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創新,位居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尤其強調要在前沿、基礎、原創、重大的科技研究領域發力,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在過去五年裏,已經有多項這樣的研究應用成果問世,打造了一批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國之重器。
11月3日,絞吸式挖泥船“天鯤號”成功下水,作為一艘巨無霸挖泥船,“天鯤號”不僅在身材上成為亞洲最大,在性能上也走在了世界前列。
絞吸式挖泥船是利用轉動著的絞刀絞松河底或海底的岩石土壤,然後通過管道輸送到排泥區。“天鯤號”的鉸刀電機功率最高可以達到7500千瓦,可以輕易地把海底中強等硬度的岩石連續絞碎。而且,天鯤號還擁有世界同類型船中,功率最大、排距最長、耐磨性能最佳的輸送系統。
中交天航局“天錕號”監造組船體工程師孔凡震説:“它能帶動一些配套産業,包括一些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實現咱們國家由疏浚大國向疏浚強國邁進。”
2011年10月, 我國“5000千瓦絞刀功率絞吸式疏浚船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得批准成立。從立項到下水,“天鯤號”歷經6年,它也是我國自主研製的第一艘重型自航絞吸挖泥船,打破了少數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技術壟斷,為我國遠洋填海作業和航道疏浚提供了裝備支撐。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胡志堅説:“我們要建島,世界上買不到這樣的設備,我們國家就開發自己的能力,所以我們建島用的各種各樣的造島機器、船舶都是我們自己發明的,組織了很多的人力,科學家、工程師來攻克,掌握了我們造島的裝備,這就是國之重器。”
所謂國之重器,就是指國家重大的裝備、建設的能力,比如一些有科學技術支撐的巨大工程或關鍵産品。在我國,像“天鯤號”挖泥船這樣的國之重器,還有很多。
2017年航母001A出塢下水。這是中國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艦。
2017年 5月,大飛機C919在上海首飛成功。
運20首飛成功,實現中國大型運輸機零的突破。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而擁有這些國之重器正是體現了中國在加強應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胡志堅認為,作為一個大國,有很多安全需要、經濟安全、競爭力安全、國防安全、海洋安全、還有生産安全,方方面面都有國家長遠發展戰略支撐需求,所以國家要花很大的公共財政力量來支持研發或者是製造這種國之重器,這是我們國家科技能力達到一定水平的標誌。
量子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和同事們正在為研發新一代量子衛星做實驗。
量子是物理世界裏最小的基本個體。它具有神奇的特性:只有在被觀測或測量時,才會隨機地呈現出某種確定的狀態。此外,量子具有糾纏態,兩個糾纏在一起的量子就像有心電感應的雙胞胎,不管兩個人的距離有多遠,當其中一個的狀態發生變化時,另外一個的狀態也會跟著發生同樣的變化。
隨著量子的這些特性被科學家不斷認識,能夠實際應用的量子通信技術被開拓出來。所謂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糾纏效應進行信息傳遞的一種新型的通訊方式,這是迄今唯一已知的不可竊聽、不可破譯的安全通信方式。
2016年8月,我國自主研製的世界上第一顆空間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甘肅酒泉成功發射升空。“墨子號”的主要應用目標是通過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的量子密鑰分發,實現星地之間量子保密通信,並通過衛星中轉實現可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
運行一年後,“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既定科學目標,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從衛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鑰分發和從地面到衛星的量子隱形傳態,這標誌著我國在國際上搶佔了量子科技創新的制高點。
潘建偉説:“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到顛覆性技術,那麼只有這樣的話,才能夠連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鏈條。中國從前有這個習慣,要麼就特別重視原理的研究,要麼就特別重視應用型的,那麼中間就慢慢就會形成一個死亡之谷了。所以現在就把它搞成全鏈條之後啊,我覺得會帶來一個很大的推動。”
今年9月29日,世界首條量子保密通信網絡——“京滬幹線”正式開通。“京滬幹線”是一條連接北京、上海,貫穿濟南和合肥的量子通信骨幹網絡,全長2000余公里,可滿足上萬用戶的密鑰分發業務需求。
“京滬幹線”和“量子衛星”相結合,這不僅使我國具備了對光纖無法覆蓋的地區——如我國南海諸島、駐外使領館、遠洋艦艇等直接提供高安全等級量子通信保障的能力,也為我國未來構建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量子保密通信網絡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撐。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潘建偉説,十九大報告指明了未來的方向,我國科技發展到了新的階段,需要創新科研體制,集合國家力量來進行一些重大科研。胡志堅説:國家實驗室要涉及到國家戰略需求來組建,它體量是大個的,學科是交叉的,能力是國際前沿的。把中國國內最優秀的科技力量集成,在一些重點必爭的領域,要組建這個國家實驗室,這個就叫戰略科技力量。
