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勝利會師,宣告了萬里長征勝利結束。到今天,整整80年了。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為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我們踏著長征的足跡,重新走過。這一路上,就聽到了無數至今依然鮮活的故事,見到了許多歲月無法抹去的印跡。80年過去了,當年這些故事的親歷者,今天都已百歲左右;這些故事的聽眾,有兩鬢斑白的,也有跚跚學步的,但這些故事,仍然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蓬勃的力量,一代一代,流傳不息。
在遵義紅軍烈士陵園中有一個紅軍衛生員的銅像。1935年1月,紅軍長征到達遵義,這位名年輕的衛生員醫術高明,在當地救治了許多百姓。一次外出救治病人時,隊伍提前轉移,衛生員追趕部隊途中,被敵人殘忍殺害。老百姓對他很有感情,就自發把他埋在路邊,因為不知道他的名字,碑上就刻了“紅軍墳”三個字。
由於不知道紅軍衛生員的名字,當地人一直都親切地叫他“小紅”,老百姓感恩“小紅”,口口相傳,甚至有人常來祭奠,把他當成“菩薩”來祭拜。解放後,人們才知道,“小紅”實際是紅軍衛生員龍思泉。龍思泉走了,“小紅”的故事流傳了下來。李忠祿從小生在遵義,當年,當過紅軍的村支書就經常給他講“小紅”的故事。
聽著“小紅”的故事長大,幼年的種子最終生根發芽,成年後他選擇了學醫,在遵義開了一家診所。從2002年開始,李忠祿對一些特別貧困的家庭和孤寡老人免費送醫上門。寒來暑往,14年過去了,李忠祿走遍了遵義近百個村子。每次義診,不光自己給村民們看病,他們還要培訓村裏和鎮裏的醫生。李忠祿説:“我們能夠用自己的能力去回報社會,為大家幹點實事,不圖回報,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著名作家魏巍的作品《地球的紅飄帶》,描述中央紅軍長征的完整過程。為了傳承長征精神,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李忠祿把醫療隊以“紅飄帶”命名,分了3個小組,定期到遵義最邊遠、最貧困的山村去送醫扶貧。
今天,人們追憶長征,越來越多的人走上長征路,不僅是為了緬懷英烈,更是為了探尋紅軍長征的足跡,感悟長征精神。突破湘江是紅軍長征途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戰鬥最慘烈的戰役。1934年冬,紅軍將士與數倍于己的敵人在這裡血戰7晝夜,以折損過半的沉重代價突破敵人封鎖,血染湘江。“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不吃湘江魚”,這是廣西興安群眾對英烈的一種銘記。
銘記歷史是對未來最好的守望。1996年由聶榮臻元帥提議,國務院批准,在興安縣建成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多年來,興安縣發掘保護了突破湘江彭德懷指揮所三官堂、腳山鋪阻擊戰遺址、紅軍標語樓、紅軍長征艱難翻越的第一座高峰老山界等眾多紅色遺跡,越來越多的人被這條紅色旅遊線路所吸引,尋訪英雄們的足跡。
高寨村就在老山界山腳下,當年,紅軍部隊艱難翻越老山界後,陸定一曾經寫下一篇《老山界》:“向上看,火把在頭頂上一點點排到天空;向下看,簡直是絕壁,火把照著人的臉,就在腳底下”,從文章就能看出當地的狀況。高寨村是興安縣最偏遠的山區村之一,因為山高路遠,這裡曾經非常貧困。這幾年,當地政府幫助高寨村搞起了新農村建設,修整路橋、公廁,鼓勵村民修建具有瑤家風情的竹樓,加上優美的自然生態,2013年入選了廣西首批特色名鎮名村。
廣西興安縣委書記黃洪斌介紹:“去年旅遊總人次達到了600多萬,興安這一塊紅色的土地上,紅軍曾經流血奮戰所留下撒下的種子,他們所期待的國家和民族的幸福生活,經過我們共同的努力,今天在興安大地上已經生根開花了。”
傳承長征精神,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地區。陜西吳起,是一個因為紅色革命而熠熠生輝的地方。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紅色革命從上世紀20年代起,就已經蓬勃開展起來,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人,以陜甘邊界的正寧、照金、南梁為中心開展武裝鬥爭建立起了陜甘邊革命根據地。與此同時,包括延長、延川等縣的陜北根據地也建立起來。
