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即便相冊泛黃 這一幀素顏依然清晰——紀錄片《城市24小時》

CCTV專區 CCTV-9紀錄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9年05月20日 14:45 A-A+

  

這個標題其實更是我的願望。

2019年春節過後,給我們做海報設計的視效導演徐大拿小姐問我,《城市24小時》有沒有一句話的slogan,可以印在海報上。説實話,當時沒有。那時候正值最後一輪修改焦頭爛額之際,根本就沒想這事。

但既然被問到了,就不得不想了,然後,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中國城市素顏寫真集”。

畢竟海報是門面,為了表示鄭重,接下來進入了集思廣益階段,各集導演也真誠地憋出了40多句著調或者不著調的口號,但最終經過集體決議,還是回到了起點,順從了第一感覺。

《城市24小時》第一季海報

《城市24小時》第一季海報

 

“素顏寫真集”的意思可以分開説, “素顏”,我把它解釋成:最大程度地接近真實的模樣;“寫真集”,是這些年來對由專門的攝影師來拍攝的成套的藝術照片的另一種文字表達,既然是明明白白地知道要照相,還要成套地照,就不可能不擺一些姿勢,找一些角度,讓照片多一些美感;兩層意思加起來,素顏寫真集的核心就是:拍出來好看的照片並且一眼就能認出,這就是那個人。

記得我的一位老領導(現在成了網紅)把一些他審過的所謂現實類紀錄片叫做塑料花,我的理解是有形狀有顏色沒生命。沿著這個思路下去,我還看到過一些片子是婚紗照——那種認不出新娘子到底是誰的婚紗照,一般還挺貴。我覺得好的《城市24小時》應該和好的人像攝影一樣,視覺上要有審美,但同時還要把每個城市最像他自己的樣子留下來。

我理想中的《城市24小時》,應該像我母親家拍攝于60多年前的這張全家福,看得出每個人都精心梳洗,很認真地面對鏡頭,笑容清透,神情自然,每個人都是他(她)最美好的一面,同時又確定就是他們自己。幾十年後,長輩們慢慢變老,有人離去,但在我的記憶裏,每一個人都還應該是照片上的那個樣子。

 

《城市24小時》導演全家福

《城市24小時》導演母親家全家福

(照片拍攝于1955年)

 

我願意帶著善意看待每一個城市,當然知道任何地方都一定有不那麼美好的一面,但每一部片子的使命不一樣,也沒有任何一部片子可以完成對所有事情的記錄,只能盡最大努力把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做好。我期待的《城市24小時》應該能夠讓人對自己正在生活或者曾經生活的城市心生眷戀或感覺溫暖,前提是,不粉飾,不遮擋。認真選擇每座城市裏真實存在的場景故事和熟悉的陌生人,喚起大家內心的回憶和共鳴。

片子最後一輪修改的一個晚上,和深圳的分集導演喻峰一起看武漢的“熱幹面”。喻峰是湖北人,在武漢上學,所以我很想知道他看過的感受,他看完愣了一會兒,跟武漢的分集導演説,“我想回去了”。我感到些安慰,因為他沒有説“我想吃熱幹面了”。讓他短暫失神的是那個地方的煙火升騰,而不僅僅是那碗麵。

 

(武漢的“過早”)

(武漢的“過早”)

 

《城市24小時》走的是紀實風格,但不代表沒有精緻的部分。鄭州國棉四廠的下午就是從幾個充滿懷舊感的漂亮空鏡開始的。那個時間,那個地點,就應該是那個情緒,鄭州人懂得,我和我的領導史總也懂得,因為他的家鄉邯鄲有紡織廠,我的家鄉瀋陽有鐵西區。

 

(鄭州國棉四廠家屬區)

(鄭州國棉四廠家屬區)

 

第一次去成都是2003年,就是非典的那年,記得我一個人打車,跟師傅説去個能看到成都老房子的地方,師傅就把我帶到了一個地方,當時沒記住那叫寬窄巷子,只是覺得老房子和那裏的人真好看,包括老人和孩子。當時用柯達膠卷拍了一些照片。再去的時候過了8年多,寬窄巷子已經變得和現在差不太多了。這次做片子,翻出了當時的照片,還是很感慨,覺得那時候的成都更有味道,但又知道沒資格説現在這個樣子就不好,過著過著,現在的所有不好一但過成了回憶,可能味道就不一樣了。

