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12月17日晚21:45 CCTV10播出第十一、第十二集
第十二集:中國內地第一家自選超市
超市,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場景
在它誕生之初卻是大膽的創新
1981年,國內第一家超市在廣州營業
伴隨改革開放出現的超市
不僅是傳統售賣的轉變
更意味著一種全新生活方式的到來
逛超市,或許是大家最習以為常的消遣形式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老人在挑選新鮮蔬菜,糧油醬醋;孩子們在挑選可口的零食玩具……一家老小在琳瑯滿目的商品中徜徉,自由甄選。買完東西,一家人開心地拉著購物小車回家,一派其樂融融的幸福畫面。
但在四十年前,購物絕對是毫無“享受”可言的。
改革開放前,商品供應短缺,大部分生活用品都是憑票供應。三尺櫃臺把售貨員和消費者隔開,貨品少,售貨員清閒,消費者對消費品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供給短缺,購物無選擇餘地的特殊境況,是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
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明確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大潮。零售業作為和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成為了改革的前沿。
廣州友誼商店的經營者們敏銳地捕捉到了變革的信息:購物方式受限,購物體驗差,這些傳統的零售方式,已經落後於時代的需求了。
政策已經放開,該行動了。
1980年,為了更好地為顧客服務,當時包括葉量涵在內的五位友誼商店的主要領導,前往香港向同行學習。
在香港,第一次接觸“超級市場”的概念,他們被開放式零售嚇到,“責任不清怎麼辦?東西被偷了怎麼辦?”
第一次看到庫房的計算機數據管理系統,對著賬簿敲了幾十年的算盤的他們,想象力被完全顛覆……
1981年4月12日,中國內地第一家自選超市——廣州友誼超市正式對外營業。
雖然只有270平方米左右的面積,寥寥十來排貨架,但對中國人而言,卻意味著一種全新的購物方式走進了生活:不再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是自由自在地,從貨架上挑選心儀的商品。
廣州市民紛紛前來體驗這種沒有售貨員的新購物形式:不憑票,不限量,商品的花色品種豐富,數量充足,自由選購!
人們的購買熱情一下子被點燃了。
這一全新的購物方式,很快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全國各地。
1983年,北京京華自選超市營業。
1985年,杭州菁青自選商場開業。
這些遍佈全國的“超級市場”,不僅意味著商業服務模式的改變,更意味著國內商品供應模式和供應能力的變化和提高,是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信號。
隨著國家政策的放開,中國零售業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引進外資,對外開放。今天,在國內能買到全世界的商品,“地球村”在超市裏就能實現。
如今,日新月異的科技,讓超市發生了一次又一次的蛻變:從連鎖超市、無人超市再到網上超市,多樣的購物平臺服務著日趨多元化的生活理念。科技掀起的波瀾,也將不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新的巨變。
(作者:韋巧珍)
1978年至2018年,
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四十年,哪一個瞬間讓你終生難忘?
讓我們來一場時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長按二維碼,參與互動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