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2 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 20170813 教育扶貧在行動:十年支教路 兩千同路人(下)

來源:央視網2017年08月13日 23:36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財經訊)昨天,我們報道了一個叫做滇西北支教團的公益組織,他們自願報名、不計報酬、行走在高山峻嶺中,為偏遠山區的孩子送去知識、和愛心。今年暑假,滇西北支教團開辦了一個夏令營,組織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大山裏的孩子們開展拓展訓練。這對山裏的孩子可是一件新鮮事,孩子們會喜歡嗎?

支教從一腔熱血的激情變成難以割捨的感情

經過七個多小時的顛簸山路,滇西北支教團終於到達了位於寧蒗縣大山深處的馬龍潭完小。聽説支教團要來,孩子們和很多村民早早地就從家裏來到學校侯著了。

唐佳佳是這次活動的領隊之一,她上個學年在馬龍潭完小支教,成了這裡的孩子王,一下車,她就被孩子們團團圍住了。活潑熱情的孩子們一路上跟他們招手,滇西北支教團志願者既驚喜,又震撼,有的志願者差點落淚。
 
這是滇西北支教團組建十年以來最為年輕的一批志願者,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從未到過這樣偏遠的山村。孩子和村民們熱情而渴望的眼神,讓他們也對第二天的夏令營充滿了期待。

一大早,閔德詔就和其它志願者一起為了今天的夏令營活動佈置場地。他是一個喜歡思考的小夥子,對於支教的效果,一直抱著審慎的態度,這次他更想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得出結論。昨晚他為了備課,和領隊交流到半夜,收穫不少。但昨晚睡得不太好,蚊蟲多,天熱,第一次睡睡袋還不是很適應。

滇西北支教團志願者閔德詔:教育要慢慢改變,對於支教原來是審視這件事,現在慢慢地有點認可,只是這方面還有些問題,比如支教方面的一些方式方法,像是我們老師的基本素質,就是一些細節。還有很多問題慢慢都在變好還是,接下來這幾天再觀察再思考。

村子裏的電很弱,沒法給攀岩墻和海洋池充氣,只能讓老師不斷的去村委會協調。很快,去村委員協調的楊老師帶回消息説,他們這邊的變壓器壞了,但是村子另外一邊的變壓器能用,熱心的村民願意讓支教團把線接到自己家裏去,志願者們松了一口氣,不過從操場到村民家裏約摸有兩百米的距離,眼看孩子們陸陸續續來到學校,他們抓緊時間佈置場地。
 
在場地佈置好之前,支教團給孩子們安排了一節作文課,一節英語課。作文課的老師是唐佳佳,暑假還能見到老師,孩子們在課堂上興致很高。在門外準備英語課的閔德詔不由得有些緊張。為了準備這堂課,他昨晚一直在向負責教研的付海亮老師請教,最終把原定的講授內容從美術變成了和夏令營有關的英語單詞。因為有備而來,講臺上的閔德詔發揮不錯。

閔德詔:我專業性確實差一些,但是帶著孩子一塊玩,作為一位短期支教老師我覺得挺好,我能帶給他們一些快樂。

這邊的課堂進展順利,不過操場上的場地準備又遇到了麻煩,村子裏停電了。為了穩住孩子們,志願者朱建舟自告奮勇,給孩子們上起了體育課。課剛上完,村裏就來電了。孩子們翹首以盼的拓展活動終於就要開始了,志願者們示範了一遍,這些聰明的孩子們馬上就明白,迫不急待地玩開了。

在這一片歡樂的氣氛中,11歲的楊秀芳卻沉默著。她的右手在半年前做農活時不慎被砍斷了四根手指,前不久剛剛又做過一次修復手術。在這個屬於孩子們的節日裏,她沒能和同學們一起參加遊戲,只能默默旁觀。

滇西北支教團志願者唐佳佳 :主要是天看著也怕下雨,就怕這個過程當中發生一點小意外,其實還是比較擔心她,主要是她這個手術剛剛才做完沒兩天,明天我們送兩本書過去吧,因為她特別愛看書。

唐佳佳的擔心是有道理的,雲南正值雨季,山裏的雨説下就下了起來。但孩子們一直堅持到比賽結束才依依不捨地散去。唐老師一直惦記著楊秀芳,下午專門選了兩本書給她送到家裏。 其中一本是《簡愛》,希望她能通過看這本書,讓自己變得更堅強。

唐佳佳在楊秀芳家沒逗留幾分鐘,就聽説另一個學生沙布斤到學校沒找到她,誤以為老師不辭而別,急得在家哭鼻子,害得 奶奶也跟著哭。

雖然只是誤會,但祖孫倆對自己的依戀之情讓唐佳佳也割捨不下。因為業務能力突出,她被鄉里的中心校邀請去支教,馬上就要離開馬龍潭完小了。不過幸運的是,馬龍潭完小最高只有五年級,沙布斤開學也會到中心校去讀六年級,唐老師還能繼續教他。因為中心校離家遠,需要住校,趁著暑假,沙布斤把自己心愛的書都裝進了箱子裏,怕把書弄臟。

