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31日,長三乙遙22火箭在大涼山深處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將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製造的亞太7號通信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發射的第159枚運載火箭,是中國航天的第40次商業發射,它也是號稱“金牌火箭”的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的第50次發射。火箭發射前50小時,記者獲准進入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零距離記錄下這次具有標誌意義的發射最後50個小時。
3月29日,距離火箭發射還有兩天,就在這間會議室裏,下午兩點半,火箭順利通過了評審團的質量評審。晚上8點,指揮部會議宣佈了一個重要決定,明天按原計劃對火箭進行常規燃料加注。
姜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
就在指揮部會議結束之後,總設計師姜傑等人匆匆地趕往下一個會場。
記者:現在是去開什麼會?
姜傑:一會兒要開加注前的動員會。
記者:我們現在就準備加注了是嗎?
姜傑:對,指揮部之後,就按照後續的計劃進行加注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副總設計師金志強:歡迎各位領導到現場來指導工作。到現在為止長三B1-20號這發火箭,加注前的各項準備工作都已經完成。
加注,就是將燃料、推進劑等注入火箭內部,這是火箭發射前的最後一個環節,容不得半點馬虎。除了姜傑,火箭研究院的領導、老前輩都參加了這次動員會,質量和安全是他們反復強調的重點。
長三甲火箭總設計師賀祖明:我就覺得,特別是像明天這種常規推進劑加注,我就擔心怕大家麻痹,覺得好像現在都很順利,沒什麼事,實際上這兩種自然原料,而且毒性很大,萬一發生什麼泄漏,自己處理不好,造成的事故是非常嚴重的,弄不好就是箭毀人亡的事情。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有時候我上太行山,開車上去,別人開車,我是一句話不敢説,也不敢看,這邊就是峭壁、懸崖,一個車只要稍微一改就掉下去了,那個心一直揪到上面去。如果我們每次發射,每一項工作都能夠如臨深淵,我説我們就會把工作做細做透,能夠保證我們的産品質量。
即將發射的這枚長三乙遙22火箭對於中國航天來説還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告訴記者:從五十次來看,它標誌我們系列的火箭,標誌著我們研製的火箭,標誌中國的火箭,乃至標誌中國的航天事業一個發展歷程。
1970年4月2日,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的這間會議室裏,周恩來總理聽取了衛星發射準備情況的彙報,22天后,中國第一枚火箭承載著東方紅一號衛星在酒泉衛星基地發射升空了。1970年的中國,自行車還需要憑票購買,第一枚火箭的順利發射,讓億萬中國人興奮不已,在第二天的一場外交晚宴上,周恩來總理掩飾不住內心激動的心情。
歷史資料:周恩來:為了慶祝你們這次會議的成功,我獻來一個禮物,這個禮物就是這天晚上我們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上天。
今天,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也迎來了第50次發射,這也是中國火箭發射歷史上的第159枚,從第1枚到第159枚,中國航天整整走過了42年。再過42小時,火箭就將發射,再過10個小時,最後的加注工作也將拉開大幕,這場加注前的動員會持續了近三個小時,直到深夜。
梁小虹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院長
記者:您怎麼形容明天的加注工作?
梁小虹:我們給火箭送了血液,人有血液系統,我們現在把血液加進去,我們都有動力,讓火箭在最後完成我們所有工作的時候,我們一點火的時候,它帶著我們的希望,帶著我們對它的要求,飛向近地回到200公里,遠地回到5萬多公里的這麼一個大軌道上,最後完成中國航天國際商業發射的這個合作,把我們亞太七號衛星送到預定軌道,我們有這個信心。
廣場大喇叭聲:260準備!
記者:在播什麼?
指揮:這是口令。
記者:這已經在播放口令了?
指揮:播放口令,你仔細聽,剛才説的,就是讓人員就位,準備加注。
記者:剛才説的29?
指揮:叫的260。
記者:這個是(什麼意思)?
指揮:不能説,不能説。
記者:這個是保密的啊?
