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集以孝道為主題,選取了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到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樣的古典詩詞,從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用實際行動,踐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以及在執政中把養老、孝老、敬老的具體措施落到實處,真正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使“孝道”提升到“為人民服務”的國家治理層面,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這就使“孝”體現為大孝、大愛、大義,為孝道美德注入了豐富內容和新的活力,開闢了新時代孝道觀念的新境界。
整體闡述
主持人康輝:
大家好,歡迎收看《百家講壇》系列特別節目《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我是主持人康輝。首先歡迎今天來到節目現場的中央民族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的同學們,歡迎你們。
我們中國人常説一句老話,百善孝為先。為什麼如此強調孝的重要性呢?因為在中國的文化當中,這是人之所以為人的一種天性。所以今天新時代我們仍然講孝道。習近平總書記在大力地倡導孝老愛親的思想觀念。
今天我們這期節目就以孝道為主題,我們通過解讀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相關論述當中的用典來深入地領會和學習新時代的孝老愛親、尊老敬老的論述。
好,現在讓我們掌聲歡迎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思想解讀人王傑:
大家好!這一集我們談孝道。
習近平總書記孝敬父母,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並且在十九大報告中大力倡導,激勵人們要向上向善、孝老愛親、忠於祖國、忠於人民。
一個“孝”字寫盡了天下兒女對父母孝養、孝敬的真摯感情,寫出了對社會上所有老人的關愛與幫助,一個“愛”字道出了千萬父母對兒女的真摯感情,也道盡了千萬兒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真心回報。
關於孝道我想談兩個問題:
第一呢,就是孝老愛親。
第二個問題就是尊老敬老。
關於孝老愛親,下面我們看一看習近平總書記他是怎麼談的。
第一段落
微視頻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遊子吟》,生動表達了中國人深厚的家庭情結。
主持人康輝: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他講的一段話。在講話中他引用了唐代詩人孟郊那首著名的《遊子吟》。
這首詩婦孺皆知,幼兒園的孩子都會背。但是,年輕的朋友們,我很想説,這首詩在年輕的時候不一定真能讀得懂。
我想問問同學們,誰知道這首詩是孟郊多大年齡的時候寫的?
這位女同學。
觀眾:
我認為這是孟郊青年離家時寫的。
主持人康輝:
青年離家時寫的。你也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年輕人懷著赤子之心寫的作品,對吧?
但是我要告訴你正確答案,是孟郊50歲的時候,這在古時候是個知天命的年紀,他寫下了這首歌頌母愛的真摯的詩篇。
那麼這首詩寫下的時候,孟郊經歷了怎樣的人生際遇,這首詩又何以流芳千古呢?
現在讓我們請出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楊雨: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剛才這位同學有回答説這首《遊子吟》很可能是詩人在青年時期離家的時候告別母親所寫下的。
其實我覺得這樣的答案從感覺上來説,而且從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來説,其實還真的是很有道理的。尤其是在座的現場的觀眾朋友,很多都是大學生,而且很多是從外地考到北京來的大學生,可能都經歷過高考結束,第一次離開家,第一次遠離父母,然後到外地去求學這樣的一個階段。在臨行之前,往往都是由父母精心地為大家準備行李,生怕忘了這樣,忘了那樣。所以這首《遊子吟》好像真的是青年學子第一次要遠離父母溫暖的懷抱的時候寫下的這首感念父母的,尤其是母親的養育之恩,希望將來能夠報答母親,報答父親的這樣一首詩篇。