 

(拍攝于2003年的寬窄巷子)

(拍攝于2003年的寬窄巷子)

 

(拍攝于2003年的寬窄巷子)

(拍攝于2003年的寬窄巷子)

 

(拍攝于2018年的寬窄巷子)

(拍攝于2018年的寬窄巷子)

 

我離開老家瀋陽16年了,當初在家的時候,滿眼都是不好的地方,其實現在也知道它有很多毛病,但離開的時間越久,記憶裏願意留下的就變得越溫暖,這或許是想通了,更有可能是年紀大了。 

第一季的五座城市我都沒有紮下來真正生活過,之前對它們也有各自的刻板印象,不好的一面居多,儘管那印象來得其實沒有什麼道理。但是這個片子之後,對每個城市都産生了感情,細想想,還是因為真正和那裏的人有了深度的接觸,這些人有的是拍攝對象,更多的是當地的導演。 

所以,必須要按照慣例感謝一下劇組裏所有的導演,尤其是廈門的分集導演、鄭州姑娘李澤英(與上文關於當地導演的矛盾之處請忽略)。澤英做廈門後期的時候發現懷了寶寶,讓肚子裏的小朋友跟著一起編完了片子。播出前她在朋友圈高呼:片子定檔,就想仰天大笑……”,略略腦補了一下她的樣子,也仰天大笑了。

我也知道更多的導演沒有澤英這麼厚道,他們心裏是這樣想的(見下圖),不僅想了,還要發朋友圈,讓更多的人知道。

 

(武漢後期製作中)

(武漢後期製作中)

 

還有一件事,要單獨説一下,是專門對一些人説的。片子做了一年多,拍攝了近百人,每個拍攝對象都那麼真誠地對著我們的鏡頭展開自己的生活,但並不是所有的被拍攝者最終都進入了播出的成片。其實沒有什麼特別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拍寫真集也是要多拍一些,但最後因為相冊篇幅所限,表情類似的照片只能有所取捨,我們也一樣,《城市24小時》這部片子的特質讓我們的採樣率很高,但播出版每集只有50分鐘,對有些故事也只有忍痛割愛了。

對不起,打擾大家了。但是也跟分集導演説了,一定給人家留一份素材作紀念。

現在片子做完了,自己最初對片子的期待好像實現了一點點兒,想想這個,還是有些高興的。

一直從心裏面覺得,紀錄片其實就是拍給當下人看的,但同時也想,如果某個片子可以留給未來,或者説值得留給未來,該是件多麼好的事情。我是真的奢望,若干年後,即便相冊泛黃,這一輯城市素顏寫真還可以拿出來給人看,每個畫面依然清晰。

 

                          (《城市24小時》總導演張旭寫于2019年5月16日播出前五天)

 

鳴謝所有故事沒有進入播出版的拍攝對象,他們是:

     

顧東林  網名紅毛皇帝  鄭州理髮店老闆

張  弛  鄭州交通臺主播  話劇《關虎屯的艷俗生活》主演

 

葉  濤  武漢夜市大排檔老闆  地道武漢人

劉  恒  光谷創業青年  氣質沉穩的90後

 

吳冠雄  室內設計師  致力於深圳城中村改造

許英傑  電競設備經營者  華強北新興業態的從業者

林維新和林端娜   華強北個體經營者  掌握著全球50%硅膠手機殼的銷量

 

金麥子  成都方言欄目主持人  脫口秀演員

張  巍  成都“遙望雪山”小組成員  雪山攝影愛好者

孫  薇  保險從業人員  在成都最繁華的太古裏上班

 

陳  茵  音樂教師  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

柯  倩  蛋糕店老闆  留在廈門的大學生

陳  昕  廈門沙坡尾工程改造工作人員  負責與老住戶溝通

鄭  煊  廈門軟體園創業者  夜跑愛好者

陳朝遠  不輟舊物館老闆  廈門海歸  老物件收集者

老  島  廈門小島書店老闆  在沙坡尾一隅賣書、買書、借書、換書……

惠芳和付月華  沙茶面經營者  婆媳兩代人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