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第一次去深圳調研,剛坐上出租車,關於目的地的聲音還沒在空中散去,司機大哥就已經一腳油門,以極其嫻熟的動作,開啟了城中賽車模式。在時速60邁的情況下過彎道,比亞迪電動車的後排座離心感很強,我感覺自己正急速向窗外飛去。惶恐之下我對司機説,師傅,麻煩慢一點。師傅回了一句話:時間就是金錢。
1982年,“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橫空出世,成為知名度最高,對國人最有影響的口號。
近40年過去了,這位出租車司機成為最能直觀詮釋這句話的人之一。而我們就在努力與車窗保持距離中開始了《城市24小時》深圳篇的踩點工作。
深圳的官方歷史敘述往往以1979年(設市)或1980年(設經濟特區)作為起點。按照這樣的算法,這座擁有近2000萬人口的城市還不到40歲。當身處其中,總有著一種想做點什麼的衝動。於是我默默記下了兩個字:慾望。
慾望在字典上有兩種解釋:1.希望,盼望。 2.想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這是個中性詞。所以我用它來闡釋我對深圳的衝動,也用它來闡釋我見到的深圳。
這是個十分直白的城市。交易,似乎是所有人來到這裡的目的。
有人懷揣著青春來到這裡,與工廠交易成一沓沓鈔票。在三和人才市場,我看見人們對生存的慾望。
有人懷揣著一個個創意點子來到這裡,想銷售給明天一個希望,但卻不知道今天的人是否買賬。在創業者身上,我看見對成功的慾望。
在批發商身上更不用説了,這裡是各種電子元件、器材的全球聚散地,天南海北的人們也許不會講一口標準普通話,但人人都能謅上幾句交易必備的英文。在他們身上,我看見整個時代的慾望:不待在出貨量這麼大的貿易中心,有時光看數字,很難體感這種巨大的風潮所向。
哲學家克裏希那穆提説: “對慾望不理解,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脫出來。如果你摧毀了你的慾望,可能你也摧毀了你的生活。如果你扭曲它,壓制它,你摧毀的可能是非凡之美。”
深圳人坦然面對自己的慾望,用一切辦法實現自己的慾望,由此他們發明了許多全新的社會規則,正如四十年前開全國風氣之先。
陌生的人們在這裡相交,年輕人成為愛侶,小朋友成為異父異母的兄弟姐妹,老年人也可以走上街頭做做志願。那種想改變生活的善意,也是城市裏慾望的一種。
這是很難得的體驗,並不是所有城市都同時擁有這麼多極具張力的場景,也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將它展露在鏡頭前。但深圳都做到了。
紀錄下這一刻,是我的慾望。
現在,我還有一個慾望:
作者:分集導演 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