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國家寶藏》第二季 山西博物院專場 京劇演員王珮瑜主動請纓 只為傳承中華戲曲文化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2019年02月03日 10:31 A-A+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CCTV-3)推出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第二季于2月2日(週六)晚播出了第九期節目,山西博物院的三件國寶——侯馬盟書、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木板漆畫驚艷亮相。對於古文字的執著,讓我們理解了一段被塵封已久的歷史;對於戲曲形式的創新,讓我們深層次地回味了綿延數千年的藝術樣式;對於傳統工藝的追尋,讓我們更加有底氣地創造未來。以張頷、張崇寧父子為代表的文博工作者,他們日復一日地從事著一份繁重、枯燥,但又意義重大的工作。他們孜孜不倦地探索,讓這些飽受歷史風霜的文物煥發新的生命;作為京劇新生代領軍人物的王珮瑜,她通過創新的形式,年輕人喜歡的內容,讓戲曲變得時尚,讓戲曲回歸於當代生活;漆藝老師張志綱通過複製木板漆畫,讓我們進一步感知到了傳統工藝的精湛與神奇。無論是從任何領域出發,與時俱進、保持底色都是永遠的命題。同時,由韓童生、潘長江、蔡明、唐嫣、羅晉所帶來的前世傳奇,同樣為我們帶來了新的思考與啟示。

圖:張崇寧、韓童生共同守護侯馬盟書

圖:張崇寧、韓童生共同守護侯馬盟書

文博工作者的使命,就是照亮歷史

在那樣的一個條件艱苦、技術簡陋的條件下,老一代文博人用堅強的毅力與無悔的青春,為我們照亮了一段段塵封已久的歷史,揭開了那些不為人知的時代記憶。這些被掩埋著的“局部細節”,在完整的歷史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在節目中,正如張崇寧先生在回憶父親張頷時所説的那樣:“侯馬盟書在地下埋了2000多年,出土的時候,盟書表面扒了一層土銹,又是毛筆寫的,字跡脫落嚴重。為了清洗盟書,父親和正剛先生二人的手經常在水中泡得白腫白腫的。只有黃豆大的字,有時只能通過借助200瓦的檯燈反復觀察。為了科學考證一個字,需要反復查閱古籍資料,一工作起來就是十幾個小時。從盟書中釋讀的每一個字都凝結著老先生們的心血。”當我們看到一張又一張的老照片,當我們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與堅守,我們無不為他們的敬業精神與神聖的使命情懷所感動。而古老的漢字跨越數千年時空,至今仍然充盈著旺盛生命力和獨具一格的藝術魅力。它形體優雅,凝結著思想和歷史,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意蘊。

圖:蔡明、王珮瑜、潘長江共同守護“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圖:蔡明、王珮瑜、潘長江共同守護“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

“京劇這麼美,我想讓更多的人愛上她”

我們曾在多個平臺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從“瑜音繞梁”清音會,到首創邊演唱邊解説的京劇導賞方式、多次的公益演講與教學活動,再到綜藝節目與網絡社交平臺的發聲。我們曾為她精湛的唱功而連連稱讚,現在又為她致力於傳承戲曲文化的積極行動而感到欽佩。當她站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我們再次獲得滿滿的收穫與驚喜。她就是王珮瑜,也是主動請纓參與節目的國寶守護人之一。節目中,她現場解讀了“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中的戲曲人物,又親身示範了關於戲曲的一些程式性動作,並用京劇的方式念出了網絡流行詞,引發網友紛紛點讚!古韻新調,餘音繞梁。戲曲曾經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精神家園,鄉音鄉曲承載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鄉情。今天,從“侯馬金代董氏墓戲俑”身上,我們找到了戲曲超越前代,風靡當代,流傳百代的秘訣:那就是不斷地根據觀眾的喜好、時代的需求衍生出新的作品,才能迸發出旺盛的生命力。

圖:張志綱、唐嫣、羅晉共同守護“木板漆畫”

圖:張志綱、唐嫣、羅晉共同守護“木板漆畫”

你見過能吃能入藥能補身體的漆嗎?

他曾在1998年考入清華美院,師從著名漆畫藝術家,現代“漆畫之父”喬十光先生。作為中南民族大學的一名漆藝老師,直到今年,他整整送走了16屆孩子,每個班新課伊始,木板漆畫都是必備的內容。雖然教齡不長,但這一講,也已經是近百遍。他就是張志綱,在節目中對於“漆藝”的解讀,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節目中表示:“漆器的精神對我來説它和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是相通的,複製木板漆畫只是尋回這門古老技藝的開始,我非常希望我們漆藝人能夠共同努力,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和我們生活習慣的漆器,讓這種工藝和精神回歸到我們中國人現在的生活當中,這才是最好的傳承!”8000年的漆文化,其實一直活在每個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日日流淌,從未褪色。當我們走進傳統的工藝世界,就會體會到那迷人的智慧與先進的思維。

下周,《國家寶藏》第二季的舞臺將迎來收官之夜,到底哪件國寶會成功入選故宮特展呢?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2月9日(週六)21:00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CCTV-3)《國家寶藏》第二季。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