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解説詞(第七集)絕知此事要躬行

CCTV節目官網-CCTV-10 平“語”近人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2018年10月15日 08:26 A-A+

 

1

 

內容提要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進程。新時代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實幹是最響亮的語言,是贏取事業勝利的根本保證。

本集《絕知此事要躬行》集中闡釋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觀,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常用的“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典故,從尚行——言勝於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體力行三個維度,深入淺出地講明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篤行的論述是對我國傳統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和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繼承和發展。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

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清華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今天這期節目的主題是“篤行”。行是什麼?行就是實踐,篤行就是持之以恒,堅定不移地去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踐有很多重要的論述,那今天我們就通過解讀總書記在這些論述當中的一些用典,來深入地學習、領會習近平的實踐觀。

好,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清華大學艾四林教授。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我們中國有句古語:“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過這句古語。在青年時期,習近平同志也引用過馬克思的另一句名言,“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大家仔細想一想,其實這兩句話,它講的是同一個道理,就是“行勝於言”。“行勝於言”也是習近平同志的母校,我們清華大學的校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幸福不會從天降”、“擼起袖子加油幹”。這些論述既是對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科學實踐觀的運用和發展。下面我從尚行、敏行、力行三個層面和大家講一講。

首先我們來看看尚行。有一本書我相信大家都讀過,它的名字叫《擺脫貧困》,是習近平同志在1992年出版的一本書,這本書收錄了習近平同志擔任福建寧德地委書記期間自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所發表的重要講話和文章。二十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再來翻看這本書,類似于像“實踐”、“行動”這樣的字眼隨處可見。這清楚地表明,習近平總書記是在青年時期就高度重視“行”。在這本書裏面,他寫道,“我是崇尚行動的,實踐高於認識的地方正在於它是行動”。

習近平總書記為何如此重視行動呢?請聽我們總書記是怎麼講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

主持人康輝:

剛剛我們聽到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段講話,是2013年3月17號,他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講的。講話當中有一處用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它和我們今天要説的篤行是有什麼樣的關係?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中國人民大學毛佩琦教授。

經典釋義人毛佩琦: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出自《尚書·周書》。《尚書》是中國儒家經典的重要著作,它是記載古代歷史的一部書。其中,它講道:“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句話在什麼情況下説的?大家知道,古代有夏商周朝代,周取代了商,滅了淮夷,回到王都豐邑,(周)成王告誡他的各級官員,他説到這樣一段話,“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什麼意思?要“欽乃攸司”,一定要謹慎對待你的職業和所管的事情。同時,他説“戒爾卿士,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我告訴你們大家,要想建立大的功業,一定要立大的志向。要想成就大的事業,一定要下功夫,一定要勤奮,要勤勉。

所以,志不能夠僅僅是輕描淡寫,它要付出艱苦的努力,而且要篤行。什麼叫篤行?就是堅持不懈地、扎紮實實地去完成,去進行。沒有努力,沒有堅持不懈是不能夠取得成功的。

主持人康輝:

謝謝毛佩琦教授的講解。志與勤,志是方向,勤是路徑。那些有大志者都是不畏艱險,勤奮努力的人方能成其大志。那毛老師,古時候有沒有立大志,而後通過篤行成大志這樣的故事,能給我們再講一講。

經典釋義人毛佩琦:

其實我們古人立志成就的人很多,他們都是從幼小立志的。比如説,諸葛亮滿腹韜略,他有天下之志。時時刻刻在觀察著天下,他有一番抱負,他要實現他的理想。很多人都是從小在立志的,什麼囊螢的故事,映雪的故事,什麼程門立雪的這些故事。求師,問學,都是從小立志的。我們看到古代成功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從一開始就有遠大志向的。

主持人康輝:

關於志、關於勤,我們現場的同學們,有沒有一些問題或想法,想和老師們交流的?

