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改革開放四十年
大型紀錄片《四十年四十個第一》
12月14日晚21:45 CCTV-10 播出第五、六集
第六集:第一家卡拉OK廳
中國人似乎對卡拉OK情有獨鍾,休閒放鬆K一下、朋友聚會K一下、逢年過節K一下、打發時間K一下......卡拉OK不僅讓你個人得到了一種愉悅,而且還能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K了這麼多年,關於卡拉OK的知識你又知道多少呢?
唱K、唱K,唱的到底是什麼“K”?
卡拉OK誕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的日本,由早期在酒館裏的3人走唱樂隊發展而來。
“卡拉”就是日語“空”的意思,而“OK”就是英語ORCHESTRA(交響樂隊)的前兩字發音。卡拉OK就是無樂隊伴奏演唱的意思。僅僅通過一台播放器和顯示器,普通人就能像明星一樣,在眾人面前一展歌喉。
後來,卡拉OK傳到台灣,並進入了房間,並取名為“KTV”,“K”為卡拉OK的最後一個字,“TV”為MTV(音樂電視)的後兩字母。
中國內地第一家卡拉OK廳是什麼樣子?
80時代中期,作為改革開放窗口的廣州,正在不斷尋求各種與外商合作的機會。如何幫助外商解除顧慮,既不用太多的投入,又能夠滿足人們的娛樂需求呢,卡拉OK很快就成為最佳選擇。
1988年1月,中國內地第一家卡拉OK廳在日商聚集的廣州東方賓館開業,立刻引來了大量好奇的廣州市民,然而當大家看到點歌本上滿滿的日文歌曲時,又不得不遺憾離開。
與今天大眾所熟悉的包間式卡拉OK不同,東方賓館的卡拉OK廳是一個能夠容納60人的開放式大廳,一個圓形的小舞臺上擺放著點唱設備,賓客唱歌就像登臺演出,讓人渾身緊張,甚至還有人哭著離場......這哪是休閒娛樂,簡直就是登臺比賽,與現在流行的,私密性更強的包廂式KTV還是有一定差別。
改革開放後,唱歌這種娛樂形式伴隨著卡拉OK的引進,在大眾的推動下很快發生了本土化改造:
人們不僅在歌廳唱歌,也把歌唱的地點搬到了家裏和單位;
人們不僅在大城市唱歌,全國各地的小城鎮甚至鄉村也廣泛地流行起來;
人們不僅僅唱歌,也唱戲,唱曲,並且載歌載舞。
大家用一切能夠表達自己心情的方式盡情釋放, 同時,在港臺流行音樂和卡拉OK的相互催化下,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內地歌壇誕生出了一大批經典歌曲。
《彎彎的月亮》
這首《彎彎的月亮》曾經風靡了整個神州大地,歌曲的優美曲調和豐富的內涵表達了人們的思鄉之情、依戀之情,感動著人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源。“月亮—小橋—小船—河水”,一連串充滿溫情的“彎彎”,仿佛是一筆一筆勾描出一幅幅淡淡的水墨畫。
《一封家書》
《一封家書》是由李春波作詞、作曲並演唱的歌曲,收錄于李春波1994年由中唱廣州發行的同名專輯《一封家書》中。1995年,該曲獲得1994第三屆“金唱片”獎,李春波憑藉該曲獲得了中國流行音樂1994風雲人物獎。
一次次技術的革新,
推動著卡拉OK的發展。
一首首膾炙的人口歌曲,
如同時代的坐標,
記錄著人們某個瞬間的情緒,
期待和思考。
歷經數十年的全民參與,
歌唱活動極大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也提高了全民音樂普及的水平,
更奠定了今天
高水平歌唱表演節目的社會基礎。
(作者:范麗)
1978年至2018年,
我們經歷了無數個“第一”,
四十年,哪一個瞬間讓你終生難忘?
讓我們來一場時光之旅,
回味那些改變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