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61021 長征足跡:希望的田野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21日 20:03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今天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他談到:“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産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在重走長征道路、學習紅軍歷史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在最堅苦的戰爭年代,黨和紅軍仍然把發展蘇區生産、改善群眾生活當成大事來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得像當年紅軍的一樣,真心實意地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裏。”

丁曉紅是福建龍岩上杭縣通賢鎮裏烏兔養殖合作社的&&人,她告訴記者:“我們這邊是建築之鄉,壯丁基本上都是出門的,有一天我們這個産業能夠成功,可以讓我們家鄉的這些留守的兒童不再留守,留守的老人不再孤獨,留守的婦女能夠有自己創業的天地。”

這些年,農村種養殖合作社越來越多,大家自發地組織在一起,憑藉規模化生産,達到共同致富。其實,合作社並不是今天的新發明,早在80多年前,在福建閩西地區,就率先創辦了合作社。福建省龍岩市後田暴動遺址,也是中國共産黨發動群眾、最早開展土地革命的發源地之一。龍岩學院中央蘇區研究院院長蔣伯英介紹:“這是我們黨的綱領決定了的,民主革命時期要摧毀地主階級的基礎,就是土地制度,必須要把土地沒收,分配給沒有土地的農民。”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這裡90%都是丘陵山地。為數不多的土地,在上世紀20年代,大部分都被少數的地主階級佔有。佔人口總數94%的農民,只佔有30%的土地,加上各種苛捐雜稅,生活十分艱難。當時,貧苦農民用一首歌謠來形容自己的一日三餐:“朝晨野菜晝邊糠,夜幕稀粥照月光”。

1928年3月,中共龍岩縣委領導後田農民舉行武裝暴動,鄧子恢與張鼎丞領導農民大膽地進行土改分田試驗。最初是按人口平均分配,後來發現許多地主、富農保留了好田,把差田分給農民,鄧子恢經過調查研究,決定以“抽肥補瘦”的方式分配土地,以達到最大多數的公平,深受廣大農民的歡迎。1930年在南陽會議上,毛澤東稱讚“閩西土地解決辦法最好”。

蔣伯英介紹,紅軍最初時期的軍餉是靠籌款,向商家或者是富農籌款借款,等蘇維埃政府成立,土地分配給農民了,就開始徵農業稅,農業稅交上來以後,就解決了蘇維埃政府和紅軍的給養問題。

土地革命,保障了中央蘇區的基本供應,也為紅軍的發展壯大奠定了經濟和物質基礎。閩西蘇區先後有10多萬人加入了紅軍,在後來參加長征的8萬多中央紅軍中,仍有近3萬閩西子弟兵。

男人們踴躍報名參加了紅軍,村裏只剩下了老人、婦女和兒童,分到手的土地誰來耕作?如何發展生産呢?鄧子恢創造性地發動群眾,率先建立起一系列的合作社。當時,才溪兩個鄉各有3頭耕牛,分別建起耕牛合作社,幫助全鄉春耕生産。勞動合作社解決了家庭缺乏勞動力的問題,糧食合作社起到平抑糧價的作用,消費合作社解決了在敵人經濟封鎖情況下生活必需品供應問題。毛澤東親自來到閩西,調研才溪鄉群眾勞動生活狀況,撰寫了著名的《才溪鄉調查》報告。

毛澤東一貫主張,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當時,“左傾”錯誤思想認為,在戰爭年代不需要開展經濟建設,毛澤東用自己調查的第一手資料,有力批駁了“左傾”錯誤思想,為黨中央制定正確的政策、促進紅軍壯大和根據地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長汀縣觀壽公祠前召開誓師大會,告別父老鄉親,率先邁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紅軍走後,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土地革命時期分給農民的20萬畝土地,始終保留在了農民手中,創造了全國絕無僅有的奇跡。

當年男人們離開家鄉是為了參加紅軍保衛家園,今天外出務工,是為了更好地生活。丁曉紅希望能創出一份産業,把離鄉的人們吸引回來,發展致富。

烏兔是當地一個獨特品種,不少農家也會養幾隻,貼補家用。可要説到規模化養殖,誰也沒有經驗。怎樣建兔舍、如何防疫、怎樣添加飼料、科學配比等等,丁曉紅和村民們用了5年時間,終於把烏兔養殖發展成初具規模的産業。丁曉紅介紹,2008年成立合作社的時候,烏兔價格跟白兔價格差不多,10元錢左右,通過幾年的推廣宣傳,現在烏兔價格在20元以上,而白兔仍然在10元左右。