當然這是我們的一種感覺,歷史的事實恰恰和我們的感覺是有誤差的。因為這首詩它的作者是中唐一位著名的詩人叫孟郊。孟郊這位詩人雖然很有才華,但是在考場上恰恰是不得志,蹉跎半生,在46歲這一年才終於考中了進士,可是我們也知道,在唐朝考中進士並不意味著你馬上就能做官,它還需要經過人事部門的人才選拔的考試,而且還有沒有空缺的職位,有沒有重要人物的推薦,都是你能不能當官的必要的前提條件。所以孟郊在46歲考中進士之後,並沒有機會馬上步入仕途,一直到4年之後,也就是他50歲的時候,他才終於等來了一紙任命,他被任命為溧陽縣尉。儘管好像不那麼如人意,但是對於孟郊來説,畢竟他有了一個安身立命的職位,而且有了一份可以勉強來養家糊口的薪水和俸祿。所以在他50歲這一年他來到溧陽,想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趕回老家,將他的老母親接到溧陽來奉養。所以這首《遊子吟》恰恰不是孟郊在青年時代告別老母親寫下的詩篇,而是他們母子在經歷了漫長的分離之後,終於能夠把老母親接到身邊,然後長長久久地陪伴她,寫下來的這首《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我想,穿著母親親手縫製的衣裳,無論遊子走多遠,離開家有多久,只要一想起遠方的家,有老母親在等待著他回來,他都會感到一份安心、一份踏實。如果説為遠行的遊子縫補衣裳是每一位母親最樸素的表達,這個母親的愛的一種方式的話,那麼兒子對於母愛的深切感受和情感的回報,我想也許比母愛的無私付出要更加地難得,更加地珍貴。所以這首《遊子吟》的核心我覺得不在前四句,而在最後兩句,那就是“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對於孟郊來説,我覺得這個“報得三春暉”的“報”字就顯得更加地珍貴了。因為我們剛才有介紹,他直到46歲才考中進士,直到50歲才終於謀得一官半職,然後能夠相對比較長久地陪伴在老母親的身邊。我想,如果不是有老母親一直在他的身後支持他、鼓勵他,他可能老早就放棄了,他可能堅持不到最後。
所以我想,這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還包含了孟郊對於母親的一種無比愧疚的這樣一種感情。
當然了,我想對於每一位母親而言,其實兒子做了多大的官不重要,兒子掙了多少錢也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所以如何報答,形式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子女有沒有“寸草心”。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楊雨教授給我們的講解。
今天我們在講孝道,我想重復我的一個觀點,就是愛是天性,是自然屬性,但是愛也一定需要學習,孝是一種愛,那孝道也需要學習。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和價值觀念,關於這一點,我想問問現場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一些問題或想法想和我們兩位老師交流的?有沒有?
好,第一排的這位女同學。
觀眾:
説到孝道,我確實有一個困惑,就是比如説,我之前給媽媽買過一雙比較昂貴的鞋子,然後我怕她心疼錢,所以我跟她説其實這個鞋子很便宜。那我這麼做算不算是欺騙了她,算不算是有違孝道呢?
主持人康輝:
你希望哪位老師來回答你這個問題?
觀眾:
我想要王老師來回答一下。
思想解讀人王傑:
在咱們中國的儒家文化中,講孝敬父母,它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所以你看孔夫子講:“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説你只滿足了父母的物質上的需要,並不是孝的全部,那是小孝。所以曾子講:“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最低才是養活父母。那麼至於在儒家文化中如何孝敬父母,和我們今天是一樣的,孝敬父母的方式有多種多樣,不可能千篇一律,只有一種模式。剛才你説的很便宜,怕父母親擔心,怕父母親(不)舍得花錢,我覺得這是一種善意的謊言。善意的謊言也許是一種孝的表現。
觀眾:
好,謝謝王老師。
主持人康輝:
我們在談孝道,首先要孝,要有這顆“寸草心”,那如何“報得三春暉”,也許我們真的要窮盡一生去不斷地學習。
接下來呢,我們繼續請王傑教授給大家做講解。
思想解讀人王傑:
那麼孝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習近平總書記不但重視言傳,更重視身教。那麼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他把對父母的深深的愛都融注在了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的細節裏。
我們通過幾個非常普通的物品,我們可以來看看習近平總書記是如何來踐行孝道的。
