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12月19日晚21:45 CCTV10播出第十五、第十六集
CCTV-10每晚21:45兩集連播。
《四十年四十個第一》第十五集 第一批小商品市場
改革開放
讓中國的商品經濟開始萌芽
小商品市場遍地開花
商品有大小,買賣無尊卑
今天,我們來到了義烏
去看看義烏商人
從針頭線腦中發家致富的故事
“賣照片,賣照片,林黛玉的照片,一塊錢一張!”這是電視劇《雞毛飛上天》裏的一個情節。片中的主人公駱玉珠當街兜售《紅樓夢》的劇照,一張照片一塊錢的生意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
在現實生活中,她的原型就是如今年已七旬,在義烏打拼了40多年的何海美。
何海美的第一桶金,來自於賣了三天三夜《紅樓夢》的照片。收入的33元,在當時能購買400多斤大米,這樣一筆鉅款給了何海美極大的鼓勵。
於是何海美學會了沖洗膠片的技術,在廿三里老街出售自己洗印出來的照片,生意日漸興隆。但由於當時私營經濟並未完全放開,小商販的身份始終令她感到不安和委屈。
這位老人名叫謝高華,在12月18日的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他被授予了“改革先鋒”稱號。這位老人便是曾經的義烏縣委書記,他不僅給當時偷偷做生意的商戶們帶來了希望,也為小商品市場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直到1982年8月25日,在義烏市的一個劇院裏,政府工作人員和數百名商販,坐在了同一屋檐下,共同開啟了義烏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之後隨著一系列關於市場開放政策的出臺。“允許農民進城經商,允許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這四個“允許”使得小商品市場,在商販們的期待中呼之欲出。
義烏之所以能夠成就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不僅得益於政策上的支持還與一根根雞毛有著重要關係。搖著撥浪鼓、背著百寶箱,走街串巷地吆喝……物資匱乏年代,義烏商人以紅糖、草紙等低廉物品,換取百姓家中的雞毛。換來的雞毛,有的製作成雞毛撣子當日用品出售,有的則被當作肥料用以改善土壤。這個“雞毛換糖”故事的背後隱藏著義烏商人敏銳的市場眼光和踏實的奮鬥精神。
如今,義烏的小商品市場發展為高科技、現代化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有人計算過,如果在每個商位前逗留3分鐘,按每天8小時計算,需要一年半才能逛完。義烏從一座曾經交通閉塞,土壤貧瘠的小縣城,到享譽海內外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場,義烏商人起了關鍵性的決定作用。
現在義烏商人的視野早就不再局限于省內、國內,而是放眼世界。中國加入 WTO 以後,義烏搭建起了“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平臺。40年間,義烏創業者們憑藉他們敏銳的眼光、靈活的頭腦、敢闖敢拼的企業家精神將中國貨賣到了世界各地。
1982年,義烏小商品市場開放之初商位700多個。截至2017年年底,我國個體工商戶6579.4余萬戶。
1978年 ,國內生産總值3678.7億元。2017年,國內生産總值827122億元。
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發展是最好的紀念,中國商品經濟正用新姿態,書寫新答卷!
(作者:張竟堃)
1978年至2018年,
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四十年,哪一個瞬間讓你終生難忘?
讓我們來一場時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長按二維碼,參與互動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