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城市24小時—鄭州》導演手記——分集導演 海金星

CCTV專區 CCTV-9紀錄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9年05月20日 15:49 A-A+

從1996年來鄭州上大學,到2019年,在鄭州這個城市,我已經生活了23年。

不過,我了解這座城市嗎?

在創作《城市24小時——鄭州》之前,我無法給自己一個肯定的回答。

在中國所有的城市中,鄭州或許不是性格十分鮮明的一個,八大古都裏,鄭州沒有北京的大氣、杭州的秀麗、西安的古樸,即便與‘同門兄弟’開封、洛陽、安陽相比,似乎也少了點神韻和底氣。

在外國人眼裏,鄭州默默無聞,許多人知道少林寺,卻不知它就在鄭州的地盤上。

在中國人眼裏,鄭州是一個“大驛站”,缺乏故事,缺少風情,缺點個性。很多人對於鄭州的印象就是坐火車的時候曾經從這裡路過。

我甚至在想,我為什麼會選擇這個城市生活?

接到這個項目,是一個意外的驚喜,我終於可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去了解這座城市。

之後的幾個月裏,看了所有能夠蒐集到的關於鄭州的資料,去了很多之前從沒有去過的地方,找了很多人聊,我終於發現,雖然在這裡生活了二十多年,對於這個城市,我了解的還是太少。

在經過將近三個月的調研後,鄭州的形象在我的心中逐漸清晰。

中庸,是我對鄭州總結出的第一個關鍵詞。

説起鄭州,自然離不開中,鄭州所在的區域自古被稱為天下之中,中國一詞就是源自這裡,氣候南北適中,城市規模經濟發展中等,人口密度教育素質中等……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則為中。

“中”字蔓延開來,整個城市的生活節奏,處世態度,言語頻率,著衣習俗,建築風格,都顯得中庸中和,不緊不慢,不溫不火,不雅不俗,不卑不亢。連點頭同意都説“中”,因此,在論述中國城市性格時,人們往往將鄭州描述為“最中庸的城市”。然而,鄭州人的中庸絕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承載的是中國人數千年來所形成的價值觀,它不是沒有原則的調和主義,而是在原則下面的情與理的均衡處置。

草根是鄭州的第二個關鍵詞。

在百度百科,當我搜索屌絲之城時,所有的結果都指向了鄭州,這也體現了鄭州在中國人心目中的位置。

作為一個農業大省,農耕文明的影響在鄭州身上體現的也尤為明顯,與其他城市相比,鄭州似乎多了一些獨特的草根氣質,樸實,平和,低調,就如同河南豫劇一樣,作為中國最大的地方劇種,與京劇相比,豫劇更加平民化,更接地氣,正因為這種獨特的草根氣質,也讓他具備了更強的生命力。

第三個詞是融合。

獨特的地理位置讓鄭州成為中國的交通中心,這也促進了鄭州與外界的交流和融合,南來北往的人們來到鄭州,融入鄭州,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不同的風土人情和文化,這在鄭州最著名的兩種美食燴面和胡辣湯上都可以得到充分的體現,多種食材的混合,大雜燴式的製作方式,恰恰體現了鄭州這個城市的特點。

中庸,草根,融合也成為我在《城市24小時——鄭州》中所要表達的。

在這個思路的主導下,火車站,中歐班列,胡辣湯,燴面,豫劇,富士康,國棉四廠,鄭大一附院......,一個個與鄭州相關的元素被串聯起來,一個個生動的人物走進了我的鏡頭,最終它們共同組成了這部《城市24小時——鄭州》

感謝這個項目,可以讓我用一年多的時間去觀察,思考,並用影像去紀錄這座我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城市,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有一部這樣的作品,是我的榮幸。

 
作者:分集導演  海金星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