第一件物品,一個針線包。習近平同志到陜北插隊的時候,就是個初中生。你想想,一個孩子在那個時代遠離了父母,要去那麼遠那麼遠的地方,你説做娘的、做母親的她能夠不牽掛嗎?能夠不惦念嗎?為了排解這種思念之苦,母親就一針一線地為兒子縫製了一個針線包。在這個針線包上還繡著三個紅色的大字,這三個大字就是“娘的心”。所以母親把這種最深沉的,最無私的愛編織在了一針一線中,融注在了細細密密的針頭線尾中。
七年的知青歲月,娘的心伴隨著習近平,給習近平增添了無窮的力量,讓他在插隊時期渡過了一道又一道的難關。七年的知青歲月,習近平同志靠著腳踏實地,真抓實幹,拼搏奮取,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了出來。七年的知青歲月,對老百姓一定要有真情,人要有理想和信念,對老百姓要辦好事,辦實事,這些人生的信條深深地融注到了習近平同志的血液中,他把對母親深深的孝和愛昇華為了對社會所有老人的大孝和大愛。
那麼第二個物件,一張照片。這張照片記錄了習近平同志陪伴母親的溫馨時刻,這張照片是習近平同志拉著母親的手散步在公園中。
2018年5月,這張照片再次出現在了央視新聞客戶端的一篇特稿《習近平和母親》一文中。那麼這篇特稿一經發出,迅速地成為了各網絡媒體的頭條新聞,紛紛地轉載。據不完全統計,短短的24個小時,特稿全網的閱讀量超過了10億人次。
那麼,這篇文章,這張照片,之所以引起那麼多人的關注、閱讀和點讚,我想是因為習近平總書記對母親的這份孝心、愛心打動了所有的人。這是對母親最質樸、最純真的一種愛。
那麼看到這張平常而又溫馨的照片,我們會想起什麼,我們會感覺到什麼,我們會不會反問自己,捫心自問,反求諸己。
孝敬父母絕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更重要的還是精神上、情感上、心靈上、人格上對父母的一種關愛、慰藉和尊重,這是儒家文化更為看重的。所以習近平總書記才會深情地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
那麼關於尊老敬老,習近平總書記又是如何論述的呢?
第二段落
微視頻二:
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都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主持人康輝:
這段講話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12號,在接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的時候他講的。這段講話看似沒有直接用典,但又處處是典。總書記談了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首先提到的就是尊老。
那尊老、敬老的論述和傳統的孝道有什麼樣的關係?我們可以從過去的哪些經史典籍當中尋找到它的根脈呢?接下來我們請楊雨教授為大家講解。
經典釋義人楊雨:
尊老敬老確實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的傳統美德,早在戰國時期,孟子就説過,“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在這裡的意思是説,只要人人各自親愛自己的親人,各自尊敬自己的長輩,那麼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説明早在2000多年之前,孟子就已經意識到了,尊老敬老不僅僅只是每個人自己家庭的事,它還關係到千家萬戶,關係到社會大家庭當中的每一個人。
當然,尊老敬老一方面確實是社會的責任,它應該從制度,從養老機構,從社會道德風氣的完善這樣一些方面切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那另外一方面,就是具體到我們的每一個人,我們每一個人如何去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人。
當然了,什麼是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人?我覺得,這個概念至少是包含了三個層面的意思:
第一個層面的意思,也就是説我們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老年人。那麼第一類老年人當然是我們的至親,就是跟我們有直接的血緣關係的父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自己有血緣關係的親人,這是我們身邊的第一類最直接的老年人。
第二類老年人,就是我們的生活圈能夠輻射到的老年人。比如説我們的鄰居,比如説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區的,需要我們幫助的一些老年人。
那第三類老年人,就是跟我們的生活圈沒有直接交集的陌生老年人。比如説在公交車、在地鐵上面碰到的需要讓座的老年人,或者在馬路上碰到需要我們特別幫助的老年人,也包括在養老院生活的老年人,我們也可以定期或者是不定期地給予我們力所能及的關心和幫助。