胡志堅介紹説,十九大之後,我國會論證建設一系列的國家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的“一號工程”——量子信息國家實驗室近日開始在合肥建設,該實驗室佔地48萬平方米,總投資70億元,是世界罕見規模的實驗室。
十九大報告對於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國家也為科研人員攀登新的高峰制定了新計劃,同時創造更好的環境。十九大之後,潘建偉和他的團隊也有了新計劃。
潘建偉説,墨子號是單顆低軌運行的衛星,由於強烈的太陽光,會産生噪音,墨子號目前只能在晚上正常工作。他們現在正在針對這些問題,研發新一代的量子衛星。潘建偉説,大概到比如説2020年,我們能研製四到六顆,或者説五到七顆,低軌衛星,大概是一千公里左右的,能夠組成一個新群,白天也能工作。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就像量子衛星這樣,在我國的很多領域,科研人員都在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把科技從理論轉為現實應用,進而轉化為國家的生産力和競爭力。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是由天津和國防科技大學共同建設,是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部部長孟祥飛説:“在過去幾十年,我們基本上在跟著人家的技術路線走。西方在高端信息技術領域,給中國制定了很多出口限制。”近年來,我國加大了對超級計算領域的研發投入,中國的超級計算機獲得跨越式發展。
2010年,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 “天河一號”研製成功,並且在這一年的全球超級計算機排名中,奪得第一。天河一號都由中國自主研發,從而保證國家的信息技術安全。
超級計算機被稱為“超級大腦”,能夠算天、算地、算人,在航空航天、資源勘探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果沒有超級計算機,很多重大設計和項目研發將無法開展。孟祥飛説:“國民經濟的這些重大領域,比如説,航空航天領域,自主大飛機的設計,必須得依賴於超級計算構建的數值風洞來開展這種大規模的數字模擬倣真來研製新的這種大飛機。超級計算機越快意味著我們的能力越強。”
天河一號已經為國産大飛機、大火箭等1200個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2013年,天河二號研製成功。天河二號運算1小時,相當於13億人同時用計算器計算一千年。
2016年,神威·太湖之光橫空出世,連續兩年贏得了全球超算五百強榜單的第一名。
在剛剛結束的2017國際高性能計算機大會上, 基於神威·太湖之光的應用,贏得了備受矚目的超算應用領域最高獎項:戈登貝爾獎。中國繼續領跑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
十九大報告指出: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超級計算機運算能力的提高,可以解決大規模計算難題,為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生命科學等領域提供技術支持,支撐國家重大科技應用、先進製造等領域的創新和發展。
孟祥飛是十九大的黨代表,會議結束後,他就立刻回到了工作崗位。眼下,孟祥飛他們正在研製新一代天河超級計算機,它的運算速度將達到每秒百億億次。這也是世界上正在攻克的難題。
孟祥飛説,十九大之後,他們將與傳統産業加強合作,加強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推動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他們正在利用超級計算機的大數據平臺,來研發我國鋼鐵冶煉和礦山開採的人工智慧系統。
從天鯤號巨無霸挖泥船到墨子號量子衛星到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到天河一號計算機,隨著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這些或能上天或能入海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它們都屬於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也都位列世界科技前沿。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需要這樣的前沿基礎研究提供支撐,而在一個個重大科技成果的背後,則是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創新文化的倡導,是對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培養造就。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7年11月24日 20:04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尤其強調要在前沿、基礎、原創、重大的科技研究領域發力,為建設科技強國提供有力支撐。節目介紹天鯤號巨無霸挖泥船、墨子號量子衛星、天眼FAST望遠鏡、天河一號計算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它們都屬於國家的戰略科技力量,也都位列世界科技前沿,展示了創新體系的建設和對創新文化的倡導。 (《焦點訪談》 20171124 新時代怎麼幹 科技創新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