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2 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 20161023 長征財經密碼:漫漫長路上的後勤保障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23日 22:59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從瑞金出發的長征隊伍,在邁出萬里征程第一步的時候,並沒有預料到即將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在不斷前行的長征路上,數萬大軍的補給和後勤保障,成為了革命隊伍在轉戰14個省區生死存亡的一個關鍵。從山區到平原,從雪山到草地,直至最後的陜北黃土高原。這支紅色隊伍,究竟是靠什麼,維持著軍隊的給養,保障著戰鬥的實力,從而實現長征的全面勝利呢?

 

兩雙草鞋走出“神一樣的旅程”:翻越40座崇山峻嶺、橫穿600次槍林彈雨

1934年9、10月間,中央蘇區一片繁忙,當地百姓挑燈夜戰趕制著紅軍的草鞋。這一年的蘇區百姓的心裏,打一雙最結實的草鞋送給紅軍親人,是民眾擁戴紅軍最熱烈的一種表達方式。然而,這次趕制草鞋,卻顯得格外不同,蘇區群眾要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編織出20萬雙草鞋,這樣才能保證每個踏上長征路途的紅軍戰士,都能分配到兩雙鞋子。這是一次與時間賽跑的後勤補給行動,蘇區群眾雖然不知道即將展開的長征意味著什麼,但他們知道,紅軍的這一次行軍,要走的,將是一條長路。

背著兩雙草鞋出發的紅軍,告別的,是保障給養豐富的革命根據地,1935年10月,瑞金出發的8.6萬中央紅軍,裝備各種槍支3萬多支、迫擊炮38門、各種槍彈165萬發、迫擊炮彈2473發、手榴彈7.6萬顆、軍馬338匹、棉衣8.3萬件、現金202萬元。由於很多作戰部隊還沒有足夠的槍支,紅軍還攜帶了6100多根梭鏢和880多把大刀作為補充。食物補給按照每人1斤油、1斤鹽和4天的糧食進行攜帶。即使條件稍好的紅四方面軍,在1935年3月開始長征時,部隊和隨軍民工除了每人攜帶3到6天的乾糧,也只能再多帶3到5天的糧食。

但紅軍從此面臨的困難,並不是此前就能預計到的,兩年時間裏,紅一方面軍、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六軍團,三大長征主力,總共跨越的省份將達到14個,翻越的崇山峻嶺有40余座,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就有20余座,跨越江河近百條,行軍途中戰鬥600余次,行程之遠、路途之險、困難之巨,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跡。

這支力量單薄的隊伍要想衝破敵軍的圍追堵截,穿越江河天險,後勤保障和軍隊給養,成為了紅軍奪取勝利的關鍵。

長征路上最慘烈的一戰:鮮血染紅了湘江水 八萬紅軍犧牲過半

中央紅軍從江西出發之後,剛開始時,很多紅軍將士都將這次戰略轉移當作是從一個根據地搬家到另一個根據地。除了行軍所需的糧食,紅軍戰士還整理出了一千多擔物資,大到印鈔票的石印機、軍工機器,小到衛生便盆都攜帶上。8萬多人的龐大隊伍中,有1萬多人是沒有戰鬥力的搬家隊。五個軍團前後左右保衛著龐大的兩個中央縱隊作甬道式的前進。然而,這種大搬家式的後勤保障思路讓紅軍在長征初期喪失了行動的機動性。

1934年11月27日,為了突破國民黨軍的第四道封鎖線,湘江戰役打響,8萬多紅軍對陣40萬敵人。戰鬥一開始,就異常慘烈,由於輜重繁多,行動緩慢,負責阻擊的紅軍部隊急速減員。

“湘江一戰,減員過半”,到達湘江西岸的紅軍隊伍只剩下3萬多人,攜帶的糧食也基本上損失殆盡。錯誤的後勤方針讓紅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痛定思痛,遵義會議後形成的《中共中央關於反對敵人五次圍剿的總決議》中對前期的錯誤進行了總結:“龐大的軍委縱隊及各軍團後勤部隊,使紅軍作戰受到極大的困難,所有的戰鬥部隊都成了掩護隊,行動遲緩,喪失了到達原定地區的先機。忘記了紅軍的戰略轉變將受到敵人的嚴重追堵截,忘記了紅軍在長途運動中,將要同所追堵截擊的敵人作許多艱苦的鬥爭,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遵義中華蘇維埃國家銀行舊址,矗立著一尊林伯渠和毛澤民籌劃紅軍後勤的雕像。當時林伯渠擔任紅軍總供給部部長,毛澤民擔任副部長,兩人被稱為“紅軍的大管家”。正是在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後勤保障的思路由“全方位大搬家”式的被動保障轉變為隨機補充的主動保障方式,除了糧食等部分重要的物資外,其餘錙重全部放棄,輕裝前進。