那如果我們對待身邊的每一個老人都能夠像《弟子規》所説的那樣“泛愛眾而親仁”,都能夠像孟子説的那樣“親其親,長其長”,那我們的社會關係定然是充滿溫情和愛的。
那説到這裡,我想起我以前讀到過的一篇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三國時候著名的文學家李密。李密本來是在蜀漢為官,蜀漢滅亡之後,西晉的開國皇帝晉武帝司馬炎聽説了李密的才名和賢名,就下旨徵召他為西晉的太子洗馬。面對晉武帝的徵召,李密居然拒絕了皇帝給他拋來的橄欖枝。那麼他拒絕徵召的理由是什麼呢?他寫了一篇在文學史上千古流芳的經典名作《陳情表》,在《陳情表》當中,他陳述了他不能應召的理由。原來李密他自小喪父,而且母親改嫁,他是由他的祖母劉氏一手帶大的。那我們也知道三國到魏晉時期是一個社會特別動蕩的時候,一個孤寡的老婦人帶著一個幼小的孩子,把他培養成人是多麼艱難的事情,我們是可以想象的。
而李密在寫這篇《陳情表》的時候,他的祖母劉氏已經是96歲高齡,而李密自己正當44歲的壯年,所以他在《陳情表》當中這麼對晉武帝説,他報答皇帝的日子還有很長很長,可是他能夠留在祖母劉氏身邊陪伴老祖母的時日已經不多了。“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他還發自肺腑地這樣説:“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沒有祖母的養育之恩,他不可能長大成人。而沒有他的陪伴和支撐,他的老祖母也沒有辦法度過她的餘年。“烏鳥私情,願乞終養”,烏鴉尚且知道反哺,人又怎麼可能拋下自己的至愛親人呢?
這篇《陳情表》寫得非常地感人,據説連晉武帝看到《陳情表》之後,都被李密的這一份拳拳的孝心深深地打動,他不僅沒有逼李密馬上出山,還賜給李密兩名奴婢幫助他一起照顧老祖母,並且還關照郡縣的官員,要給他的老祖母一些比較切實的生活的保障或者是生活的補貼。
就在李密的《陳情表》寫完一年多之後,他的祖母劉氏去世,李密又為老祖母守孝三年,守孝結束之後,他才終於答應了晉武帝的徵召,出山做了西晉的太子洗馬。而李密的這一篇《陳情表》,也成為了孝道、尊老敬老的千古名篇流傳後世了。
那説到李密的這個孝心,他尊老敬老的這樣一個故事,我還想起歷史上還有一個很有名的孝老的故事那就是焦飯遺母,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説新語》當中。説的是一個叫陳遺的人,他的母親有一個愛好,愛好什麼呢?特別喜歡吃鍋巴,所以,陳遺無論是出外做官還是出差,每次煮熟了飯他總是首先把這個鍋巴給留下來,他是隨身帶一個口袋的,等積攢到一定的時間,他要回家的時候就把這些鍋巴帶回去奉給他的老母親吃。後來因為海盜孫恩發動兵變,這個時候,陳遺口袋裏面已經積攢了好幾斗的鍋巴了,但他來不及回家去送給他的老母親,就匆匆地隨軍上了前線,後來戰爭失敗,軍隊走散,很多官兵四散逃到山林裏面,很多人就是活活地餓死了,而陳遺因為隨身帶了幾斗的鍋巴,他終於活下來了,所以人們都説這是孝心給陳遺的最大的回報。
這個故事記載在《世説新語·德行》當中,這説明即便是在最看重個性自由的魏晉時代,孝道依然是那個時候,廣為推崇和廣為傳播的美好的德行之一。
那這樣的發自內心的尊老敬老之情,完全是可以推己及人,在社會的大的環境當中,形成一種良好的溫情的社會氛圍和良性循環的。像這樣的故事其實由古到今還有很多,我以前每次讀到杜甫的詩句“肯與鄰翁相對飲,隔籬呼取盡余杯”,總是會為詩人和鄰居的老人那種相處得其樂融融而感動;讀到他的“怡然敬父執”的詩句,總是會為子女的孝心而感動。因為這樣的子女不僅會善待自己的父親和母親,甚至他還會推己及人,對於父母的朋友同樣地也是彬彬有禮,熱情週到。當我讀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的時候,也總是會為兒童對陌生的老年客人的善意而會心一笑。
就像《孝經》所説的那樣,“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裏面的這幾句話像大白話,根本不需要我們做任何文言文和白話文的轉變,我們都能夠讀懂,因為它表達了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直到今天,這種美德依然沒有消失。
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老去的那一天,所以善待我們身邊的每一位老人,推己及人,應該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做到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吧。
主持人康輝:
好,謝謝楊雨教授給我們的講解。我覺得有八個字特別重要,就是發自內心,推己及人。只有內化於心,方能外化于行。
我們講到這兒,關於在全社會倡導尊老、敬老,現場的同學們,你們有沒有想法和問題要跟兩位老師交流?這位男同學。
觀眾:
我想請教一個問題,就是關於現當下人與人之間信任感缺失的一個問題,那麼我想請問一下楊雨老師,就是我們應該如何做,來幫助我們現在這個社會來重建這種信任?幫助我們的老年人在社會中來獲得年輕人更多的關懷?
