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為政為民,他們一直在努力

CCTV節目官網-CCTV-10 平“語”近人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網2018年10月08日 23:58 A-A+

説起鄭板橋,

更多人可能聯想到他

“揚州八怪”之一的名頭,

和他筆下的

“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

與萬古不敗之石”。

 

兩任知縣,為政一方的經歷,

在鄭板橋頗為傳奇的人生中,

多少顯得樸素了些,

卻不經意在某種程度上

成就了這位韆鞦不變之人”。 

 鄭板橋 

《清史稿》對鄭板橋的政績評價頗高,

説他做了十二年的知縣,

沒有積壓下來的公事,

也不曾有蒙受冤屈的百姓。

這是讚譽,也是事實。

 

鄭板橋在范縣任知縣時,

拒收賄賂,愛民如子,

閒暇時常與文人把酒吟詩,

以至於旁人忘記了他知縣的身份。 

鄭板橋賑災蠟像 

後來鄭板橋調任濰縣知縣,

任內遇上饑荒,

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慘況。

在這樣的背景下,他開倉賑濟,

同時讓百姓辦好領糧食的借據,

挽救了萬餘人的性命。

 

正是懷著以民為本的仁心,

鄭板橋寫下了膾炙人口的

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喜歡的一首詩,

他在很多場合都引用過。

 

如果曾經讀過鄭板橋寫給堂弟鄭墨的家書,

或許更能夠理解他的心情。

《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反映了

鄭板橋在文學上的審美取向,

也折射出他憂國憂民的一面。

他批判王維、趙孟頫的作品中缺少“民生痛癢”,

推崇如范仲淹、歐陽修等進退憂時的文學家,

以及他們具有現實意義的文學作品。

 

今月曾經照古人,

民本思想在文化血脈中得以傳承下來。

所以先秦諸子之一的管子在講,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

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清初經學家萬斯大仍然在説,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厲民之事,毫末必去”。

在史書中,

也專門為那些奉公守法、重視民事的好官

留有一席之地,

這些人作為“循吏”被載入史冊。

 

“一錢太守”的故事 

“一錢太守”這個很有名的歷史故事,

就出自《後漢書》。

這位“一錢太守”名叫劉寵,

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大臣。

劉寵何以得到這樣一個稱號?

這還得從他任會稽太守説起。

 

劉寵在任上廢除繁瑣的規章制度,

使得會稽郡得到了很好的治理,

故而被擢升。

等到他要離開的時候,

幾個老人找到他,

一人拿出一百錢作為饋贈。

 

老人説自劉寵上任之後,

夜半時分狗都不叫了。

老人為什麼這樣説?

原來在劉寵之前,

官吏專等到半夜百姓在家休息時,

到各家中收錢、收稅,

攪得雞犬不寧,整夜狗吠。

劉寵在任時則專做於民有益之事,

約束手下,

使百姓得以安生。

 

劉寵最終推辭不過,

象徵性地收了一文錢,

所以人們叫他“一錢太守”。 

  

一錢雖小,寄託的是宏大的全心為民之情。

 

在《“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節目中,

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這樣評價“一錢太守”:

這一錢,殫精竭慮,為百姓造福;

這一錢,嘔心瀝血,堵住了惡吏搜刮民財;

這一錢,富可敵國,

這一錢,可值家財萬貫。  

  

今人雖不見古時之月,

卻可以與先賢有著相同的民生理想與情懷。

如焦裕祿,

帶領幹部,治理“三害”;

如楊善洲,

清廉奉公,義務造林。

在他們之後,

也將有更多的焦裕祿們、楊善洲們。

 

為政一方,造福百姓,

與古人並行,

也為今人所傳揚。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

《百家講壇》特別節目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

108-19

央視綜合頻道20:00檔首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