觀眾:

有一個問題想向老師們請教。就是現在很多高校的學生,也會存在著學習懈怠的這樣一個問題。可以説是自身學習的動力也是不足,所以也想請老師們對這個問題給予解答。謝謝。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這位同學提得非常好。“業廣惟勤”,“業”對於我們大學生來講就是學習,“勤”對我們大學生來講就是勤學。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他一定是有一個價值觀來做支撐的,這樣,我學習的動力就是來自那裏。學和不學,你的背後真正的價值支撐是什麼?如果説我只是為自己將來有個好生活而學習,那一部分家庭非常富裕的同學,他完全可以説我不需要學習。當我們把自己定位成,為國家、為民族的振興而學習的時候,我想我們就有了這一個正確的價值取向,我們就有學習的這個動力。

主持人康輝:

謝謝艾教授。解決這位同學剛剛提出的這個問題其實首先是要立大志,讓這個大志再激發我們的勤奮、努力。其實在這方面,尤其是清華大學的同學們,可以向你們的一位校友學習,就是習近平總書記。

習近平總書記既是有實幹精神的戰略家,也是一位有戰略意志的實干家,所以他在很多論述當中都在強調“篤行”、“實幹”。那接下來我們請艾四林教授繼續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知識、認識,這是從哪來的?知識、認識它是從幹中,從實踐中獲得的。毛澤東同志講,實踐出真知。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實踐,強調實踐是理論之源,在這方面,他也非常強調調查研究。他説:“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比方説,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就是在他調研扶貧工作的路上提出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黃土高坡到雪域高原,走遍了全國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詳細了解貧困戶家庭的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情況。在這個過程當中,他提出了精準扶貧。

我想講第二點,知識的對錯它是在實踐中,在“幹”中來分辨的。一個理論,一種思想,一種認識,究竟是對還是錯,靠什麼來檢驗呢?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對這個問題做了非常明確的回答,一個理論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會實踐來檢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我們的各項工作都要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的檢驗。一個幹部的執政能力要靠實踐來體現,執政水平要靠實踐來檢驗。

第三點,本領只能在“幹”中,在實踐中提高。早在習近平同志擔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對這個問題就有非常深刻的論述。他在談到後備幹部培養的時候説,我們不能把後備幹部放到溫室中去精心地培育,而要把他們放到艱苦的崗位,複雜的環境中去鍛鍊、去成長、去鑒別。在梁家河,青年習近平什麼活都幹,挑糞、種地、打壩等等。在鄉親們的眼中,習近平就是一個吃苦耐勞的好後生。雖然吃了很多苦,習近平總書記後來回憶説:“那段經歷讓我受益匪淺。”

我剛才從三個方面講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什麼特別崇尚行動,崇尚實踐。下面我想説的是敏行,如何才能做到成功的實踐,成功的行呢?我們下面接著看看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講的。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幸福和美好未來不會自己出現,成功屬於勇毅而篤行的人。堅持開放共贏,勇於變革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共創亞洲和世界的美好未來!

主持人康輝:

我們剛剛聽到的這段話,是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發表演講的時候他講到的。在這段講話裏他説到了“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這個“積”字講的正是篤行。我們怎麼樣全面準確地來理解這句話?

經典釋義人毛佩琦: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這句話出自《荀子·儒效》當中。從字面上看“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山再高,也是一抔土一抔土累積而成的。水再深,也是一滴水一滴水匯集而成的。首先,它表明不論是偉大的人,還是平凡的人,都要通過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夠達成遠大的目標。

第二個層次,我們説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終。説“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那麼你積著積著不積了,那山還成山嗎?匯集水,中途停止了,那麼這個水還能夠成為大海嗎?不能夠。

我們還有一句大家非常熟知的話,出自《戰國策·秦策》,它説“詩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難也”。後來這個成為一個成語,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你走一百里,走到九十里,才走了一半,最後十里很困難。為什麼?勞累了,堅持的時間太久了,付出的勞動太多了,雖然目的在前面,但是你鬆懈了。前面怎麼樣?所有的努力白費了。