經典釋義人楊雨:
確實,你提的這個問題確實是切中了當代社會大家共同關注的一個要害的問題。我個人對這個問題是這樣思考的。我認為要解決你所説的這樣一種社會的信任感的缺失的這樣一個矛盾,因為一切我們説的道德也好,還是社會的行為規範也好,還是一種文化也好,都需要制度的護航和制度的保障,才能夠讓一個好的文化或者是道德,或者是美德充分地發揮它的效應,而自覺地能夠生發出一種向善、向美的追求,我覺得這是對於重構我們的社會信任感的輿論的一個保障。謝謝!
觀眾:
謝謝楊雨老師!
主持人康輝:
謝謝楊雨老師。確實,發自內心、推己及人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發自內心地尊老敬老,我相信大多數時候我們能夠獲得受到尊敬和幫助的老人,他們發自內心的感恩。而不僅僅是認為這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大家都是發自內心、推己及人,那麼全社會尊老敬老的風氣就會一天天、一點點地真正地樹立起來。
接下來,我們繼續請王傑教授為大家解讀。
思想解讀人王傑:
那麼關於尊老敬老,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孝道觀念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為人子當盡孝,在家裏盡孝,那是小孝,小愛。而對他人的關愛,為天下蒼生謀福利那是大孝,大愛。
在《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這本書裏,還記載著習近平同志一個故事,在這裡我也給大家講一講。
有一次習近平同志聽説,一位生活拮據的老漢認識他,習近平同志就專門去街上找到這位老人,他把自己身上帶的錢、陜西省糧票、全國糧票都掏出來給了那個生活拮據的老人。另外呢,把自己的外套脫下來也給了這個老人。你可以想想,在那個年代,習近平同志他自己的生活也不富裕,可以説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這個生活拮據的老人,可以説叫傾囊相助。古人描述這種現象叫“解衣推食”,把自己吃的送給別人,把自己衣服給別人,叫傾囊相助,這是一種仗義疏財。習近平同志當時這麼做,也是出於對一個老人的一種敬,一種愛,一種幫助。沒有外在的壓力,沒有外人強迫他,就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所以今天反過來想,這或許就是一種天性,一種愛。所以我想,這種關愛和尊敬就是一種大孝、大義和大愛。
那麼幾十年過去了,習近平總書記仍然像過去一樣關愛老人,他仍然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去尊敬老人,關愛老人。習近平總書記在調研中經常去慰問老人,關愛老人。那麼在全國的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的足跡。
主持人康輝:
2013年12月28號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市海淀區的四季青敬老院看望那裏的老人,今天我們節目現場特別請來了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長助理賀秋榮,護理主管王雲紅兩位大姐,我們歡迎她們!
兩位好,請。
給大家介紹一下,這位是四季青敬老院的院長助理賀秋榮大姐。那這位是護理主管王雲紅大姐。
嘉賓賀秋榮:
大家好!
主持人康輝:
總書記是2013年12月28號去的四季青敬老院,這一晃快五年的時間了。那天的情形還記得清楚嗎?賀大姐?