就是説260崗位已經準備就緒了?
指揮:嗯,嗯,260本身是一個屬於箭上動力系統的指揮,這應該還可以,他就負責整個加注過程中箭上的狀態。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群山環繞,火箭豎立在97米高的塔架內。早晨八點半,山谷裏準時響起了口令聲,加注工作正式開始。
指揮:剛才下的一個口令,是我們準備加注了,你狀態準備好了沒有,進行最後狀態確認,確認完了以後就報回去了,報回去了以後再下這個口令,準備加注,就是一切狀態都已經確認了,已經開始動作了,閥門這些東西該打開的就打開。
記者:裏面就已經開始相當於工作了?
指揮:對,正式開始了。
由於火箭燃料危險性極高,因此我們未能獲准進入塔架內採訪。在這裡值班的副總指揮章傑平告訴我們,目前塔架內只有50名操作手,他們的工作是檢查狀況、排除隱患,保證易燃、易爆、易腐、劇毒的常規燃料順利、安全地注入到火箭內,因此所有操作手都必須身著全封閉的防化服進行工作。
此時,距離塔架不遠處的加注控制室內,指揮口令持續不斷地發出,我們在廣場上聽到的所有口令都來自於這裡。
由於相關參數的保密性,記者未能在這裡停留太久。在控制室的旁邊就是加注燃料車間,所有的燃料都存放於此,因此劇毒的標識隨處可見。記者看見,救護車和消防車停靠在不遠處。
記者:就想問一下,你們是不是應急保障這一塊的?醫療這一塊?24小時都值班?
司機:我們在任務期間,根據任務調整需要,接受上級安排.
記者:因為今天加注?
司機:就在這兒和這兒兩個地方。我們是根據上級通知,有任務,有需要,就隨時過來
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這棟辦公樓被簡稱為“561”,火箭發射的所有命令都是從這裡二樓的指揮大廳發出的。此時大廳裏的人並不算多,但大家都密切關注著大屏幕上數字的變化。
西昌發射測試站站長李本琪:開始了二級,聽得到口令,現在二級準備開始了二級,聽得到口令,現在二級準備加注燃料,開始加注,就會看到液體在沿著這個管路,這上面這種就是閥門號,主要的閥門都在這上面。你現在看到的是最少的閥門,最要緊的、最要命的閥門就在這,還有一些閥門在路上面,看不到,整個這套系統上,光閥門就有幾百個。
記者:很具體的數字,大概多少個閥門嗎?
李本琪:這個數不能隨便説。
這間指揮大廳被喻為火箭發射的“中樞神經”,但是在這裡,記者並沒有看見總設計師姜傑的身影。距離火箭發射只剩33個小時,她會去哪兒呢?
姜傑:乘以四,分開算,把氧化劑的算起來,把總量再算一算。溫度差不多。你們算的時候也要考慮這些偏差?
工作人員:整個飛行過程中,推力是一樣的。
姜傑:這麼大的偏差,…
工作人員:考慮溫度。
姜傑:將來是不是要按照這個範圍,我們再看看。
在指揮大廳旁邊的這間屋子裏,記者找到了姜傑。
工作人員:確實以前溫度沒有這麼高。
姜傑:控制它有一個比較好的溫度。
記者:現在你們做什麼工作呢?
姜傑:根據這兩天的預報,把這兩天天氣的情況,以每小時的間隔這樣都有一個預報值,根據這個值我們要計算一下溫度,最後加注量是多少,因為馬上就要加注,加注量是多少,庫房對這個推進劑的溫度要調多少。
記者:天氣預報可能跟實際之間有一定的出入,這些也會隨時監測嗎?
姜傑:天氣預報,剛才又拿來了一組數,8點鐘又拿來一組數,他們彈道計算的,他們就是做了這個工作。
記者:你們現在對彈道計算是哪方面工作?
工作人員:到現在目前根據天氣預報,可能會跟實際溫度有一定出入,可能對最後額定值會有一定影響,現在一直在監測外界氣溫。
記者:目前這個氣溫的出入大概是一個什麼情況?
