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兩彈一星”元勳陳芳允:竭誠為國興 努力不為私

CCTV節目官網-CCTV-10 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 來源:央視網2019年01月08日 14:57 A-A+

1

陳芳允(1916.4.3—2000.4.29)是浙江省台州市人,是我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副主席。陳芳允是無線電電子學家、空間系統工程專家,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早期在國內領先研究毫微秒脈衝技術,領導研製成功我國第一代機載單脈衝雷達,為我國無線電電子學研究做了開創性的工作。他是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跟蹤測量系統的技術負責人,全面參加了系統設計和建設工作。他提出和設計了發射我國通信衛星的微波統一測控系統的新方案,並負責這一系統的研製和星—地技術協調工作,為建設我國衛星測控網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是國家“863”計劃發起人之一,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理論奠基者。

1

1934年陳芳允高中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1938年畢業後,進入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後通過寧溪同鄉、物理學家王天眷介紹轉到成都無線電廠。抗戰勝利後,陳芳允抱著科技救國的決心,赴英國留學。經過四年的學習、研究與工作並取得優異成績的陳芳允,帶著世界第一流的電子工程技術的精湛造詣,與希冀一展宏圖的一腔抱負,回到了祖國。

新中國成立後,他被委以重任,籌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1956年,該研究所建成後,他擔任第四研究室主任,隨後成功研製世界首創的超短波脈衝測試設備,這是為“兩彈”測量放射線的。1963年,他與助手一起成功研製了一台毫微秒脈衝取樣示波器,在國際上屬首創。1964年,陳芳允成功研製抗干擾雷達,這是我國首次在飛機上使用單脈衝體制的雷達。

1

1984年,陳芳允調國防科工委科技委任常任委員。1986年3月,他與王大珩、楊嘉墀、王淦昌一起提出了對中國高技術的發展有重要意義的建議,在鄧小平的親自批示和積極支持下,國務院在聽取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中國高技術發展的“863計劃”,為我國高技術發展開創了新局面。

1

20世紀70年代初期,陳芳允就開始了通信衛星測控系統的研究論證。如何使地面測控設備控制36 000千米高空的衛星?陳芳允提出採用微波頻段,多功能統一在一套設備上,同時實現跟蹤測軌、遙測、遙控、數傳。1984年4月,這個系統在我國發射第1顆同步通信衛星中發揮了很高的效用,1985年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作為中國回收型遙感衛星測控系統方案設計和制訂工作的主要參加者,陳芳允為我國十幾顆遙感衛星的成功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再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陳芳允提出並主持了“雙星定位系統”的研製工作,並在1989年演示成功,在世界上第1次實現地面目標利用2顆衛星快速定位、通信和定時一體化。

1

2010年6月4日,一顆由中國科學家發現國際永久編號為10929號的小行星,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命名委員會批准,由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通報》第43191號通知國際社會,正式命名為“陳芳允星”。

“人生路必曲,仍須立我志。竭誠為國興,努力不為私。”“求新服務不愛名,慚愧國人趕超心!”這是陳芳允寫的詩句,也是他的人格和精神的很好寫照。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