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王淦昌院士:消失17年 只為中國能有自己的原子彈

CCTV節目官網-CCTV-10 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 來源:央視網2019年01月07日 15:02 A-A+

王淦昌,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1929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物理系,1930年入德國柏林大學,1933年獲博士學位。1934年4月回國。今年是先生逝世19週年,誕辰110週年。他一生致力於科學研究上的求新與創造,他的名字始終和科學上的重大發現緊緊聯絡在一起:探測中微子、宇宙線研究、發現反西格瑪負超子、兩彈突破、大型X光機、慣性約束聚變……對於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評論説:“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項,就足以在中國科技發展乃至世界科技發展歷程中名垂青史。”無疑,他是一位學界泰斗、科學大師。

 

1

“我願以身許國”

1961年4月3日,王淦昌接到時任第二機械工業部(簡稱二機部)部長劉傑約見的通知。到了劉傑辦公室,對方開門見山地向王淦昌傳達了黨中央關於研製核武器的決定,並請他參加領導原子彈的研製工作。
 
       迎著劉傑的目光,王淦昌鏗鏘有力地回答:“我願以身許國!”第二天他就到二機部九局去報到了。從那時起,王淦昌這個名字從科技界突然銷聲匿跡了,而在中國核武器研究隊伍中,多了一個名叫“王京”的領導者。
 

1

1

這意味著,王淦昌在以後若干年中,不能按照自己的興趣進行科學探索,不能獲得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不能在世界學術領域拋頭露面,不能交流學術成果,這對當時已經在科研領域取得成績的王淦昌而言,是十分可惜的事情。
 
        王淦昌是清華大學第一屆學生,也是著名實驗物理學家、德國柏林大學教授邁特納唯一的中國學生,年僅26歲就成為了物理學博士。
 

1

1

1942年初,王淦昌在美國《物理評論》發表論文《關於探測中微子的一個建議》,獨到地提出了驗證中微子存在的實驗方案,併為以後的實驗所證實。這是王淦昌對國際物理學的一個突出貢獻。《物理評論》雜誌將此文評為年度最佳論文,王淦昌因此榮獲第二屆范旭東獎,還被美國科學促進協會列入《百年科學大事記》之中,K.C.Wang(王淦昌)也因此揚名海外。
 
       1956年,王淦昌被派至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先擔任高級研究員,後任副所長。通過對近10萬張氣泡室圖片和大量數據分析,1959年秋,王淦昌小組終於發現了一張反西格瑪負超子事例的照片。這是人類通過實驗發現的第一個荷電反超子。這項重要成果把人類對物質微觀世界的認識又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在國際上産生了深遠影響。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1972年訪華時對周恩來總理説:“聯合原子核所這臺加速器上所做的唯一值得稱道的工作,就是王淦昌先生及其小組對反西格瑪負超子的發現。”
 

1

如果能夠繼續在原來的科研領域工作,王淦昌很有可能叩開諾貝爾獎的大門。然而,為了中國能造出原子彈、氫彈,為給中國人爭這口氣,從1961年到1978年,王淦昌隱姓化名,中斷與外界的聯絡整整17年。

王淦昌參與了我國核武器的原理突破、實驗研究和組織領導,在我國原子彈、氫彈研製過程中,指導解決了一系列關鍵技術問題,是我國核武器研製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1

早期的爆轟試驗是在長城腳下進行的。負責核部件試驗的王淦昌多次親臨爆轟試驗現場指揮,一年之內在野外進行了上千次實驗原件的爆轟試驗。他和其他科技專家們一起,冒著瀰漫的風沙做爆轟物理試驗,爬過長城腳下崎嶇的山路,住過古烽火臺前簡陋的營寨。一年後,年近花甲的他又帶領一大批無名英雄來到人跡罕至的青海高原,進行縮小比例的聚合爆轟試驗和點火裝置測試。

為國建言樹豐碑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之後,王淦昌又在技術上全面領導了我國的前三次地下核試驗,使我國用很少次數的試驗,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試驗測試的關鍵技術。

1

1978年7月,王淦昌告別17年隱姓埋名的生活,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原子能研究所(原子能院前身)並擔任所長。這時,他已是年過七旬的老人了,但為了中國核科技事業的發展,這位古稀老人仍不分晝夜地辛勤操勞。

1986年3月2日,王淦昌與光學家王大珩、電子學家陳芳允、自動控制專家楊嘉樨聯名向黨中央提出了《關於跟蹤研究外國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1991年12月15日,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建造的30萬千瓦壓水堆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宣告結束。可以説,在我國發展核電的每一個階段,都凝聚著王淦昌的心血。秦山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建設,都是在王淦昌等有識之士的呼籲推動下開展的。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