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如果國寶會説話》國博首映 “微紀錄”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

CCTV專區 CCTV-9紀錄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7年12月25日 22:09 A-A+

精選100件國寶,首次用文物講文化,用文物梳理文明,通過每集5分鐘的創新表達構建中華文明視頻索引,帶你穿越千年,以全新視角認識讀懂中華文化。

1225日,由中央電視臺、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央視紀錄頻道承制的百集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在國家博物館首映。精美大氣的影像,生動活潑的敘事,讓博物館中的國寶瞬間變得靈動起來,讓每一位現場嘉賓都感受到了中華文明的豐厚與浩瀚。

紀錄片創新表達 聆聽文物説話

首映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首先致辭,對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的創新表達表示讚賞。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

他表示,《如果國寶會説話》是一次電視傳播方式的創新,沒有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而是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跟觀眾平等對話。他説:走近文物,能欣賞到工藝之美、色彩之美、造型之美;能學習歷史、研習美德、感悟民族精神。從收藏到展示,從展示到讓文物説話,節目打開了一條細細的門縫,讓我們能一窺文物的精彩,傾聽文物講述它們的故事。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表示,近年來央視紀錄頻道始終探索用創新突破的表達、媒體融合的手段、國際頂級的影像來詮釋、傳播中華文明。

《如果國寶會説話》作為一部文化信息非常密集的大型紀錄片,它的價值不僅在於以大格局、大視野、以海納百川的氣魄歸納千年中華文明,堪稱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展現了文化自信的中國,更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揭秘了中華文物之美,真正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

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張同道教授也從紀錄片創作角度對《如果國寶會説話》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部紀錄片有文物散發的文化氣息,是文明之根上開出的藝術之花。文物之重,短片之輕。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把文物的重量通過最現代、最流行的藝術方式傳達出去,讓紀錄片尤其是短片成為文明傳播的輕騎兵。

張同道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導師張同道教授

 

傳播中華文明 讓國寶活起來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中華文明綿延五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和基因,是當代中國核心價值觀的思想淵源,也是全人類的重要文化遺産。

我們的先祖給我們留下眾多代表古代文明的文物,是我們今天的人們與古人對話的有力證物,它有力證明了中華文明獨一無二的輝煌和博大精深。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

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説,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構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這一目標與故宮博物院的收藏體系相互應和。為了支持中華文明視頻索引體系的建設,這次故宮博物院特別選送了淩家灘玉龜玉版、先秦石鼓、《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等多件來源於中華文明不同歷史時期的重要文物參加拍攝,並與中央電視臺密切配合,努力將文物最美的一面呈現給廣大觀眾。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和中央電視臺一直有著密切的合作,雙方一起聯合推出多部有影響力的作品。他表示:從《故宮》、《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到即將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説話》,故宮博物院和它所珍藏的文物都不曾缺席。通過這些有影響力的作品,使得更多的人了解了故宮,認識了國寶,也親近了我們的歷史與文化。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

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

 

以故事説歷史 以文物講文明

充電五分鐘,穿越八千年。《如果國寶會説話》通過精選100件國寶,每集5分鐘的嶄新講述,讓沉靜的文物起來。

總導演徐歡表示:保藏在文物裏的中國,她如此古老又如此鮮活。一件文物就是一個時代的坐標,標記出中華文明在歷史時空中走過的痕跡。我們力求選擇:在中國歷史發展中對文明進程中具有推進或改變作用的文物,在中華文明形成與傳揚中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物,以及能反映生産力水平、人民創造、時代精神、文化傳統的文物。因為文明進程的歷史定位,所以我們拍攝的文物,自然會成為中華文明的視頻索引。

中央民族大學潘守永教授(中)、主持人何岩柯(右一)

總製片人、紀錄頻道副總監史岩總(右一)

和總導演徐歡(中)

上至史前,下至明清,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説話》目光跨越八千年,攝製組足跡遍佈全國,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 余處考古遺址,從全國 3,856,268 件珍貴文物中精選了這 100 件國寶。文明的先聲賈湖骨笛、仰韶人頭壺、越王勾踐劍、國之重器後母戊鼎……每一件甄選的文物都帶著強烈的時代痕跡和地域烙印,見證過那些影響文明進程的歷史事件。雖然該片每集只聚焦一件國寶,但 100 集最終呈現的文物卻有近千件,那些同時期、同地域,具有共同文明特徵的文物精品使每集的內容更加豐富,增加了文物的多樣性和實證性。

現場播映的短片中,一塊甲骨上的文字密碼,被90後導演寇慧文以動畫呈現,形象再現了一位商人日出而獵,日落歸家的一天,動起來的象形文字,使其日常生活場景躍然屏幕,妙趣橫生。

 

中央民族大學潘守永教授(中)、主持人何岩柯(右一)

中央民族大學潘守永教授(中)、主持人何岩柯(右一)

和導演寇慧文(左一)暢談《國寶》

玉組佩象徵身份和禮制,佩戴玉組佩的人身份越高貴,身上的玉組佩便越長越複雜,走路的步伐就越小。文學統籌喻江有感而發,稱每一塊玉要花一個匠人一生的時間,人有206塊骨骼,204塊玉片被連在一起,玉就有了生命。這些玉片在大地上,那是天地的鄉音。我希望更多文物能被大家聽到,因為我們有真正的中國好聲音需要被聽到。可見,攝製組對文物的詮釋沒有停留在文物本身,而是通過這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去展現文物背後被時光掩蓋的耀眼光芒,以故事説歷史,以文物講文明。

該片第一季(1-25集)將於201811日晚10點在央視紀錄頻道首播。

首映式上,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顧玉才、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中央電視臺副總編輯張寧、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婁瑋、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副總監史岩、央視網副總經理魏星、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總工程師曹兵武、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與博物館學教授潘守永等嘉賓,以及來自全國各大博物館的館長、專家,與主創團隊共同為《如果國寶會説話》啟播。

《如果國寶會説話》首映式

為了擴大該片影響力,央視紀錄頻道還聯合多家機構共同發起了如果國寶會説話,看見美好中華的推廣活動,活動包括:聯合新浪微博,給國寶建微博,與國寶對話;聯合國家博物館,為廣大青少年提供《如果國寶會説話》觀影機會,捐贈3D打印技術製成的國寶微縮景觀;攜手國家旅遊局信息中心,發起如果國寶會説話,跟著國寶去旅行的主題活動;攜手百度百科數字博物館,線上發起最喜愛國寶評選活動;聯合今日頭條和抖音,發起給我5分鐘,展現全新國寶,向世界打招呼的活動等等。

《如果國寶會説話》首映式

紀錄頻道希望通過此次全媒體宣推,讓《如果國寶會説話》走近更多觀眾的視野,走進大家的心裏。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