嘉賓賀秋榮:
記得很清楚,好像就在昨天。當時我們正組織十來位老人朗讀《養生歌》,我們都很高興,沒想到這麼近距離地看到總書記。
主持人康輝:
你看,快5年的時間了,但是賀大姐講起那天的情形覺得是歷歷在目,而且現在説起來心情還很激動。
嘉賓賀秋榮:
對!
主持人康輝:
那王大姐,那天您還有什麼印象特別深刻的事情嗎?
嘉賓王雲紅:
是的,當時那天我也在場,許多細節還是記得很清楚。當時習總書記走進我們老人的房間,坐到老人身邊,與老人交談。當時習總書記很親切,而且問得也很仔細,老人的身體的情況、家庭的情況,還有老人在敬老院居住的情況,很多的細節他都問。還有就是習總書記特別關心我們老人生活的細節,他仔細地察看了我們老人一週的食譜,而且還問到了,就是説我們老人的這個一週的食譜是否照顧到老人的,各种老人,或者不同老人身體狀況的那個口味?而且還囑咐我們敬老院,要多關心我們的五保老人和孤寡老人。這種的關懷呢,老人都感覺到很溫暖,而且也覺得習總書記很細心、也很貼心。所以當時老人們的心情都非常地激動。就是説那種幸福的感覺都在老人的臉上能夠表達出來。
主持人康輝:
總書記的這種細心和貼心真的是體現在很多的這些小細節上面。
所以他對於老人的這種尊敬、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時時刻刻能夠顯現出來。
嘉賓王雲紅:
是的,我們能夠感覺得到。
主持人康輝:
今天兩位特別感謝你們來參加我們的節目,也請你們回到敬老院之後,向老人們轉達我們對他們的問候和祝福。
嘉賓賀秋榮:
謝謝。
主持人康輝:
謝謝兩位大姐,謝謝,謝謝!
剛剛兩位大姐回憶起了2013年12月28號習近平總書記到四季青敬老院去看望老人時候的情形,我們看到了總書記對老人的這種尊敬和愛,在一點一滴當中都顯現了出來。確實,在任何的場合,只要有老人,習近平總書記總是會把這種無微不至的關懷傳遞給他們。
那接下來我們繼續請王傑教授來為大家講一講習近平總書記更多的尊老敬老的事例。
思想解讀人王傑:
習近平總書記尊老敬老的例子還有很多。
2017年11月17號這一天,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看到黃旭華、黃大發兩位全國道德模範年齡較大,這時候總書記把兩位老人請到了第一排。
習近平總書記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踐行孝老愛親,對全社會形成孝老愛親的社會風尚,起到了表率和&&作用。在全社會曾經引起轟動的大型公益活動“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那麼還有各地舉辦的“最美媳婦”、“最美家庭”等等,那麼這些故事都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光榮傳遞。那麼這些故事在感動著我們,在影響著我們,這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正能量。
那麼這些故事也在告訴我們,儘管咱們今天的社會日新月異,家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尊老敬老,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不但沒有丟失,不但沒有被拋棄,反而在我們中華大地上紮根了。它在咱們中華大地上代代相傳,流淌在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血脈中。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大力倡導下,我們要重新地喚回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把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在我們這個社會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讓我們這個傳統的美德永遠在中華大地上能夠熠熠生輝,能夠紮根,能夠開花,能夠結出豐碩的果實。
同時,孝老愛親不僅僅只關乎我們家人,關乎我們社會上的人,也關乎我們個人,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弘揚孝老愛親納入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産業發展。”這就從國家治理的層面把孝老、養老、敬老落到實處,把《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落到實處,真正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主持人康輝:
謝謝今天這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經典釋義人為我們帶來的講解。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的孝道的論述體現在他的身體力行、率先垂范當中,體現在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大孝、大愛、大義當中,更體現在他持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的治國理政的務實舉措當中。今天我們要讓孝老愛親深厚的道德資源凝聚起人心,要讓尊老、敬老強大的道德力量構築起和諧社會,這將為我們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深厚的基礎。
節目的最後,我們一起誦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關於孝、親的那些經典的篇章,再一次讓傳統美德浸潤我們的心靈。
經典誦讀環節
《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