央視揭秘:長征路上的物資供給從哪兒來 沿途徵購採買

作為一支肩負著使命,寄託著理想的新型軍隊,紅軍有著嚴明的軍紀,也有著嚴密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長征出發的1934年10月,紅軍已經意識到,這將是一次沒有根據地作依託的長途行軍,物資籌集主要靠在沿途徵購和採買。1934年10月22日,紅軍總政治部發佈了《沒收捐款暫行細則》規定:各部隊在白區行動中,應發動所屬士兵尤其是黨團員在駐地附近調查地主、富農及反動分子,進行沒收工作,將沒收的金錢、軍用品、資料等集中于團供給處,送交沒收委員會;米谷、衣服、日用器具等的分配,由沒收委員會規定原則,由供給處負責商同政治處,分配給部隊及群眾,應當特別注意分發給當地群眾。

而對後勤財物的使用,紅軍在1935年1月23日制定了《各部隊取用沒收品徵發品辦法》,規定:穀子一律不作價,由各部隊按需要領取;每人每天發六分錢菜錢;取用鹽、油、洋油照市價減半;布匹整匹的照市價三分之一算價。

在今天貴州遵義習水縣的青杠坡,我們依舊能尋訪到這樣一棟建築,它的前身是一座寺廟,現在已經改建為紅軍醫院紀念館。青杠坡戰鬥打響之後,這裡是當時集中收治紅軍傷員的臨時戰地醫院。在這次戰鬥中,紅軍傷亡達到了3000多人。經過了敵人四道封鎖線和多次轉戰後,長征隊伍的醫用物資和醫療器械,已經極為短缺,就地取材醫治傷員,成為了紅軍唯一的選擇。

貴州省遵義市四渡赤水紀念館講解員高紅芳 :我們紅軍經常會採用的一些中草藥,土辦法來進行治療,比如這些百姓自己到山上,去採些中草藥來用,而且還有的一些把豬油膏當凡士林軟膏來用,而且用一些自製的三黃片。

如何選擇最適合長征行軍的部隊給養保障制度,一直是中央紅軍最高決策層關注的問題,貴州土城青杠坡戰役傷亡了近3000人,戰鬥結束後,紅軍果斷決定,丟掉一切笨重物資,為進入川滇黔三省毗鄰地區打運動戰和遊擊戰作好準備。毛澤東同志後來總結説:“土城這一仗後,部隊果斷地變為輕裝,甩掉了包袱,行動更自由了,更能打運動、遊擊戰了,這又為後來三次渡赤水打勝仗,創造了有利條件。”被賀誠視為至寶的那臺德國X光機,也就永遠留在了長征的行軍道路上。

不斷變化的鬥爭形勢,不斷改變的戰鬥策略,讓紅軍在長征路上的後勤保障方式,也變得格外靈活。在貴州擺脫了敵人的追擊之後,紅軍先後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一路北上,進入到了四川的西部地區。但萬里征程,走到這裡之後,紅軍的後勤保障,才真正開始了最殘酷嚴苛的考驗。

吞草根、吃皮鞋...長征之路之悲壯,今天的你永遠無法想象

初秋時節的川西草原,龍膽花正在茂密的盛開,藍紫色的花朵,黃綠色的草原,斑斕的色彩在平原上肆意的延伸,這片海拔超過3500米的土地,美的讓今天到此遊玩的旅客難以忘懷,但 80年前,就是在這裡土地上,紅軍戰士展開的,卻是長征路上最悲壯的一段行軍旅程。

