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2019最美教師—鄭時齡

CCTV節目官網-CCTV-10 2019最美教師 來源:央視網2019年09月10日 10:06 A-A+

1981年留校任教以來,鄭時齡院士始終懷著對身為教師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首位,堅持立德樹人,既教書更育人,長期堅持探索、不斷實踐,用科學高效的方法持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為人為師為學的楷模和榜樣,對上海教育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城市建設與發展做出了卓著貢獻。 

堅守教學一線,精心培育後學

78歲的鄭時齡院士至今仍堅守在教學的第一線,目前他承擔的課程包括: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建築評論”、碩士生和博士生的建築理論必修課“建築學學科前沿學科”和選修課“建築與城市空間研究文獻”等。他還親自領銜課程建設,主持的課程“建築評論課”獲評國家級精品課程。

培養人才是鄭時齡院士心目中的頭等大事。除了他領銜的專業課程外,他還常年參與同濟大學組織的公共課程的講授。在鄭老師看來,講課是一項非常神聖的工作,他總是提前備好課,準時出現在課堂裏,跟學生們進行面對面的直接交流。他很早就開始探索在課堂上不僅教授學生知識,更教會學生如何做人。遇到社會上出現新的熱點,他總是盡可能結合專業課程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學習,實踐著“課程思政”的育人模式。他還多次在課堂上進行學生的專業人文素養調研,並向學生推薦經典讀物,鼓勵和引導同學們潛心向學,因此被學生們推選為最具睿智儒雅風範的“可愛老師”。

自從教以來,鄭時齡院士在專業教學體系建設中投入了大量心血,他曾開創性地開啟了多種課程的教學,包括《西方建築史》《建築理論》《藝術史和建築評論》等。很多課程都是在沒有專用教材的情況下開設的,他就堅持邊學邊上,不斷完善。正是由於他的這種付出,同濟大學在建築理論、建築評論等專業教學上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他先後榮獲“上海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教育部頒發的“國家教學名師獎”(2008)和“教書育人楷模稱號”(2012),並作為教育部等組織的宣講團最資深的成員在全國高校巡講。他領銜的“建築歷史與理論”教學團隊綜合中外建築史、建築評論和歷史保護的學科實力,被評為國家級教學團隊(2009)。鄭院士負責的“‘歷史、理論、評論’三位一體的建築理論教學體系建設”教學改革項目榮獲2017年高等教育上海市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言傳身教、培養學術人才。

在近30年的從教生涯中,鄭時齡院士已培養了118名研究生,包括76位碩士,42位博士。這些學生畢業後大多在建築實踐、建築教育和城市管理等各行各業成為佼佼者。對於研究生培養,他認為教會他們做人比傳授專業知識更重要。他總是鼓勵研究生們根據自己的研究興趣開題撰寫論文,並加以嚴格要求,也儘自己所能從學術和社會資源等各方面給予學術指導與幫助。導師務實的學術精神、嚴謹的治學態度、淵博的知識背景、非凡的語言天賦、睿智的處世哲學,無不成為學生們敬仰和追隨的楷模。他指導的博士論文有4篇獲同濟大學優秀博士論文,4篇獲上海市優秀研究生成果,還有2篇獲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

當學生有論著出版時,他總是非常高興地撰寫序言,不遺餘力地支持和推薦後學。哪怕不是自己的學生或團隊成員,只要他覺得研究是有價值的,就會欣然作序予以支持,不求任何回報。對於自己學科團隊的年青老師,除了傳幫帶式的教學指導以外,鄭老師還不斷鼓勵他們減少浮躁,找到自己的學術興趣點,刻苦鑽研,苦練內功,從而在教學和科研上真正有所建樹。

長期以來,鄭時齡院士將國際化辦學作為世界一流學科發展的重要路徑,積極開拓國際合作交流,參與創辦了中德學院、中法工程與管理學院、中意學院等。2002年,他創辦了國內最早的雙學位項目,至今已培養100多名學生。 

引領學科建設,學術成果豐碩

2008至2013年,鄭院士擔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參與專業目錄的修訂,積極支持建築學、城鄉規劃學和風景園林學成為一級學科的工作。同時擔任國務院學科評議組的召集人,組織編制學科大綱。

2012年至2016年,鄭院士主持完成了中科院學部學科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城市規劃和建築學科的未來發展》,並承擔中科院《關於新型城鎮化過程中中國的城市和城市建築的若干問題及建議》諮詢課題,由中科院于2017年上報,獲國務院領導高度重視,已匯總為紅頭文件供各部門研究學習。