工作人員:今天早晨報了一輪,比當時我們調溫的時候稍微高了幾度,一兩度的樣子,根據這幾天的經驗,看天氣,出大太陽的時候,艷陽高照,中午一般是20幾度,一看見今天早上太陽很大,覺得中午可能會到20幾度,他報的才13度,這一塊我們一直有點擔心,特別擔心這一塊。
由於地處緯度低、海拔高的山谷裏,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天氣可謂瞬息萬變,可是加注工作又和環境溫度息息相關,所以突然的艷陽高照給姜傑的工作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姜傑:最關注的是天氣。
去年也有一發火箭,當時在這之前,預報得沒有這麼嚴重,雷電、大雨,當時在發射的這個時段,這個時候就比較緊張了,後來我們一直在看這個天氣,能不能打,因為火箭在雷電、大雨的情況下是不能發射的,後來一直在關注這個天氣,氣象預報部門也隨時在監測天氣變化的情況。當時我記得 火箭的測試程序一直在往下走,到了最後負五分鐘,離點火只有負五分鐘的時候,這個時候才決定發射點火。確實整個這個過程還是比較緊張的。
上一次緊張的一幕會否再次重演呢?姜傑安排好了計算的工作,趕忙向在指揮大廳的領導彙報。
姜傑:早晨起來看了一下天氣,最高溫度差3度
領導:差3度
姜傑:要高3度,2到3度,取個最好的中間值,因為天氣會有變化嘛
領導:最好發射的時候是在15度。
姜傑:15度左右比較好,反正總之做個分析吧
領導:好 好
火箭的加注工作要持續兩天,今天加注的是一二級火箭所需的燃燒劑、氧化劑,明天將加注三級火箭所需的液氧、液氫。中午11點半,燃燒劑的加注工作順利完成。
這天下午,在姜傑等中國火箭人密切關注著天氣變化和加注情況的時候,這群法國人正在基地的衛星車間忙碌著。他是法國泰雷茲公司的項目負責人理查德,距離發射還有一天半,由他們公司製造的亞太七號衛星已經被放置在了火箭的整流罩內。理查德和他的同事們需要密切監測衛星數據的變化。
法國泰雷茲公司亞太七號衛星項目負責人理查德:有可能會發生突發情況,我們並不確定,所以有一個GO & NO GO準則(發射或不發射),想象一下一旦出現故障,我們需要叫停。
此次發射是長征火箭第6次為亞太衛星提供發射服務,也是中國第40次進行國際商業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長李同玉:1985年我們國家宣佈長征火箭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的時候,特別是美國挑戰者號出現飛行事故之後,整個國際市場呈現了一個很多衛星等待發射的一個狀況。
中國的首次國際商業發射是在1990年4月,長征三號火箭將美國製造的“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發射升空。4年後,長征三號甲型火箭首飛成功,中國火箭的運載能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是1995年6月的第四十一屆巴黎航展,來自中國的火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特意來到中國展臺,仔細地觀看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就在這屆航展上,中國碩果纍纍,其中美國勞拉公司的三枚衛星都要求用尚未投産的長征三號乙型火箭發射。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長李玉同:當時我們在國際市場上的佔比大概在百分之八九十左右。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權威報告,1996年,全球航天技術産業創造利潤為750億美元左右,到2000年,利潤就攀升到1250億美元。2010年,全球商業航天活動收入已高達到5000~6000億美元。但是就在1996年,中國火箭卻遭受了巨大的挫折。當年2月,“長征三號乙”火箭首次發射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衛星,在起飛不久便星箭俱毀。8月,“長征三號”火箭未能將“中星七號”送入預定軌道,這兩次失利使中國商業衛星發射跌入低谷,大批訂單合同終止。然而噩運並沒就此結束,更壞的消息從大洋彼岸的美國傳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長李玉同:他不讓他的衛星到中國來發射,這是一。第二,美國人對於歐洲來講,是上面只要適用於美國出口限制的元器件在衛星上應用的話,他也不容許到(中國)發射。