在根據地里長大,那時才十歲出頭的老紅軍李章,還記得那會兒打遊擊的情形:“敵人來圍剿的時候,我們有時候得撤退,敵人走了我們就回來了。”
在和敵人的艱苦拉鋸中,根據地不斷壯大。到了1935年,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和陜北根據地連成了一片。1935年中央紅軍到達吳起之前,陜北是全國碩果僅存的一片革命根據地。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以後,6萬多紅軍集中在人煙稀少的陜甘寧交界地區,生存成了大問題,陜北自然條件差,沒有豐富的物産,當年,就靠小米雜糧養育了6萬紅軍。如今,這裡的農民又靠這些特産走上了致富路。
桐寨村是吳起縣160多個黃土高原上的村莊之一,前些年村民年平均收入只有幾百元。窮則思變,幾經選擇,當地村民最終把目光投向了穀子、蕎麥。村裏成立了小雜糧種植合作社,喊出了紅色綠色相結合發展的口號,合作社和農戶簽訂合同,定點種植,定點回收。
和合作社簽訂合同的老百姓有了經濟上的保障,積極性也高了。如今,桐寨村的小雜糧種植加工合作社按照“支部+合作社+農戶+基地”的模式,簽約農戶已經發展到900多戶,3萬多畝,範圍擴大到5個鄉鎮,戶均純收入三、四萬元。合作社還給他們的小雜糧註冊了商標,建起了廠房,配套了加工、包裝、銷售一條線服務。吳起縣五穀城鎮桐寨村村支書張彥財説:“咱們吳起是紅軍長征的落腳點,兩萬五千里長征是結束了,但是咱們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新長征才剛剛開始。”
政府扶持,幹部&&,群眾參與,沿著長征路沿線,一條紅色精神的新時期紅飄帶正在迎風飄揚。自覺繼承紅色、傳承紅色蔚然成風。今年9月份,3名來自全國不同地區的85後、90後青年參加了新華社主辦的紅色追尋網絡直播活動,他們用十幾天的時間,探訪江西于都紅軍出發地、血戰湘江、飛奪瀘定橋等現場,追尋紅色遺跡。3人中年齡最小的劉欣然是位紅軍後代,今年只有19歲,正在讀大學二年級,在尋訪途中,她幾次流下熱淚。
對於95後的劉欣然來説,只有實地尋訪,才讓她知道祖輩的故事那麼慘烈而真實,這是羞愧的淚水,更是成長的眼淚。3人中的另一位女孩,90後的郭領領眼下還在校讀研究生,即將參加工作。尋訪路上,在結識了一位又一位年愈古稀,但還堅持在長征沿途建設希望小學、為年輕人義務講述長征故事的紅軍後人們後,郭領領決定,再忙,也要接過這些老人們的班。
在尋訪中,看起來遙遠的歷史復活了,書本中的長征故事就在身邊觸手可及。一路上,3位年輕人吃生米,穿草鞋,背著幾十斤的裝備走草地,身體汗流浹背,精神上更是受到震撼和洗禮。他們的內心都留下了共同的承諾:走好自己人生的長征路,努力前行。3位年輕人之一的秦子恒説:“我這一代人應該經歷什麼樣的長征路,在我這一代人我的國家會發生什麼樣,可能我現在不知道,但是我們應該有這樣的信心和決心,去走好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
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理想不滅,英雄不死,在新長征這條路上,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進來,匯川成海,把紅軍故事,把長征精神凝練成最寶貴的財富,傳承後人,傳播四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2日 20:07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1936年10月22日,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勝利會師,宣告了萬里長征勝利結束。到今天,整整80年了。撫今追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長征永遠在路上。為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我們踏著長征的足跡,重新走過。這一路上,就聽到了無數至今依然鮮活的故事,見到了許多歲月無法抹去的印跡。80年過去了,當年這些故事的親歷者,今天都已百歲左右;這些故事的聽眾,有跚跚學步的,也有兩鬢斑白的,但這些故事,仍然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蓬勃的力量,一代一代,流傳不息。 (《焦點訪談》 20161022 長征足跡:傳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