究竟有多少孩子在外租房上學?他們的情況又是什麼樣呢?
在記者走訪的13戶家庭裏,最小的孩子僅5歲上學前班,最大的15歲讀初二,為了上學,他們無一例外的在鎮裏租房。村主任告訴我們,村裏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火把村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全都在鎮上租房住,其中有大人陪伴的僅佔25%左右,絕大部分都是孩子們獨立生活。
毛友情和杜富妹分別是12歲和13歲,平時上學的時候就住在學校附近合租的一間民房裏,相互照應,和父母一年也難得見上一次面。提到兩年沒見到的父母,杜富妹忍不住眼眶紅紅的。2月底的山裏,天氣還是很冷,杜富妹穿著單薄的衣服,手冰涼涼的。
火把村是晴隆縣最邊遠的一個少數民族聚集村,座落在一個海拔1600多米的山坡上,山高、坡陡、谷深,由於沒有路,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都過著肩挑馬駝,貧窮落後的生活。從十多年前開始,村裏的壯勞力就陸續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村主任告訴我們,火把村一共有96戶人家,留守兒童家庭佔到61戶。
毛章友還給我們拿出了一份印有很多村民手印的申請報告,全村96戶人家願意集資65000元來修通通往村裏的路,但即便這樣,資金缺口仍然很大,修路的事遲遲沒能推進下去。對於人均年收入只有1000余元的火把村村民來説,每個孩子每年上學的租房費是一筆昂貴而又無奈的支出,很多家庭甚至需要借錢為孩子租房。
為了改變火把村不通公路的現狀,村裏96戶人家個個都按了手印,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為孩子們修一條路。究竟孩子們的上學路有多艱苦?
3月1日是貴州省中小學校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但是因為路太遠、又不好走,從村裏趕到鎮上的沙子小學單程至少需要3個多小時,為了不耽誤明天一早上課,甘光麗三姐弟提前一天就出發了。
早上九點半,告別了爺爺奶奶,姐弟三人背著收拾好的被褥、衣物還有青菜,準備出門。爺爺不放心,跟在後面,把孩子們目送到了村口。在村口,我們又遇到了村裏的另一位家長,也背著行李送孩子去上學。伴著濃濃的晨霧,姐弟三人踏上了這條通往鎮裏的上學路。儘管他們年紀不大,個頭都很小,身上的行李還很沉,道路又崎嶇不平,但是剛一上路,姐弟三人走得很快,把我們遠遠的甩在了後邊。然而開始的一這段全都是上坡路,在連著走了近半個小時的上坡路之後,姐姐還是忍不住停下來歇歇腳。
姐姐的小名叫秀妹,儘管只比兩個弟弟才大一點,但在弟弟們面前,秀妹就像一個小媽媽, 或許是為了在弟弟們面前樹立威信,所以她十分不願意先喊累。而且她最見不得的是弟弟們受累。在路上,我們注意到,大弟弟小坤手上的一個塑料袋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拎在姐姐的手上了。
翻過這座山,再往前走就一直是環山小路了,路面大概只有一米左右寬,路的一邊就是懸崖,今天的霧特別大,我們雖然無法目測出這個懸崖到底有多深,但是一眼望去,還是讓人心生畏忌。
秀妹告訴我們,如果天不亮去上學,走這段路的時候,就要緊緊地貼著路的內側走,不然一不小心就有滑下山的危險。
貴州的天氣是“天無三日晴”,我們在這裡拍攝的這幾天,每隔一天就會下場雨,所以老鄉們都叫這條路為“水泥路”,指的是水和泥和成的路,對於孩子們來説,上學摔倒就像家常便飯一樣。
走了兩個小時之後,兩個弟弟都有些渴了,前面的山坡上面有個可以喝水的水源,小坤有些迫不及待。等兩個弟弟都喝過之後,懂事的秀妹最後一個接過水瓶。
在這條上學路上,我們又遇到了一些家長,他們雖然不是火把村的,但是一樣背著背簍送孩子去上學。
時間過去了兩個小時四十分鐘,我們的路程走完了三分之二,一直不願意喊累的姐姐,終於還是停了下腳步來。
下午12點半,離出發已經三個半小時過去了,要走到沙子鎮,還要再翻過一座山。背著沉重的行李,走在這條陡峭而又危險的山路上,孩子們歡歌笑語明顯越來越少了,步伐也越走越吃力了。
房子是甘順德夫妻倆在出門打工前為姐弟三人提前租好的,在鎮裏中心位置,緊挨著大路,周圍都是住宅,離學校不到三分鐘的路程,相對還算安全。
房間內十分昏暗,只有兩張破舊的木板床和一個臟爛的舊沙發;電磁爐、電飯鍋等日常用品是父母走之前拿過來的,床上還放著給孩子們買的雞蛋。
今天是沙子小學新學期開學的第一天,因為學校裏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因為路遠而租住在學校附近的民房裏,因此按照慣例,每學期開學的第一堂課就是安全教育課。
對於沙子小學的孩子們來説,今天十分特別,不僅是春季開學上課的第一天,而且還是農村義務教育小學營養改善計劃在沙子小學正式實施的第一天。就在今天中午,全校831名學生就能吃上第一頓營養午餐了。儘管還不到吃午飯的時間,孩子們在門口往食堂裏面張望著,眼睛裏寫滿了好奇和期待。
中午12點,食堂準時開飯,今天吃的是燉白菜和青豆炒肉片。我們看到,每一個從食堂打完飯出來的孩子,臉上都挂著微笑。
在今天之前,沙子小學只有少部分經濟條件好的同學中午能在學校門口買點零食吃,絕大多數的孩子幾乎沒有吃過午飯。
從2011年秋季開始,中央財政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全國680個貧困縣陸續進行試點,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每人每天提供3元錢的午餐補助。從這個學期開始,貴州省65個連片特困縣也陸續啟動了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
儘管只有一葷一素,但就是這樣一頓熱騰騰的午餐,意味著孩子們再也不用挨餓聽課了。“幸福”這兩個字,對於甘坤坤這樣的貧困山區孩子們來説,就是這樣簡單。
下午放學後,甘光麗發現屋裏的燈泡壞了。在姐姐去買燈泡的路上,弟弟甘佳佳一直跟在後面。回來的路上,弟弟又不停地推著姐姐,撒潑耍賴。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2年03月31日 23:20
視頻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