1935年夏天,當紅一、四方面軍經歷了千難萬險,在川西高原會師之後,軍隊的糧食給養保障,開始變得日益艱難。

川西地區處於青藏高原邊緣,海拔高、氣溫低、人煙稀少,80年前,這裡的糧食物産,連當地百姓的生活需求都無法滿足,更不要説滿足幾萬名長征將士的糧食供給。而眼前的草地,如果不補充好糧食給養的問題,紅軍戰士,就有可能走不出這片無任何食物來源的區域。

1935年7月3日,紅軍總政治部在部隊即將走進草地前,發出了《關於糧食問題的訓令》,明確指示了組織動員部隊籌集糧食的各項措施,要求“各部隊必鬚髮動連隊用一切辦法,如沒收、收集、收買等等,收集糧食。”兩天后的7月5日,中革軍委及總政治部于又發出《關於在松藩籌集糧食的規定辦法》,再次強調糧食問題,並具體指明籌集辦法。到了7月18號,總政治部又一次發出通令,對收割麥子的有關事宜做了明確規定。部隊上至總司令、下到戰士,都要參加了收割麥子、青稞的工作,同時特別強調,各級部隊切切注意執行群眾紀律。

1935年8月,紅一方面軍開始深入草原腹地,長征,也迎來了部隊給養,物資保障最艱難的時刻,但重新翻開這段歷史,最終戰勝這條艱苦旅程的,不是充足的物資,而是傳承嚴明的制度和紀律,是紅軍戰士心裏堅定的那一份信念。

 80年前的這條路上,饑餓時刻威脅著幾萬名紅軍將士,草原上的野菜,成了部隊糧食供給最重要的一個來源,但哪些野菜是可以食用的,哪些是有毒的。為了讓更多的戰友能夠活著走出草地,有的戰士甚至用自己的身體做野菜試驗。

徐紹勇 四川若爾縣史志辦公室副主任:身體比較好一點的紅軍戰士,主動成立了試吃班,野菜採下來,鍋裏面煮了,煮了先試吃班裏的人吃,試吃班裏面吃了以後,發現沒有中毒,其他戰士再吃。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長征主題展上,這根看似普通的皮帶讓很多觀眾久久駐足。皮帶的主人是紅四方面軍31軍274團戰士周廣才,這條皮帶是他在1934年的戰鬥中繳獲的戰利品。1936年7月,他隨著部隊第三次穿越草地,食物匱乏到了極致,連野菜都已經難以找到,槍帶,皮鞋以及腰上的皮帶,都成了將士們的食物,周廣才的皮帶,也被截斷,切成了細絲,周廣才最後和戰友們商議,留下這半條皮條,作為長征的一個紀念。在隨後的歲月裏,周廣才把長征記這三個字烙在了皮帶上,直到解放後,他把這件長征的信物捐獻給了國家。

長征,兩萬五千里路程見證的,不僅是軍隊物資給養保障的艱難,更是一支革命隊伍對信仰的忠誠和堅守,為了走出草地,紅軍戰士們強迫自己咽下任何可以維持生命的東西。這一段路程,讓今天的人們為之動容,感慨萬千。

老紅軍 向守志:少數民族地區還有青稞,有的吃了青稞以後沒有消化。所以前面(戰友)拉的這個消化物,再弄那個水洗一洗以後再吃。

紅軍謝仲金之子 供産:我爸爸每次在這兒含著眼淚就説,在紅軍長征出川北上,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歷程就是過草地,他們跨著戰友的屍體,吃著戰友的大便,才過來的。

在今天四川若爾蓋縣的班佑村,紅軍走出草地後遇到的第一個村莊裏。人們建起了一座高高的烈士紀念碑,在碑的旁邊,巍然矗立著勝利曙光的雕像,時光可以磨滅曾經的那段艱難,但永不會消失的長征精神,從1935年到今天,從今天直至未來,都將會在這片土地上傳承和頌揚。

震驚!每人只有5發子彈的紅軍 打贏了一場攻堅戰

這是位於四川省若爾蓋縣巴西地區的求吉寺。1935年8月底,紅軍走出草地的消息,震驚了國民黨軍,他們無法想象已經失去正常後勤保障能力的紅軍,究竟憑著怎樣的力量才穿越了渺無人煙、暗藏危險的茫茫草地。但國民黨軍仍然沒有放棄消滅紅軍的幻想。他們憑藉求吉寺堅固的院墻,構築著堡壘,企圖在紅軍最虛弱的時期,消滅這支革命隊伍。

