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隱姓埋名28載 國防科技事業改革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于敏

CCTV節目官網-CCTV-10 新中國工業檔案文獻展 來源:央視網2019年01月02日 15:19 A-A+

 

1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

        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製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

         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範”稱號。

1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99年9月18日,我國為23位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被授予了“兩彈一星功勳獎章”。這23位科學家也因此被人們尊稱為“兩彈一星”元勳“兩彈一星”指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

       于敏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了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了關鍵作用。此後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

1

     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

       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1987年和1989年三次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4年獲求是基金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1985年榮獲"五一勞動獎章"。1987年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15年獲2014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1

1

      由於保密的原因,這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述多未公開發表,連他的妻子都説:“沒想到老於是搞這麼高級的秘密工作的。”不過他的傑出貢獻仍有蛛絲馬跡可循,原中顧委常委、國務委員張勁夫在《請歷史記住他們──關於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的回憶》中提到,“研製氫彈工作主要是于敏他們做的,方案是于敏提的,也得過大獎”。在《中國軍事百科全書──核武器分冊》中,“于敏”的條目下寫著:“在氫彈原理突破中起了關鍵作用。”

科學家對於敏的評價

科學家 錢三強:于敏填補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空白。

科學家 彭桓武:原子核理論是于敏自己在國內搞的,他是開創性的,是出類拔萃的人,是國際一流的科學家。

科學家 朱光亞:于敏在氫彈研製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諾貝爾獎得主核物理學家玻爾:于敏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是“中國的氫彈之父”。

 

 

 

860010-111908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