大家都知道,《荀子》的一段話,“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這句話非常精彩,所以不論你的面前有多大的困難,只要你有堅持不懈的努力,只要你的方向是正確的,最後都能夠實現你的目標,江和海需要靠一滴水的積累,高山是要靠一抔一抔土的累積,所以一個偉大事業要從一點一滴做起。

主持人康輝:

“積土而為山,積水而為海”,這個“積”字是篤行,它也提示我們篤行是要尊重客觀規律的。

那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當中,引用這句儒家文化的經典名言也是在強調,成功的實踐不會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辛勞,也需要付出智慧。

那麼在新時代,我們怎麼做到真正的篤行呢?應該尊重哪些規律呢?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的確,行動不是盲行,實踐不是盲目的實踐。但怎樣才能幹好?

第一,幹好就要久久為功。常言説“一口吃不成胖子”。的確,一個成功的實踐就是一個堅持到底的實踐。所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除了要有這樣一種只爭朝夕的這種幹勁,還要這種久久為功的韌勁。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過山西右玉縣治沙的故事來説明這點。

山西省右玉縣地處毛烏素沙漠的天然風口地帶,是一片不毛之地。新中國成立以後,從第一任縣委書記就開始帶領大家植樹造林治沙。後來,就是按照這一個目標,按照這個藍圖幹下去,最終將不毛之地變成了塞上綠洲。

習近平總書記用這個故事就在告訴我們的幹部,我們的幹部要有一種功成不必在我的這種境界。一個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合理的、符合實際的、符合老百姓願望的,就要像接力賽一樣一棒接著一棒地幹下去。

第二點,幹好就要依靠群眾。有一句諺語我想大家可能都聽説過,“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能夠走得更遠”。

實踐不是單個人的活動,它是群眾性的活動,是社會實踐。任何一個單個人是幹不成大事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非常強調我們幹部要提高自己的本領,辦法在哪?辦法就在群眾中。1984年,習近平同志擔任河北省正定縣縣委書記,給正定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四大班子寫了一封信。習近平同志提出,要改變衙門作風,要深入基層,深入老百姓,要做調查研究,要拜群眾為師,要從群眾那裏尋找源頭活水。要求當地的幹部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時間走基層、搞調研。習近平同志他在擔任縣委書記期間走遍了所有的村子,正是因為問題找得準,措施定得實,當地的經濟、社會得到了較快發展。

勤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標識,三是幹好就要勤奮勞動,正所謂“業精於勤,荒于嬉”。

今年五一國際勞動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回信,提出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

主持人康輝:

剛剛艾四林教授提到了,在五一勞動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回信,對他們進行勉勵。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的學員蔡鳳輝、王建清。

兩位好。

嘉賓蔡鳳輝、王建清:

您好。

主持人康輝:

你好。你看我們的勞動模範都是穿著自己的工作服來的。給大家分別介紹一下,那這位是蔡鳳輝,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獲得者,她是北京環境衛生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天安門項目人工組的組長,一位環衛工人。這位是王建清,他是東風汽車公司商用車有限公司總裝配廠調檢一車間“王濤班”班長。

剛剛我們談到了總書記給勞模本科班的學員回了信。我相信問任何一位學員説接到回信的那一刻是什麼心情,大家都會説很激動。那女同志的情緒會不會更強烈一些?

嘉賓蔡鳳輝:

當接到總書記的回信的時候,我的心簡直非常激動。作為勞模班的一員,作為環衛集團的一名環衛工,我覺得自己幹的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可是黨和國家給了我那麼高、那麼多的榮譽,還有我40多歲了,圓了一個大學夢。我會珍惜現在的這個機會,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努力學習。用自己的幹勁、闖勁、鑽勁鼓舞更多的人。

主持人康輝:

謝謝。剛剛蔡師傅説到的,要用自己的這種幹勁、闖勁、鑽勁去鼓舞更多的人,那這句話也是總書記在給他們的回信當中提到的,我印象也非常深。大家知道,天安門廣場每一天的人流特別密集,所以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可能都超乎想象地長,特別累。所以他們工作當中的這個幹勁,我們是實打實能夠看到的。但是在您工作當中,這個闖勁和鑽勁又如何更好地體現嗎?