1998年7月18日,長征三號乙型火箭在成功發射鑫諾一號之後,沉寂了長達7年之久,中國火箭也隨之完全退出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直到2005年4月12日,長征三號乙型火箭攜帶亞太六號衛星飛入太空,中國才再次回到國際商業發射的視野中來。但今天,中國的商業發射份額與快速發展的國際商業發射相比,已經差距懸殊。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副院長郝照平:市場份額上還不大,也就是3%、4%左右,相比其它國家確實還是一個零頭。
此次發射是長征三號乙型火箭的第19次發射,也是它第14次承擔國際商業發射。它能否順利完成任務呢?一直為天氣情況擔心的姜傑得到了一個好消息。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傑:天氣的變化剛才已經做了分析,這種變化量我們也沒有問題,也能夠適應,火箭對推進劑的溫度要求有一定的範圍內,這個天氣變化的影響也是在我們考慮要求的範圍內。
天公作美,下午的天氣就變得陰雲密布,氣溫有所下降,再加上火箭設計對氣溫變化的容忍度,姜傑懸著的心暫時放下了。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箭研究院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總設計師姜傑:(打電話)模擬現在火箭上的這個狀態,不解鎖的情況下,把插頭,頭座分開,看看這個力有多大,不解鎖,如果是一旦出現不解鎖,解不了鎖,因為判斷不好判斷,是不是解鎖了,就靠昨天咱們看到的擺桿擺開,脫差脫落,拉開。脫不下來有可能解鎖,有可能不解鎖,做個試驗,不解鎖的情況下,看看拉開,頭座分開要多大的力,再分析分析擺桿擺開,把這個數據給我們,再分析一下,做一個預案,我們去考慮考慮。
記者:這個實驗也跟這次火箭發射有關嗎?
姜傑:剛才安排他們做一個試驗,因為也是發射的一個,火箭要點火有幾個必要的條件,就是剛才安排的做一個脫差脫落的試驗。
記者:現在為什麼做?
姜傑:因為這一次這個脫差出現了一個問題,就是沒有脫下來,沒有脫下來,我們已經採取了措施了,發現了它的問題,採取了措施,而且也做了試驗,都是沒有問題,但現在要做預案,要做萬無一失,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到,再看看還有什麼措施。
無論是在會議室還是指揮中心,姜傑永遠都是溫柔嫻靜的,舉手投足之間十分親和。可是在技術問題前,她卻總是本著謙虛謹慎、科學縝密的態度,斬釘截鐵、不容分説。下午17點30分,火箭氧化劑加注順利結束。晚上的工作是對電氣系統進行發射前最後的測試,21點30分,整個工作也順利完成。
姜傑:現在看來整個所有測試都做完了,工作的狀態都是好的,所有的測試數據也非常好。
晚上10點,姜傑離開了指揮大廳,這是發射之前的最後一夜。
姜傑:到了發射成功了,星箭分離了,我們的軌道參數完全滿足衛星的要求,這個時候其實才放心,應該真正放心在那個時候。
這是一次難得的近距離採訪機會,這是火箭發射前的最後一個晚上,還有不到24個小時,長三乙遙22火箭就要點火升空了。它能否順利完成任務?姜傑和同事們的努力能否再一次收穫?這將是一個漫長的夜晚。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2年04月22日 22:24
視頻簡介:本節目主要內容:2012年3月31日,長征三號乙遙22火箭點火升空,一陣震耳的轟鳴打破了深山的寂靜,緊隨其後的是來自中法兩國的火箭、衛星試驗隊員們的歡呼聲。這是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增強型運載火箭成功將法國泰雷茲阿萊尼亞宇航公司生産的亞太七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此次發射任務的圓滿成功對提高我國長征火箭的國際信譽、進一步開拓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具有重要意義。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射是我國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第50次執行發射任務,這創下了中國航天史上單一型號火箭發射次數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