當饑寒交迫的紅軍戰士衝向敵人據點的時候,平均每個人配備的子彈只有不到5發。這已經是紅軍走出草地後剩下的最後一些彈藥。但面對荷槍實彈的敵軍,戰士們仍然主動出擊,圍點打援,一面圍攻求吉寺大本營,一面在包座森林裏伏擊了前來增援的國民黨49師。

“子彈就打完了,槍栓呀,不管什麼(零件),不能完整地留給(敵人)就扔了。最後拿起刺刀,就跟國民黨拼搏,當時國民黨拿的槍也有,馬刀也有。而我們有的戰友連刺刀都沒有,但(用)手腳四肢在搏鬥,有的甚至用嘴來搏鬥。”

慘烈的包座戰役過去了80年,那些曾經響徹雲霄的衝鋒號聲、槍聲和紅軍戰士的吶喊聲,早已消失在歷史深處。

就是這場絕境求生的戰鬥,紅軍打開了北上的通道,在後勤保障上,紅軍繳獲輕重機槍50余挺,長短槍1500余支,和一批急需的牦牛、騾馬、糧食、彈藥等補給物資,這場戰鬥,初步改變了紅軍在後勤供應上面臨的窘迫。

歷史永遠不會忘記的小鎮:偉大的紅軍在此“遇見溫暖”

從若爾蓋草原往北車行400公里,就到達甘肅省宕昌縣的哈達鋪鎮。滿山的榆樹林綠黃交替的渲染著初秋的色彩,陽光下的土地,富足而祥和,和80年前的熱鬧場景相比,今天的哈達鋪,依舊忙碌的繁榮著。

而80年前,也是這樣一個秋天,闖過了天險臘子口的紅軍,來到了這個小鎮上,當年正是這些食物,給經歷了饑寒交迫的紅軍帶去了久違的溫暖和希望。

在許多紅軍將士的長征回憶中,都會驚嘆哈達鋪豐富的物産。五塊大洋在這裡能買一口百來斤重的豬,兩塊大洋能買一隻肥羊,一塊大洋能買五隻雞,一毛錢能買十幾個雞蛋。此外,國民黨守軍逃跑時,還丟下了幾百擔大米、白麵和2000多斤食鹽。

艱苦的旅程中,紅軍政治部唯一一次提出了“大家都要吃好”的口號。每個官兵領到了一塊大洋,殺豬宰羊,戰士們每天都能吃到兩葷三素。

甘肅省隴南市宕昌縣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徵集研究科科長趙王林 :“高興地相互打招呼説,同志過年好。他們就是説,他們吃的用的比過年還要好。”

哈達鋪,這個名不見經傳的甘南小鎮,在艱難的長征路途中,被紅軍深情的寫進了歷史,紅軍完成了北上抗日前,最後一次,也是最豐富的一次後勤補給。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精準地統計出,在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紅軍後勤補給的每一項數據。但這支頑強的革命隊伍,就是在艱難的供給保障中,一步一步,走完了兩萬五千里的征程,長征經過的土地,是這個國家最貧窮,物産最貧瘠的地區,而這支部隊,靠著堅定的信念,嚴守著紀律,和沿途14個省份的百姓一起,鑄就了革命勝利最堅硬的基石。在饑餓和磨難中鍛造出的革命隊伍,最終也必然,將尋找到走向勝利的道路。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3日 22:59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35年8月底,紅軍走出草地的消息,震驚了國民黨軍,他們企圖在紅軍最虛弱的時期,消滅這支革命隊伍。當饑寒交迫的紅軍戰士衝向敵人求吉寺大本營據點的時候,平均每個人配備的子彈只有不到5發。但面對荷槍實彈的敵軍,戰士們仍然主動出擊。“子彈打完了,就用手腳四肢在搏鬥,有的甚至用嘴來搏鬥。”就是這場絕境求生的戰鬥,紅軍打開了北上的通道。本期節目為您重現80年前,那些消失在歷史深處的,曾經響徹雲霄的衝鋒號聲、槍聲和紅軍戰士的吶喊聲。(《經濟半小時》 20161023 長征財經密碼:漫漫長路上的後勤保障)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