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背靠歷史 面向未來 傳承屬於我們的“中國記憶”

CCTV節目官網-CCTV-10 2019中國記憶 來源:央視網2019年06月06日 17:23 A-A+

文化遺産,是時間留給心靈的路標,是先賢對後輩娓娓訴説的往事。它們承載著過去,是我們記憶的燈塔,讓我們背負昔日的榮光,為我們照亮前行的道路。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的文化遺産,央視科教頻道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于201968日共同推出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特別節目《2019中國記憶》。這一次,《中國記憶》以文物追索、科學保護、文化傳承為主題,向我們呈上了一場飽含歷史厚重和人文情懷的文化盛宴。 

文物追索,見證祖國強大 

2019323日,中意雙方代表交換了關於796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返還的證書。410日,漂泊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終於回到了故鄉的懷抱,這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回歸。 

這批文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時候,有一個意味深長的名字——歸來!

  

一百多年前,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燬,園中的稀世珍寶也盡被掠走。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和國家的強盛,對包括虎鎣在內的圓明園流失文物的追索從未停止。 

20186月,在國家有關方面的各種努力下,有著3500年曆史的青銅虎鎣,在歷經了150餘年的漂泊後,終於回家了。 

   

1894917日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經遠艦被日軍四艘戰艦包圍,經遠艦管帶林永升頭部重創身亡,大副陳榮相繼陣亡,陳京瑩接替指揮經遠艦,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20187月,一支聯合水下考古隊集結在這片海域,來自全國的十多名水下考古隊員輪番潛入水中,展開考古調查。他們要找尋的,就是沉沒百年的經遠艦。 

   

歷經兩個多月的水下發掘,考古隊員們有了重大的發現:這艘被泥沙掩埋著的戰艦,就是長眠海底一百多年的經遠艦。 

從流失文物的歸來,到甲午海戰親歷者經遠艦重新浮出水面,它們的歸來,無一不是祖國日益強大的表現。 

“黑科技”助力文物修復 

修復一件文物,有時需要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修復師們通常都是與枯燥和寂寞相伴。而文物修復不僅需要高超的手藝,還要一份長年經受清冷的耐心和堅守,更要有一份對歷史的敬畏和使命感。 

在《2019中國記憶》裏,我們看到青銅器修復師三代傳承青銅器修復技藝,只為讓國寶更好的傳承歷史。 

   

箭扣長城,海拔1141米,蜿蜒盤臥在懸崖斷臂之上,因整段長城形如滿弓的扣箭而得名。由於地勢險峻缺乏維護,箭扣多年來自然風化嚴重,倒塌現象隨處可見。 

北大考古文博學院借助無人機和人工智慧技術助力箭扣長城的修復,為施工前後對比提供了精準的依據,大大節約了溝通成本,將長城保護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梁思成弟子、古建築大師郭黛姮將三維技術引入古建復原工作,將數十年嚴謹的學術積累和嶄新的數字技術結合,實現了圓明園的數字化復原。 

在她的工作中,保護與傳承並重的價值理念得到了完美地詮釋。 

   

文化傳承,讓歷史照進現實 

文化遺産不但要保護,我們還要努力將它所承載的文明開枝散葉,縱橫四海。如今,借助針灸銅人傳承至今的針灸醫學,吸引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外國友人競相學習。 

1975年開班以來,中醫科學院國際針灸培訓中心的老師們已經在全球範圍內培訓了三萬多名國際學員,他們遍佈全球134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中國針灸醫學在不同族群中的跨文化、跨區域傳播。

  

茫茫戈壁大漠中,一座長達45千平方米的巔峰畫作,兩千多尊精雕細琢的泥質彩塑,跨越千年,閃耀著昔日的盛世之美。這,就是敦煌。 

如今,敦煌藝術的傳承者們,正在用全新的手段將千年的藝術激活,播撒至更加寬廣的天地。在2019年維也納中國新年音樂會上,敦煌華美服飾在中國樂曲的旋律中翩然起舞,令世界為之驚嘆。  

從文物追索到文物修復,從文物修復再到文化傳播,在《2019中國記憶》中,我們借助新的理念,活躍的形式,讓文化遺産走近我們的身邊,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借助《中國記憶》的腳步,我們認識到,歷史文物從來都不是玻璃罩裏冷冰冰的器物,而是與我們的血脈相連,溫暖著我們的心靈。它既是我們值得驕傲的回憶,也是我們以史為鑒的警鐘,更是讓我們昂首向前的動力,成為我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前進道路上的堅實依靠。 

掃碼參與《中國記憶》互動

 為國寶點讚,玩拼圖遊戲

收視TOP榜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