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搶先看,1月1日-9日每天20:10與您不見不散)
世界上什麼問題最大?
吃飯問題最大!
正所謂“民以食為天,食以田為本”。從古至今,耕地和糧食,對於中國人來説,始終是民富之前提,國強之根本。而且,耕地農田還具有維持生態平衡、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是綠水青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試問稻米哪家香?“東北小黑”幫你忙
都知道東北有肥沃的黑土地,是中國的大糧倉。在主持人張騰岳心目中,東北平原的土裏一捏都能流出油來。
地質工程師劉凱説,他的工作是“給黑土地做體檢”,人送綽號 “東北小黑”,他在現場就開始“帶貨”:“在黑土地上長出的富硒大米真是又香甜又健康。”
不過嘉賓張捷老師卻唱起了“反調”:“原來這裡並不是廣袤的耕地,它主要是濕地,尤其是沼澤。”
濕地沼澤怎麼就變成肥沃的黑土地了呢?
張捷老師説,因為森林等植被帶來的腐殖質積累,形成了含有豐富有機質的土層,後期開墾時再進行適當的排水,就形成了今天這一大片糧倉。
難怪田地都肥得“流油”了!長出來的稻米,能不好吃嘛!
給日常蔬果論資排輩,酈波老師是認真的!
中國人講究輩分,但你可知道,日常的蔬菜水果,也有輩分嗎?
胡蘿蔔、番茄、洋蔥,從胡字輩、番字輩到洋字輩,文化學者酈波娓娓道來。
這輩分怎麼算的?為什麼有一種在普通老百姓餐桌上經常見到、既不屬“胡字輩”也不屬“番字輩”的蔬菜,讓酈波老師特別關注特意點名了呢?小編先賣個關子,看節目中酈波老師怎麼説吧。
不過,酈波老師,您這麼如數家珍地講解蔬果起源、時間,可是在全國人民面前暴露您學(zī)識(shēn)淵(chī)博(huò)的一面了!
一枚鹹鴨蛋,帶偏了嘉賓的話風!
這枚鹹鴨蛋有多美味呢?
不僅選手深情回憶起家鄉的吃法,連一向專注于科學的張捷老師,話風都跑偏了,從鴨子生活的濕地環境,分析起了這枚鹹鴨蛋為什麼這麼好。
吃貨們可得留意這一段,以後買鹹鴨蛋就認準這個地方吧。
在南京工作的酈波老師,早就“忍不住”(主持人張騰岳語),自然而然地提到了南京人愛吃鴨子。
甚至,酈波老師講到保護水塘、保護田地的重要性時,都能“從喜歡吃鴨子的南京人這個角度出發”。
這算是酈波老師實錘“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離開南京”了吧?
酈波老師還提到北京烤鴨的祖先在南京,是由明成祖朱棣帶過去的。怎麼回事?看節目,聽酈波老師講那鴨子的故事吧。
“木刻分水”學問大,民間智慧頂呱呱
水是萬物之源,農業生産自然也離不開水。在山高坡陡、阡陌縱橫的地方,梯田與梯田間的落差較大,澆水成為了一大難題。怎麼才能合理有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呢?
2000多年前的哈尼族百姓,想出了“木刻分水”的妙招。
首先,找一塊堅硬木塊。
然後,在木塊上刻槽。
再然後呢?
再然後……
算了,其實小編也是第一次聽説這種方法,就別班門弄斧了,還是讓來自雲南的選手曹江輕雨到時告訴大家吧!反正,木刻分水體現了一種大智慧,連酈波老師都為之讚嘆,這便是“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生態大智慧。
“劇透”到此結束,精彩卻不止於此。在本期節目裏,你還能看到:
身為資深貓奴的主持人張騰岳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十二生肖裏面沒有貓?”
張捷老師隆重介紹哀牢山萌寵——“長鬍子的癩蛤蟆”。
20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為什麼今天還能使用?
田裏生長的棉花,如何給一家人帶來生活的希望……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田,關係到每一個人的生存,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著濃厚的土地情結。用好每一寸土地,珍惜有限的自然資源,美麗鄉村就是希望的田野。
2020年1月4日20:10,央視科教頻道《綠水青山看中國》第四期,等你來。
最後,要再次提醒各位小夥伴,在觀看節目的同時,千萬不要忘了拿起手機,掃描節目中或者文章下方的二維碼進入互動頁面,跟著選手同步答題。只要你對的夠多,答的夠快,就有機會得到我們為您精心準備的多種獎品。還等什麼?心動的小夥伴趕緊定好鬧鐘,準時收看我們的節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