跟著唐佳佳來到沙布斤家的還有志願者閔德詔和朱俊舟。這是兩位年輕人第一次踏進如此窮困的人家,貧寒的家境,沙布斤那種通過讀書改變命運的強烈渴望,還有祖孫倆和唐老師之間的真情,無一不深深地觸動著大家。

閔德詔:都想幫助這些孩子,其實支教老師才是真正堅持這件事情的最偉大的人,他們的奉獻很多,不求回報在這裡做。

十年前他和孩子們拉勾承諾十年後他帶給孩子們2000支教老師

最偏遠、最艱苦的地方往往就是教育資源最缺乏的地方,支教老師們為這裡的孩子帶去了更多的知識和希望。但山區的生活條件很艱苦,許多學校連洗澡的條件都不具備,不少老師在這裡一幹就是一兩年,那麼支教老師的生活如何保障,他們的困難又是誰來解決呢?

夏令營的第二站是玉龍縣的另一所學校。支教團車隊一大早從馬龍潭出發,四個小時以後到達寧蒗縣城,趁著大家午飯後的休整時間,團長楊曦霆帶著負責教研的付海亮抓緊時間去了一趟寧蒗縣教育局,為支教團正在編寫的教學手冊徵詢意見,寧蒗縣教育局局長楊鋒元熱情地接待了他們。

雲南省麗江市寧蒗縣教育局局長 楊鋒元:他們做的這些,和我們國家規定的目標也是一致的,國家訂了這個目標,關鍵是我們這些老師,怎麼樣去操作,落實好實踐好,這個非常關鍵。我認為他們對這個教育目標、教育政策的實踐,是做得比較好的。

不管是支教團的工作,還是自己正在編寫的這份教材,都得到了當地教育部門的肯定,這對付海亮來説無疑是個好消息,不過他很快聽説了另外一個壞消息。自己上學期支教的青蒲完小雖然英語在全鄉排名第一,但是這個鄉的排名卻在全縣是倒數。他之前一心想回青蒲完小支教一線,而不是按團長的要求留在後臺做教研。但這一好一壞兩個消息接踵而來,讓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決定。

滇西北支教團教研組教研員 付海亮:天平有一些傾斜,就是剛開始可能是這樣,現在可能慢慢地變平了,我覺得其實團長説的也有道理,回到更加理性一面的話,還是要自己去做更多的事情,去幫助更多的志願者,讓他們儘快地適應學校的這種教學生活其實就是在幫助山裏的更多的孩子。

團長楊曦霆在大家眼裏就是理性的代名詞,這個32歲的小夥子平時不茍言笑,似乎總在思考什麼事情。楊曦霆説,每次穿上團長衣服的時候,他就笑不出來,大家都叫他面癱。因為腦子裏馬上就會想出方方面的問題。比如交通的安排,物資的調度,現場學校的關係協調,還有各個學校教研開展的順利情況。

夏令營的第二站是玉龍縣的中和完小。這是楊曦霆十年前支教的地方。十年前,他利用假期時間來過三次,雖然每次支教時間最長不過二十天,但是與學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聽説楊老師又來支教了,好幾位學生都早早來到學校幫忙佈置場地。

十年前的張金翠同學開玩笑説,老師以前是小帥小帥的,現在是老帥老帥的,她眼裏的老師還是十年前那個溫柔愛笑的模樣。

十年前,楊曦霆還是雲南大學旅遊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每個假期,他都會組織一批同學到中和完小支教。十年後,他的學生有的城裏了大學生,有的踏上了工作崗位,擺脫了貧困。回想起十年前的假期支教老師們在學校的短暫停留,他們依然記憶猶新。

楊曦霆學生:那個時候的假期,對我們來説都是比較枯燥乏味,就是在下面幫爸爸媽媽做些農活,但支教老師一來的話,突然就是覺得給我們的假期多了很多歡樂,就像今天的那些小朋友一樣,看到他們會想起以前小時候。

張金翠 楊曦霆學生:那會兒手指甲長了幫你剪,然後教你洗手,還會教你彈琴,還會教你説相聲,教你去表演,會給你看電影。

楊曦霆翻著照片,回憶起當時的點滴。他告訴記者,就是這些孩子讓楊曦霆在結束了自己大學生涯的最後一次支教,即將離開中和完小的時候,許下了一個鄭重的諾言。

楊曦霆:一操場的孩子,以張金翠為首,伸著小手指頭,説楊老師我們問了,只有跟你拉勾才有用,你一定要答應我們,老師們要回來。當時我就看著其他幾個老師都低著頭,我不是很想拉這個勾,因為我覺得這個承諾太多太重,這麼多孩子,但是我一想我不拉的話,走不了,而且這幾個孩子伸著手指頭在你眼前,所以當時我一咬牙就拉了,然後孩子們就歡呼,我就感覺到心頭一沉,就是我知道,我可能走不了了。