80年前的合作社,更多是為了互幫互助,渡過難關;今天的烏兔養殖合作社,從最初的9戶,發展到近200戶成員,大家在互幫互助基礎上,技術共享,一起防範風險,慢慢形成了共同致富的産業。王茶玉身患重病,是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現在也加入了合作社;回鄉大學生闕發洋,不僅加入合作社,還試著把烏兔趕到山裏散養。雖然未來創業的路還很長,可是大家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長汀縣,勤勞、務實的客家群眾在地方黨政部門領導下,正在創造著新的奇跡。兩張年代相差並不遠、在同一地點所拍攝的照片,一張拍攝于2001年,一張拍攝于2013年,相差12年時間,山川巨變。這是怎麼回事呢?歷史上,長汀縣人口密集、人們主要靠伐木砍柴提供燃料,加上舊中國戰火不斷,山地植被被嚴重破壞,洪水肆意氾濫、水土流失十分嚴重。

長汀全縣三分之一的國土面積都存在嚴重水土流失,上世紀40年代,國民黨福建省政府曾經在這裡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但沒有成功。因為是紅土,大家把長汀的山川戲稱為火焰山。

福建省龍岩市長汀縣水保局局長林豫峰説:“特別是到了夏季,太陽照射,石英石一反射,溫度可以到達76度,地表溫度雞蛋都可以烤熟。”

惡劣的生態環境嚴重影響農業生産,農民們誰也不知道今年種下的農作物會不會有收成,長汀一度成為閩西最窮的地方之一。上世紀80年代,長汀縣的幹部群眾開始有意識地治理荒山,可是難度很大。對待崩崗,首先要用大量人工機械把它推成梯田一樣的平地,再開挖溝渠,以盡可能把雨水留住,然後種草、種灌木保住土壤不流失,最後才能種樹使它變成綠洲。林豫峰説,比如一個山坡,如果是強度以上的水土流失,最少要三個輪迴重復治理。

雖然在地方政府帶動下,幹部群眾投工投勞,付出很大努力,但畢竟人力財力有限,有限的投入在一座座高山丘陵面前,顯得微不足道。1999年,長汀的水土流失治理迎來了新的契機。林豫峰介紹,習總書記當時擔任福建省長以後,到長汀專題調研水土保持工作,調研以後就提出,把長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列入省委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

2000年2月,“開展以長汀嚴重水土流失區為重點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被列為福建省全省15件為民辦實事項目之一,連續兩年,由省級有關部門每年扶持1000萬元資金。林豫峰説:“不到兩年,習近平同志又來專題地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組織了全國人大代表到長汀調研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再幹8年,解決長汀水土流失的問題。所以我們長汀水土保持有現在的變化,跟當年他兩次來調研是密不可分的。”

連續10年,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都列入了福建省為民辦實事項目。有了資金、政策的大力支持,長汀縣委縣政府實施了一系列舉措,給農民發放燃料補助,鼓勵和引導勞動力就業轉移,政府部門投工投勞前提下鼓勵群眾治理荒山並從中獲得收益等等,10年間,一座座荒山變成今天的綠洲。賴金養一家承包這片荒山已經有22年時間,當初剛來的時候,水土流失還沒有治理。

政府組織人力物力幫助賴金養把荒山坡改造成梯田,賴金養也投入不少錢,種植經濟林木,從開始只是試探著投一點錢,種幾十棵樹,到後來越種越多,十幾年過去了,賴金養的板栗園已經有上千畝。

這兩年,板栗已經有了穩定收入,賴金養騰出功夫,又開始嘗試搞林間種植,地下種靈芝中草藥,地上養雞,有限的空地上種植了百香果,還在樹上無土栽培了鐵皮石斛。

賴金養家的千畝板栗園還不是最賺錢的,在長汀縣中南部,昔日的荒山已經變成了萬畝楊梅生産基地,山下還變成了可供人遊覽的國家濕地公園,3個鄉鎮12個行政村為此獲得收益。長汀縣委宣傳部部長卓國志表示:“2012年以來,我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年都以13%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光林下(經濟)這一塊,去年的數字,人均每個農民增收2700元,老百姓從水土流失治理,從生態資源之中獲得了很多好處。”

我們弘揚偉大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長征路,就要為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生活而矢志奮鬥。革命老區的發展和變化,再次證明了長征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只要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腦中常謀富民之策,就能使我們的事業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産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也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風險,實現復興夢想的根本保證。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1日 20:0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今天上午,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其中,他談到:“同人民風雨同舟、血脈相通、生死與共,是中國共産黨和紅軍取得長征勝利的根本保證。我們在重走長征道路、學習紅軍歷史的過程中發現,即使在最堅苦的戰爭年代,黨和紅軍仍然把發展蘇區生産、改善群眾生活當成大事來抓。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今天,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也得像當年紅軍的一樣,真心實意地把人民的幸福放在心裏。” (《焦點訪談》 20161021 長征足跡:希望的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