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12月15日晚21:45 CCTV10播出第七、第八集
第七集:第一批農村萬元戶
上世紀八十年代
沒有哪個詞比“萬元戶”更令中國人嚮往
那是一個時代關於財富的夢想
第一批見諸報端的“萬元戶”都來自農村
那是改革開放
送給中國農民最好的禮物
一萬塊錢,對今天的年輕人來説,意味著什麼?或許是一台頂配手機?一台大電視?一次出國遊?
在40年前,一萬塊的價值遠超想象,要知道,1978年中國農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33.6塊。那個時候,雖然社會發展和生産條件限制了人們對財富的追求和想象,但“萬元戶”這個詞,依舊令中國人無比嚮往。
這輛自行車,是山東臨清市趙塔頭村農民趙光澤一家成為“萬元戶”後添置的,至今依舊完好。
這輛看似平平無奇的自行車,見證了中國農村的變化、中國土地制度的改革,更見證了解放生産力的中國農民,他們奮力告別一窮二白,成為勤勞致富多勞多得的“萬元戶”,它見證了時代的劇變,也成為了時代的縮影。
1980年,山東誕生了被報道的第一個萬元戶,就是趙光澤一家。
就在趙光澤一家成為“萬元戶”的前一年,趙家平日裏連一頓像樣的白麵饃都吃不上。作為趙家的長子,那時候趙光澤最大的願望,就是能讓家人免受饑餓之苦。
但也正是在這一年,封凍已久的中國農村土地制度開始悄然破冰。
分田地,大包乾。安徽鳳陽小崗村的18個村民簽下了包産到戶的“生死契約”,“敢為天下先”的事跡傳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推動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出臺,正式揭開中國農村改革的序幕。
1980年5月,趙光澤一家所在的趙塔頭村開始土地改革。趙光澤一家幹勁十足地開墾了9畝荒地,加上分配的21畝土地,一時間趙光澤家成為趙塔頭村擁有最多土地的家庭,並頗有遠見地全部種上了棉花。
過了幾個月,收穫的季節到了,正在山東尋找“萬元戶”新華社山東分社記者李錦,來到棉花大豐收的臨清縣。當李錦問到趙光澤的父親趙汝蘭,“棉花收了多少錢?”趙汝蘭還不太敢説出來,因為賣棉花的收入,在他們的眼裏,真的是太多了!
李錦當場用算盤開始為趙家算賬,除去種子、農藥和化肥等成本,趙光澤一家十口人,就靠著種棉花,純收入為10239元。
1980年11月17日,新華社刊發了記者李錦的文章:《聯産責任制使趙汝蘭一家由窮變富》,文中寫到:“趙家還清了欠款,蓋了新房,還添置了自行車和縫紉機”。
各大報紙紛紛轉載,一時間,趙家成為率先致富的明星家庭。
同時, “萬元戶”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
江蘇南京,通過種植苗木富裕起來的萬元戶徐金生
改革開放帶動分配製度的變革,將農民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用雙手耕耘幸福。
“農,天下之大業也。”四十年彈指一揮間,中國農村早已舊貌換新顏,致富路越來越寬,“萬元戶”已經迅速地被歷史超越,老百姓的目標已經不是掙萬元,而是奔小康。
2018年9月23日,全國農民都在歡慶屬於他們的第一個節日“中國農民豐收節”!
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新時代強農惠農富農的時代最強音正在改變著農村的面貌: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未來,中國的農民和農村更可期待!
(作者:韋巧珍)
1978年至2018年,
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四十年,哪一個瞬間讓你終生難忘?
讓我們來一場時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長按二維碼,參與互動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