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13 焦點訪談

《焦點訪談》 20161020 長征足跡:傳奇的根源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20日 20:13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為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這一年來,我們拜訪了許多仍然健在的老紅軍。這些歷史紀錄,對國家是寶貴的財富,對參與這項工作的年輕人更是難得的人生啟迪。這些老英雄、老前輩,有參加過蘇區歷次反圍剿的、也有在長征路上入伍的,他們文化水平不同、成長經歷各異,但一談到為什麼參加紅軍、面對艱難險阻九死不悔的動力是什麼、源泉在哪,他們表達的內涵總是高度一致。

李章,陜北老紅軍,今年92歲,童年時父親被捕入獄,李章跟著母親四處流浪,冬天放羊時太冷,只能唱著兒歌抱著小羊羔取暖,就這樣熬到了中央紅軍到陜北。1935年冬天,李章第一次見到了中央紅軍,他落淚了。

上世紀三十年代,陜北就是貧瘠與荒涼的同義詞。能讓陜北的窮孩子落淚,經歷過長征的紅軍狀況可想而知。然而,就是這群衣裳襤褸的人,身上卻蘊含著無盡的力量,一位長征過來的大哥哥的話,讓12歲的李章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

李章告訴記者:“他説你為什麼參加紅軍?我説打國民黨,我要飯吃,沒別的,他説你説得不完全,你現在是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紅軍是幹什麼的?紅軍是為窮人打天下的,你看看,你是打天下的一份子。這真是開竅了。”

為窮苦人打天下,並且一定能打下天下,這樣的激情和樂觀從紅軍創建那天起,就深深植根于這支隊伍的靈魂和血液裏。這半部電臺如今是國家一級文物,依靠這半部電臺和俘虜國民黨部隊的電臺臺長,紅軍在井岡山時代就建立發展起了自己的聽風部隊。電臺臺長王諍的後人回憶,父親畢生牢記朱德總司令動員他參加紅軍時所講的話。王諍之子王蘇民説:“當時朱總司令講,你不要看我們現在沒有電臺,將來勝利以後全國的電臺都歸你們管,我父親也受到了感染,想努力工作。”

哪怕身處絕境,嚮往的卻永遠是勝利,這是何等的胸懷。就在紅軍開始遠征前的前兩年,1932年,當時的中國學界發出征文:《夢想的中國》,參加徵文的都是北京、上海的學界精英,此時中國正處於內憂外患的嚴峻境地。日本軍國主義加緊侵略中國,社會危機四伏,人民飽受煎熬。來看看這些精英們的中國夢:希望中國不再有國恥、國難;期望全國人有飯可吃,有衣可穿,這就是上世紀三十年代的現狀。就在精英們在書齋中做夢的時候,中國工農紅軍已經開始了浴血征程。

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説:“當年前輩們,他們面臨最黑暗的中國,但他內心有光明,他內心有一個火炬,跟著內心的光明前進,引導他,他們心中有理想,照著心中的目標前進。二萬五千里就是追尋心中的目標,一定建立新中國,一定要改變黑暗的舊中國。”

信仰高於生命,長征勝利,充分展現了革命理想的偉大精神力量,長征精神,就是為了建立新中國,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惜付出任何代價。有了這樣的理想和渴望,紅軍的腳步就能克服一切人間苦難,創造人間奇跡。

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從1706年建成以來的310年間,從這座橋通過的人不計其數,然而,所有走過這座橋的人,都沒有像1935年5月29日清晨從這裡通過的22個人那樣,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瀘定橋邊的紀念館把那個清晨的故事定義成了永恒。22根方柱代表著飛奪瀘定橋的22位勇士,其中只有5根刻有名字,兩根刻有頭像,其餘的由於戰事緊張,連名字也未能留下,只寫著飛奪瀘定橋勇士,可以想象,他們都應該是犧牲在了隨後的長征路上。不過令這些名字都沒有留下的英雄們足以欣慰的是,他們改變了歷史。