2015年開始,鄭時齡主持同濟大學“城市建築理論與批評”高峰創新交叉團隊,帶領包括國內外和校內外城市和建築領域的10余位專家共同開展創新研究,研究領域包括中國近代當代建築歷史與理論、中國當代城市與建築批評、當代城市更新理論和城市與建築可持續發展理論。在2016至2017年高峰計劃建設的兩年期間,團隊出版專著和譯著16部,發表論文149篇,主持和參與科研課題13項,榮獲17項各類獎項。

2017年,他還組織建立了我國建築評論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評論學術委員會並親自擔任主任委員,以促進中國建築評論的學科和實踐專業健康發展。

鄭時齡院士長期從事建築歷史與理論、建築評論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他的專著《建築理性論》建立了“建築的價值體系和符號體系”這一具有前沿性與開拓性的理論框架。1992年起,他開始為建築學專業本科高年級學生開設“建築評論”課,這是一門全新的、涉及內容及其結構極其龐雜的課程,完全沒有現成可參考的素材。從那時起,他就邊教學邊整理教材,歷時9年才正式出版了巨著《建築批評學》(2001),創新性地提出了一整套建築評論的系統方法,建構了“建築評論”體系,以批判精神面向未來建築的發展,奠定了這門綜合學科的理論基礎,填補了該領域的國內空白,並應用該理論在中國建築的批評與建設實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該教材被列為“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上海普通高校‘九五’重點教材”。2007年“建築評論”課程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 2017年獲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鄭時齡院士開始關注上海的歷史建築保護,他1999年撰寫出版的《上海近代建築風格》是這一領域的權威著作,曾獲上海市優秀圖書一等獎。同時,他不滿足已取得的成就,結合最近20年上海近代建築研究領域的不斷發展,結合他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上海近代歷史建築與風貌區保護研究》,重新撰寫了《上海近代建築風格》的第二版。在新版的著作中收錄了1200多個上海近代建築的資料信息,鄭時齡將這些從各種渠道收集的大量歷史信息和圖片親自進行整理和反復考證,還組織了部分項目的重新拍攝工作,力求呈現盡可能完整精準的信息和優質的圖文成果。在開展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研究的四年中,鄭院士還主持編撰了《中國近代建築史料彙編(第一輯)》等近代史研究的珍貴史料。

為了吸收國外建築經典成果,對於通常不被學界看好的翻譯工作,鄭時齡同樣非常重視。1988至1991年,他花了整整三年將意大利著名理論家塔夫裏的經典著作《建築學的理論與歷史》從意大利語翻譯成中文,還參考了英、法、德、西班牙、俄文、拉丁文等無數文獻和資料。而2010年再版時,還從更好的版本中選錄了精美的插圖。他組織來自全國多所知名建築院係的眾多學者與專家共同翻譯完成了目前世界上最權威的建築通史之一《弗萊徹建築史》第20版,2000多頁的中文譯本歷經7年最終成稿,僅最後校對統稿就花去了3年,他親自查閱了大量外文參考書,包括以前不熟悉的印度語、阿拉伯語辭典。

倡導學科服務社會,深度參與城市建設

在同濟教苑勤懇耕耘的同時,鄭時齡院士還非常重視學科發展對社會的服務和貢獻,他也自覺主動積極投身於城市建設中來。自1994年起他深度參與了上海的城市規劃工作,先後擔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城市空間與環境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和城市發展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提出的“以黃浦江和蘇州河濱水空間作為城市空間”的核心思想,已經被上海市政府採納並付諸實施。

作為一名知名的建築師,鄭時齡院士曾主持了南浦大橋的建築設計、朱屺瞻藝術館、浙江海寧錢君匋藝術研究館、復興高級中學、格致中學、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設計、多倫路文化名人街、杭州中國財稅博物館、上海外灘公共服務中心等50多項工程的設計,並榮獲多項省部級以上優秀設計獎。近年來,他還參與了黃浦江兩岸城市設計、崇明島東灘生態保護規劃、新江灣城、浦東美術館、博物館東館、上海大歌劇院等項目的評審、策劃和諮詢工作,關注這些新生的建築和城市的空間。

