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城市24小時》導演手記——執行總導演 張昱

CCTV專區 CCTV-9紀錄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9年05月23日 16:07 A-A+

我是一個思想不理性、文字不感性的人,每每遇到要寫手記的時候,能逃就逃能躲就躲,這回實在是躲不掉,那就隨便寫幾句吧。

小時候的掛曆,本著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主題都是些名車、美女和高樓。我偏愛的是那些摩天大樓,拿著新削好的鉛筆,用筆尖點著一層一層地數。那時的北京,最高的建築是24層的中央電視臺彩電中心。

那時家裏最大部頭的一本書是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的《1987世界知識年鑒》,分項列出各國國情的橫向比較,當時中國的城市化率(城鎮人口比例)是23%,人口超500萬城市只有三個,每百個家庭擁有小轎車0.06部;多年後,中國城鎮人口超過60%,人口500萬以上的城市超過30個。中國的城市建成區面積三十年間擴大了十倍。然而,這些城市卻越來越像,跟掛曆一樣,難以分辨。中國的城市真的千篇一律嗎?

《城市24小時》最初源於紀錄頻道可持續模式的研發。當時確立了兩個選題,《小寵當家》和《城市24小時》。用24小時的時間遞進結構一部片子,將時間段切分,尋找典型時間的典型場景構成相對獨立的故事,這種做法很電視。

不幸的是,節目製作週期很漫長,網絡媒體的崛起卻猝不及防。在網絡上,觀眾永遠是從第一個畫面開始看起,這對由線性時間構成的片子並不友好,時間才剛剛開始,觀眾已經流失……怎麼在網絡傳播中也能迅速俘獲觀眾?幸好節目製作週期長,這個問題可以慢慢想。

視角可能是我們破題的關鍵。視角又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平民視角,與其用宏觀的視角,我們更喜歡在人潮鼎沸的十字街頭,躲在角落裏靜靜窺探人們的生活。《城市24小時》所呈現的,是沒有鄭東新區的鄭州、沒有王家墩CBD的武漢、沒有南山區粵海街道的深圳,我們希望,鏡頭下的城市沒有面子,只有裏子。

另一個方面是全國視角。説到自己的城市,每個人都變成了“地心説”、“地圖炮”,對家鄉的感情無可厚非,但我們畢竟是一個全國媒體平臺,讓外地觀眾對這座城市形成好感是我們的使命。在街頭調研期間,我們的問卷裏有一個問題“這座城市裏,你最不願去的地方”,答案大都是外地遊客耳熟能詳的。很不幸,這些地方都出現在了片子裏。

在最後,我要感謝每一位參與《城市24小時》的創作者。畢竟,對於觀眾,片子是以分鐘為單位的,但對於創作者,則是以年計。

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了,今晚播出最後一集——廈門,善始善終。

 

作者:執行總導演  張昱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