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不要再誤記名句了

CCTV節目官網-CCTV-10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 來源:央視網2020年02月12日 13:34 A-A+

 《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有一個題型叫“劃去錯誤項”,引起了廣大觀眾的熱議。一些觀眾看了節目後在網上發帖説:“不會吧?我這樣念了20多年,難道一直是錯的?”有的觀眾通過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命題專家提出疑問,還有的觀眾強烈希望節目組能對他們的一些疑問作出統一回應。這裡選取較多觀眾提出的幾個最有代表性的疑問,進行統一解答。


其實,這些詩詞的正誤問題,在詩詞大會前幾季的節目中也曾以找錯別字的形式考過,並沒有引起太多的討論和質疑。為何第五季把這些“陳年老坑”換一種形式來考,就會引起這麼大的熱議和疑問呢?主要原因應該是:正確的詩句或者錯誤的詩句如果單獨來看,比較容易識別,但如果把正確的詩句和錯誤的詩句並列放在一起這麼一讀,奇跡産生了,都挺通順,反而拿不定主意,也就更容易産生懷疑。但也因此印象更深刻,更容易記牢。

 

一、“深如海”還是“深似海”?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三集有一題“劃去錯誤項”:

A侯門一入深似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B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正確答案:B

為什麼“侯門一入深似海”是錯誤的呢?不是有常用成語“侯門深似海”嗎?還有網絡流行語“一入╳╳深似海,從此╳╳是路人”嗎?有觀眾提出,從“百度”上查,查到“侯門一入深似海”的版本啊?更有幾個觀眾從專業角度提出質疑説,他們從《國學寶典》檢索系統中搜到宋代曾慥編的筆記小説集《類説》中是“侯門一入深似海”。所以他們認為“深似海”也應該對,我們詩詞大會題目出得有問題。


首先得謝謝這些觀眾熱心參與節目,併為他們熱愛詩詞、鑽研詩詞的精神點讚。其次要説明的是,我們這個題目十分嚴謹,沒有任何問題。“侯門一入深似海”錯誤的原因是:


一、這兩句出自唐朝中期詩人崔郊的《贈去婢》,晚唐的范攄在其所著《雲溪友議》一書中記載了崔郊《贈去婢》一詩的故事,該書所載全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後來歷代的唐詩選本、詩話、筆記等,多有選錄或轉載,第二句版本皆為“侯門一入深如海”。


二、這是一首格律謹嚴的近體七絕詩,唐人的近體詩講究平庂格律,有一套格律規則。其中一些最關鍵的格律忌諱,需要嚴格遵守,比如雙字以及節奏點上的字,平仄不能馬虎。譬如“侯門一入深如海”格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第六字位置上必須為平聲字,決不可用仄聲字。“似”和“如”意思相同,但“似”是仄聲,“如”是平聲,所以即使崔郊想到了“深似海”,也不得不換為“深如海”。不過詩寫成以後,不影響從中提煉出成語“侯門如海”、“侯門似海”、“侯門深似海”。


那麼,有觀眾從《國學寶典》檢索系統中搜到宋代曾慥編的筆記小説集《類説》中是“侯門一入深似海”,怎麼解釋呢?這就需要從版本角度查一下原因。查《國學寶典》檢索系統所收《類説》的版本,其標明的版本是“明天啟六年岳鐘秀重刊本”。再查“明天啟六年岳鐘秀重刊本”《類説》的紙質版的明朝古籍原書,是長這樣的:

 

原來“深似海”是《國學寶典》電子版製作者上傳時輸入錯誤。所以我們在使用各種電子版時,一定要核對原書。另外,建議網友學點詩詞格律知識和版本知識,有助於提高詩詞修養。

二、“唱歌聲”還是“踏歌聲”?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題“劃去錯誤項”:

A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B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

正確答案:A

不少觀眾發帖説:“我從小背的就是‘聞郎江上踏歌聲’啊,難道我一直背的都是錯的?”還有的觀眾搜了百度以及“古詩文網”,發現有“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版本,然後提出質疑説,是不是“唱歌聲”和“踏歌聲”兩個版本都有呀,這樣不是存在爭議嗎?題目還算嚴謹嗎?廣大觀眾能提出這些疑問,值得稱讚。讓廣大觀眾在懷疑中獲得真知,這也正是我們《中國詩詞大會》節目推廣普及正確可靠詩詞的意義所在。


首先要強調的是,“聞郎江上踏歌聲”確實是錯誤的,為什麼是錯誤的呢?


一、這兩句出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集的各個版本,以及唐宋元明清各種唐詩選本、唐詩總集等,第二句都是“聞郎江上唱歌聲”,沒有哪一種版本作“聞郎江上踏歌聲”的。那麼,有的觀眾從百度以及“古詩文網”中搜到有“聞郎江上踏歌聲”這個版本,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是受了李白《贈汪倫》中超級名句“忽聞岸上踏歌聲”干擾而背串門了,然後輸入到“古詩文網”等網絡上。


二、“踏歌”為漢、唐時期的風俗性歌舞,參與者手攙手以腳踏地而歌。唱歌時以腳踏地為節奏,參加者圍成圓圈或排列成行,互相牽手,邊歌邊舞。“踏歌”是一定在岸邊陸地上的,而劉禹錫的《竹枝詞》所寫的“聞郎江上唱歌聲”是在“江上”,也就是在船上,當然不可能“踏歌”。所以,劉禹錫這首詩若用“踏歌”,則詩意不通。

三、“把似君”“誰為”還是“把示君”“誰有”?

詩詞大會第五季第五集有一題“劃去錯誤項”:

A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

B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拭。(✖)

正確答案:A

電視屏幕上顯示這首詩全文是這樣的: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賈島的《劍客》

有許多細心地觀眾發現後發帖説,“把似君”是不是錯了?應該是“把示君”吧?“誰為不平事”是不是錯了?應該是“誰有不平事”吧?我們背的一直是“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啊。


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許多觀眾所背的版本“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也是正確的,這屬於從唐代開始就出現的異文,不排除是賈島本人所改,即先寫的版本是“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後來修改為“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也就是説,後一個版本比前一個版本更好。這與前面兩首詩情況不同,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在都對的情況下,哪個更好的問題。為什麼後一個版本(也就是詩詞大會節目屏幕呈現的版本)更好呢?


一、賈島的詩集名叫《長江集》,宋代的版本現在仍存,此詩後兩句正是“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歷代重要的唐詩選本以及《全唐詩》,都是“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可見這個版本是非常可靠的。


二、“把似君”意思是拿起送你看。“似”是作為動詞給予、送給的意思,在唐代很常見。最重要的是“誰為不平事”,意思是:誰做了不平之事。“今日把似君,誰為不平事”意思是:今天將這把寶劍拿出來給您看看,告訴我,誰做了不平的事?“為”作動詞用,意思是“做”。“誰為不平事”透露出賈島急欲施展才能的願望和豪情。清代馮班説:“‘誰為不平’,便須殺卻,是俠概;‘誰有不平’,與人報仇,是賣身奴。”(《二馮評曰<才調集>》)清代紀曉嵐説:“‘為’字意深,‘有’字意淺,‘為’字是英雄壯懷,‘有’字是遊俠客氣。”(《刪正二馮評曰<才調集>》)

如果我們詩詞大會“劃去錯誤項”這一題型能給廣大觀眾帶來更多的收穫,就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作者簡介:李定廣,安徽合肥人,知名文史學者,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詩詞大會》學術總負責人、命題專家組組長。主要研究中國古代詩詞,尤其是唐宋詩詞。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