金一南説:“當時瀘定橋搶不下來怎麼辦?毛澤東當時做了最壞的打算,瀘定橋如果搶不下來,那麼劉伯承、聶榮臻帶領紅一師就在大渡河右岸活動,毛澤東帶領紅軍只好在大渡河左岸活動,紅軍由此被隔斷,就是這種局面。瀘定橋搶下來了,被譽為軍神的劉伯承,趕到了瀘定橋,在瀘定橋橋頭跺了三下腳説,瀘定橋我終於把你打下來了。劉伯承作為軍神眼淚都流下來了。”

長征路上,紅軍每一天,每個人,都在創造奇跡。2008年8月,當時94歲的老紅軍趙世新故地重遊,回到海拔4000多米的夾金山,回憶往事,趙世新泣不成聲:“那時候有兩個戰士凍死在那個地方了。當時有一個頭在外面、一個腿在外面,那個時候就凍死在山上了。”

長征途中,紅軍跨越11個省份、40多座巨大山脈、大河20多條,經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行走總里程超過兩萬五千里,始終處在數十倍于己的敵人追擊、堵截與合圍中,很多時候,紅軍翻越雪山大河後還必須馬上投入戰鬥。長征途中發生600多次重要戰役戰鬥,平均3天就發生一次激烈的大戰,中央紅軍平均每天一場遭遇戰。

血肉鑄就史詩,長征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於天,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面對形形色色的敵人決一死戰,絕不退縮,永不言敗。創造奇跡的這群人,情同手足,是戰友,更是兄弟姐妹。老紅軍蒲文清15歲參加紅軍,從事醫護工作,第二年就參加長征,扛著擔架上的傷病員一路走過雪山草地。

蒲文清説,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在紅軍隊伍中,戰友們互相關愛,親如一家。傷員看到她們年齡小,不肯讓她們抬,她們就哄著傷員抬他們。

長征路上,同甘共苦,同生共死的好作風始終伴隨著紅軍披荊斬棘,砥礪前進。無數年輕人被這支前所未有的隊伍所吸引,義無反顧加入到紅軍的行列中來。老紅軍馬憶湘在湖南老家的村子裏第一次見到紅軍後,剛剛11歲的她就決定跟上這支部隊走。

軍旅作家王樹增説:“為什麼那些窮孩子生死都跟著你,實際上他們有一個感受,他們從生下來開始,父母都告訴我們就是奴隸,就是豬狗,但是自從參加了紅軍以後,他突然找到了做人的感覺。我覺得這種感覺是無比珍貴的。”

團結就是力量,長征精神,就是革命隊伍始終風雨同舟,患難與共,就是真心服務群眾,依靠群眾,與群眾生死相依的精神。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曾將公元1001年到2000年全世界範圍內的大事件進行梳理,選擇了100件最具影響力的事件,在這當中,中國有三件事入選,火藥,成吉思汗的崛起,第三件就是紅軍長征。不僅是時代出版公司,紐約時報也曾這樣評價:“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它所表現的英雄主義精神激勵著一個有著十幾億人口的民族,使中國朝著一個無人能預言的未來前進”。長征,因其蘊含的精神力量及偉大意義早已超越國家、政治界線及種族,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我們的物質復興,大約是改革開放以後開始的,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的提振,整個國家、整個民族從這個隊伍,精神的提振從長征開始。”金一南如是説。

王樹增認為,長征精神實際上折射出,人類文明進程當中最典型的核心價值,這個核心價值就是設定一個目標,堅決走到底,絕不回頭,永不言敗,前赴後繼,這是人類創造燦爛文明的一個最基本品質。

金一南説:“這批人不僅走出了一個長征路,由失敗到勝利,更完成了一種民族精神的洗禮,他帶出了一批人,這種豪壯的精神,這種英雄主義,這種理想主義,不怕困難,不怕艱險,一定戰而勝之這種精神,對我們今天來説,意義也非常大。”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20日 20:13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而對健在的老紅軍戰士的採訪記錄,是國家寶貴的財富。紅軍雖曆盡艱辛,但面對艱難險阻,九死不悔的動力和根源卻出奇一致。本期節目通過事例和分析,生動和深入地闡釋長征精神。 (《焦點訪談》 20161020 長征足跡:傳奇的根源)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