和孩子的一個拉勾,讓楊曦霆再也沒能離開在雲南的支教事業。但是他把目光投向了比中和完小所在的玉龍縣更為偏遠落後的寧蒗縣,這一走,就整整十年沒有再回來。

這一次楊曦霆回到中和完小,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校長張勝全希望支教團能為學校提供長期支教老師,在開展夏令營的同時,支教團可以對孩子和學校的教學情況都摸個底。為了兌現對中和完小的孩子承諾,楊曦霆在十年以後歸來,但是為了守護更多孩子的希望,他其實從來都沒有離開。

張金翠:我也沒想到,小時候就只是少不更事的拉個小手指頭,誰會記那麼多對不對,但是沒想到他堅持了10年。我就在想是不是我拖累他了,會不會這樣就會耽誤他好多事情。看他到現在都還沒有結婚,也還沒有孩子,他太善良了。

楊曦霆:我覺得是這樣,其實這個社會、這個世界是非常多姿多彩的,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我覺得人就是,一定要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個世界,要對自己有幫助。

正説著話,幾個孩子跑過來問楊曦霆明天還來不來,楊曦霆答應了他們。得到許諾的孩子興致勃勃轉身離開,沒走兩步又不放心地調過頭來,和楊曦霆拉了勾勾。

十年前和孩子們的拉勾,楊曦霆更多憑的是滿腔激情;而十年後,走過了太多師資缺乏的學校,見過了太多需要幫助的孩子,他再和孩子們拉勾,憑的是對支教組織更多的思考。他明白,孩子們需要的不是物質和很多人的可憐,而是一種陪伴,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溫度。

楊曦霆:我們支教組織就必須理性,如果我們也是跟著一起自娛自樂,或者自己自我陶醉,那麼這個支教活動可能做不了多久,它就像一團野火燃燒一下照亮天空,就消失了。所以我是經過無數次的燃燒又熄滅,燃燒又熄滅,我自己感覺到,支教不好保障,所以才會想盡辦法建立一個平臺,建立幾個部門,去保證這些火種,能讓它們保留下來。

雖然民間公益組織參與支教的熱情很高,但真正持之以恒取得明顯成效的卻寥寥無幾,根據中華支教網提供的數據,目前國內民間組織約80家、年成行人數是4000名左右、年均覆蓋學校大概400余所、年輸送50名以上長期老師的不足10家。

楊曦霆把支教的激情比做一團火,熱烈但短暫,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同樣是發光發熱,他希望支教組織更像一顆星,冷靜而持久,守護更多孩子的希望和更多志願者的熱情。但要維繫這樣的組織,不僅要靠理性,也要靠資金。為了維持支教團的開支,楊曦霆創辦了一家科技公司,將公司的大部分收益用於支教項目。到了2015年,他又出資設立了一個基金會,開始接受社會資助。這個外表深沉的年輕人為支教貢獻著自己最多的精力,最大的激情。

這一批楊曦霆帶來的志願者們,都是20齣頭,風華正貌,正是他當年開始支教的年紀,一切似乎都是一個新的開始。

一直試圖用理性的目光審視支教的閔德詔有備而來,不斷在為心中的迷團尋求答案,但當夏令營臨近尾聲,他似乎顯得越發沉重起來。

閔德詔説,他覺得這些事情很難做,但是他還是想維持支教的事情,像團長似的,做一些更大的一些事情,讓支教繼續下去,這是他內心的許諾。

楊曦霆 :有一句話叫,不怕念起,怕不絕。我相信這顆種子已經在他心裏,他回到加拿大,或者以後去到更遠的地方,他永遠會記得,跟他打籃球的這個小孩,他永遠會記得,他在精心備課以後,他上課的時候,學生臉上釋放出來的那種笑容,那個是他會記憶一輩子的東西,而且我相信他會再回來。

半小時觀察:支教:要激情更要理性

這些年,貧困地區的各級政府一直將教育作為扶貧攻堅的首要任務。不僅是政府,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也投入到支教的行動中,他們滿懷激情在大山深入播撒下知識的火種。但這些支教活動的成效卻參差不齊,有些開始時大張旗鼓但不久卻無疾而終。

支教需要激情,但僅憑激情是不夠的。支教不是一段説走就走的旅程,短暫的激情不足以改變孩子一生的命運。它需要科學的統籌、嚴謹的管理、理性的思考。

支教,不該是一簇璀璨而稍縱即逝的煙火,而應該像是一縷陽光,持久、溫暖地照亮那些大山深處孩子們的心靈。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7年08月13日 23:36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今年暑假,滇西北支教團開辦了一個夏令營,組織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大山裏的孩子們開展拓展訓練。這對山裏的孩子是一件新鮮事,因此當滇西北支教團經過7個多小時的顛簸山路到達馬龍潭完小時,孩子們和很多村民早就在學校候著了。(《經濟半小時》 20170813 教育扶貧在行動:十年支教路 兩千同路人(下))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