嘉賓蔡鳳輝:

2012年的3月份,當時我帶了120人,然後走著在天安門作業,幹了七天,我們的腳全磨上了泡。完了以後我就在琢磨,我怎麼才能讓我的員工又省勁,又把活幹得更好。有一次我是去廣外醫院,在路上我看到了一個三輪車,我一看我覺得這三輪車也可以用到天安門廣場,後續我又改造一些,就是後面(怎麼)放垃圾,包括用這個夾子,工具怎麼放到車上。所以現在,可能就説作為我們更省勁、更節力,而且我們的效率也更高。

主持人康輝:

所以就是提高工作的效率,讓篤行更能落到實處,有這個想法,更有這個行動。特別謝謝我們環衛工人辛勤的付出。

王師傅是剛剛我們介紹了,他是做汽車,特別是(做)零配件的這樣一個工人,蔡師傅談到了她的工作當中,怎麼實現這個既苦幹的同時又巧幹。在您的工作當中是不是也經常必須要動腦子?

嘉賓王建清:

我們的一輛整車,不管是大卡車還是小轎車,它是由上萬個零件組裝起來。那麼作為我們這個工種,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就叫“客戶體驗師”,我們就是要把這些上萬個零件,組裝起來的汽車,站在客戶的角度,去認真地鑽研它的每一個點,每一滴。讓我們的客戶能夠在他購買這輛車的時候,就有一種最佳的駕乘舒適感,能夠安全放心地使用。當工人也要當最優秀的。

主持人康輝:

非常棒的一句話,當工人也要當最優秀的。好,謝謝兩位勞模。謝謝。

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勞動關係學院勞模本科班學員的那封回信當中,有兩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這兩句話,也是對篤行的最好的動員和號召。

現在讓我們再來聽一段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篤行的講話。

第三段落

微視頻三: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奮鬥的這個歷史任務,光榮而艱巨,是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不懈地為之共同努力,所以説“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我們這一代共産黨人就是要繼往開來、承前啟後,建設好我們的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我們要把我們國家建設好,要把我們民族發展好,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這樣一個歷史目標奮勇前進。

主持人康輝:

這段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2年11月29號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的時候説的。“空談誤國,實幹興邦”。在這裡,總書記對一句經典名言進行了巧妙的化用。那這句經典名言到底出自哪呢?我們請毛佩琦教授為大家做講解。

經典釋義人毛佩琦: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出自明末清初一個著名思想家顧炎武的《日知錄》當中。“昔之清談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股肱惰而萬事荒,爪牙亡而四國亂,神州蕩覆,宗社丘墟!”

“昔之清談談老莊”,他講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有一種清談之風。談老莊,談玄學,完全不切實際。所有關於國計民生的事情一律不談。

“今日之清談談孔孟”,孔子、孟子他(們)後來這個學問的體系,形成理學和心學的體系。宋以後,理學、心學有一批人專門談性和命,向人的內心去尋找真理,去尋找答案,他們已經成為另外一種玄學,把實學給拋棄了。造成什麼結果?“股肱惰而萬事荒”。股肱,像大腿、胳膊,是人的最重要的軀體,對於國家而言,“股肱”是國之大臣,掌握大政方針的。“股肱惰而萬事荒”,大臣不幹實事了,他也去清談,所有的政務全荒廢了。“爪牙亡而四國亂”,具體各級辦事人員,他們不再從事具體工作了。“四國亂”就是各個地方的政事也荒廢了。“神州蕩覆,宗社丘墟”,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家的滅亡。

這句話出自顧炎武的口中,顧炎武他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人,他眼見明朝滅亡這樣一個慘劇,他在反思明朝為什麼滅亡,他得出一個結論,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崇尚清談。所以,這種清談誤國是一個千古的教訓。實幹才可以興邦,空談誤國。

主持人康輝:

我想任何時代都不需要那些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在新時代,我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已經把實幹這個道理講得非常透徹了。

那接下來我們繼續請艾四林教授為大家解讀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幹的三句話。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的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沒有“幹”,一切都是空談,一切都變成烏托邦。力行,下面我想用習近平總書記的三句話來講一講。

第一句,“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我們不可能從書本中找出一個社會主義,不可能從理論邏輯中推演出一個社會主義。那靠什麼?只能靠幹。一部電影,叫做《我們村裏的年輕人》,這部電影拍攝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其中有一個插曲,這四句歌詞是這樣的,“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過這首歌曲裏面的歌詞。他引用這句歌詞,就是要告誡我們的廣大幹部和全國上下,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不是等來的。

第二句,“新時代也是幹出來的”。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的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是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是我國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代。我們現在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更接近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更有信心,也更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但是在未來,我們還面臨很多的挑戰,還有很多的困難需要我們去克服。因此總書記強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距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越近,越需要我們不能鬆懈,越要我們更加努力,越是需要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新時代需要無數的實干家。習近平總書記就是我們這個新時代的最大的實干家。在工作中,習近平總書記倡導,行動至上,馬上就辦!關於馬上就辦還有一個小故事。1991年,當時擔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針對福州市委市政府的辦事效率,提出馬尾經濟開發區的事馬上就辦。之後不久,“馬上就辦”這四個大字就挂在了福州市委的大院裏,提醒廣大幹部要敢作為、要快作為、要提高效率。

第三句,“青春是用來奮鬥的”。

我想問一下大家,你們是青春的一代,青春年華,你們是怎麼奮鬥的?

觀眾:

記得我在大三的時候,我們同學一起到一個水電站上去實習了一個月,在那一個月,我們同學和水電站上的工作人員一起上下班、一起吃飯、一起休息。因為一直在工地上工作,所以條件比較艱苦。但是我們也收穫了很多。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説得好。下面我們再請一位同學。

觀眾:

曾經我是一名邊防軍人,在雪域高原西藏服役兩年。在部隊的生活,其實不僅教會了我堅持,更加教會了我奮鬥。退伍後回到學校,作為一名學生,我發奮學習,畢業後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

思想解讀人艾四林:

確實,人的青春只有一次,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的際遇和使命,你們這一代青年際遇和使命又是什麼呢?習近平總書記是這樣説的,你們這一代青年人的際遇和使命就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這是你們最大的際遇,也是你們最大的考驗。

這一代青年人,他(們)是和我們的新時代同行的。大家想一想,現在20多歲的青年,到2020年,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候,還不到30歲。到2035年,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候,也不過40歲左右。到2050年,也就是本世紀中葉,我國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候,也才50齣頭。也因此可以這樣講,現在的青年要全程參與實現“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因此,你們就要牢記奮鬥是我們的選擇。選擇了奮鬥,選擇了吃苦,就選擇了未來的收穫。

縱觀世界發展史,一些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政治家,他們的重要的成果往往是産生於他們的青年時期。在《共産黨宣言》發表的時候,馬克思不過才三十歲,恩格斯二十八歲,牛頓、萊布尼茨發明微積分的時候,分別才是二十二歲、二十八歲。習近平總書記用這樣一些例子就是要告訴我們的年輕人,要下定奮鬥的決心,要做這個新時代的開創者、奮進者、奉獻者,而不要做這個新時代的徬徨者、旁觀者。

新時代是奮鬥者的時代,奮鬥是艱辛的,奮鬥是曲折的,奮鬥是長期的,但奮鬥者是幸福的!

主持人康輝:

謝謝這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為我們帶來的講解。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一段話,成功的背後永遠是艱辛、努力,要把小事當作大事幹,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堅韌不拔、百折不撓,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你。

在節目的最後,讓我們一起重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於篤行的那些經典篇章,我們再次來感悟從古至今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

經典誦讀環節

經典誦讀人于姍:

《冬夜讀書示子聿》·陸游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勸學篇》節選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稿)

860010-11190660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