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12月26日晚21:41 CCTV10播出第二十九、第三十集
第三十集 第一艘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一直以來,人類都在追尋
天有多高 海有多深
千百年的好奇
千萬次的嘗試
中國研製出第一艘載人潛水器
今天讓我們跟隨“蛟龍號”
一起,下去看看
1992年,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提出了研製載人潛水器的提議,擬定的最大下潛深度是4000米。
然而,當時的國情卻讓這個提議擱置了10年。
根本的問題是實際需求。
方案的提出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徐芑南回憶道,“深潛設備的研發需要有用戶需求,那時我們的近海資源和勘探還顧不過來,遠海區域的關注自然遠遠不夠。”
直到世紀之交,希望終於出現了。
隨著改革開放積累起澎湃的經濟活力,中國對海洋資源有了更為現實需求。
國家決定立項研製載人潛水器,中國大洋協會是載人潛水器的第一個業主。
經過充分論證,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最終確定為7000米,活動範圍可以覆蓋全世界99.8%的海底。
一百多個單位參加了蛟龍號的研製。
為載人潛水器忙碌了十多年的徐芑南院士被任命為總設計師,他所在的中船重工第702研究所被指定為總師單位。
當時徐院士已經退休,疾病纏身,徵求老母親的意見。老太太説:“你去吧,不去你會生病的。”
蛟龍號,乘員3人,有7個作用於不同方向的推進器,三個觀察窗口,兩隻機械手,一個放東西的採樣籃,渾身上下佈滿各種感應器,自身重量21噸,相比于動輒數千噸的潛水艇,只是個小不點兒。
2012年,“蛟龍號”來到萬米深淵馬裏亞納海溝,地球上最深的地方。
這一天,工作母船的水聲通訊室,收到了中國第一試航員葉聰發自海溝深處的報告:“蛟龍號于北京時間2012年6月24日9時07分,下潛到馬裏亞納海溝7020米深度,成功坐底。”
這位“蛟龍號”主任設計師這樣描述他當時的心情,“馬裏亞納海溝是個奇妙的地方,這次 7000 米級的海試讓我終身難忘,極限的水深、起伏的地形、多樣的礦石、時聚時散的生物,相信不久我會再來,希望再來時,就不是 4 位數字的深度了。”
從此,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夠租乘外國潛水器的日子便結束了。
蛟龍號為中國人進入海底打開了大門,門外是一個數十倍于我國陸地面積的遼闊世界。
迄今為止,已經有數百位中國科學家乘蛟龍號在南海、太平洋、印度洋下潛,第一次鮮活地直面他們畢生研究的對象。
他們從深海帶回的珍貴樣品,研究報告將助力推動中國的海洋科學走向繁榮。
(作者:胡悅)
1978年至2018年,
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四十年,哪一個瞬間讓你終生難忘?
讓我們來一場時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長按二維碼,參與互動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