2000年以來,鄭時齡院士還參與申辦和籌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並擔任世博會主題演繹總策劃師、世博會組委會主題演繹顧問、世博研究中心研究員等,參與世博會的規劃和展示的審查工作,還承擔過三項有關世博會總體規劃、場館建築等的研究課題。2010年,他入選上海市教衛黨委“世博先鋒行動”共産黨員典型事跡,並獲評上海市世博先鋒行動“五&&”共産黨員,直到現在他還在參與後世博的規劃和建設。

鄭時齡還作為核心專家參加《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的編制研究工作,並主持《上海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文化建設目標和策略研究》等科研課題。作為學術委員會主任,他參加由上海市規劃與國土資源管理局和上海市文化局主辦的2015年和2017年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鄭時齡院士還積極參加對專業幹部的培訓工作,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自2012年以來,他每年都要多次為局級幹部和中青年幹部做講座,宣講城市建設的核心價值和發展理念。在完成這些項目時,他總是讓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不僅有理論上的素養,也有實踐的經驗,在實踐中成長成才。

2004年擔任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專家委員會主任以來,鄭時齡院士積極參與上海的歷史建築保護工作。2014年至2015年,鄭時齡作為主要專家參加了上海市第五批共426處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名單的選擇和討論,保護名單現已公佈。他參加國家住建部組織,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負責的《上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諮詢工作,作為核心專家參與討論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還在SSCI和A&HCI共同收錄的日本建築雜誌《建築與都市》(A+U)雜誌上發表論文《城市更新在上海》(中英文)(Urban Regeneration in Shanghai)。

在參與上海市援疆建設工作中,2010年,鄭時齡院士被聘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城鄉規劃顧問,每次有需要前往新疆考察指導時,他總是義不容辭,欣然前往,甚至曾一年內多次遠赴新疆出謀劃策,為幹部培訓,不辭辛勞,充滿社會責任感。自2016年起他又成為上海市援滇專家組成員,奔赴雲南各地指導城鄉規劃建設。

弘揚樂學正氣,熱心科普公益

鄭時齡總是把學生的需要置於工作的首位,其中對新生的勵志交流成為第一課堂發揮思政功能的重要探索。他每年開設的系列講座如“五‘時’年,‘齡’距離”“‘齡’距離,話專業”“我和我們這一代人”等受到學生們的一致好評。每年,他都非常積極參加為本科新生開設的“開學第一課”和畢業典禮,並用自己的學習工作經歷鼓勵後學,弘揚發奮嚴謹的治學正氣,用自己的學識、智慧和能力為培養國家的優秀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已有相當數量的學生經由鄭時齡的推薦信,成功被國外知名院校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伯克利大學等錄取。鄭老師總是鼓勵這些青年人好好學習,為國家的建築學專業和同濟爭光。鄭老師積極指導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經他撰寫推薦信舉薦的本科生科研項目《大城小夢——基於供需調研分析的上海市公租房建設設計策略》獲得了第十三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競賽一等獎的佳績。

鄭時齡一直將向社會宣傳普及學科知識視為自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他看來,科普並非小兒科的事情,而是會影響人的一生的大事,對青少年的價值取向和科技熱情更是影響深遠。另一方面,他認為,“只有全民對建築的認識和理解水平高了,建築的水平才會真正高起來”,因此,他總是呼籲建築教育者應重視對公眾的建築教育。鄭時齡曾榮獲“第九屆上海市大眾科學獎”,他是上海市科協科普志願者協會的理事長。2011年,他還主持編撰了少年兒童出版社啟動《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的“建築交通卷”。

上海2010世博會召開前後,鄭時齡自稱是“年齡最大的世博志願者”,積極參與世博會的宣傳推廣工作,自2001年以來,多次在法國、西班牙、韓國、日本、德國、意大利、沙特阿拉伯、英國的國際會議上,以及香港、台北的有關研討會上宣傳上海和上海世博會。

近年來,對於包括巨鹿路888號工程等重大的社會事件,鄭時齡作為專家和公共知識分子的批評和倡議,包括對上海優秀近代中國建築師及其作品的關注,都在社會上産生了廣泛影響力。2017年,“逐夢新時代”微電影以“城市築夢人”為題記錄了鄭院士在建築研究、教育、城市建設和歷史保護中所做出的不凡貢獻。

為了中國的建築與城市規劃有更好的發展,鄭時齡院士至今仍不知疲倦地堅守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第一線,頻繁參與國內外各種學術和公共的會議與活動,數十年如一日的無私奉獻都只為推動“更好的建築,更好的城市,更好的未來”。鄭時齡不愧為卓越教師的典範。

收視TOP榜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