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不知不覺,《中國民歌大會》已經陪伴觀眾朋友們走過一週的時間了,今晚是《中國民歌大會》的最後一期,今晚的舞臺上,我們一同欣賞隔海相望的福建和寶島台灣的同臺競演;探尋浙江民歌背後的動人故事;觀察廣西的獨弦琴與蝴蝶歌碰撞出的火花。
本期的第一支表演隊伍是來自台灣的杵音文化藝術團,他們帶來了極具地方特色的《豐年祭》《飲酒歡樂歌》和《回家的歌》。其中《飲酒歡樂歌》因其展現的積極向上的精神,在1993年時被德國樂隊採集改編成歌,並在1996年成為美國亞特蘭大奧運會的宣傳歌曲,成為了深受世界人民喜愛的歌曲。民歌是民族的,民歌也是世界的,音樂是不區分語言和地區的,優美的音樂可以給世界人民帶來歡樂與希望。
説完了寶島台灣,我們看到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這兩地文化相通,民歌是不是也有相似之處呢?本期節目裏,來自福建的歌手為我們帶來《採茶歌》、《採茶燈》兩首民歌,福建是茶的産地之一,從柴米油鹽醬醋茶到琴棋書畫詩酒茶,茶與我們的生活十分貼近。《採茶歌》《採茶燈》都是少女們在採茶的過程中經常哼唱的,節奏歡快朗朗上口。有人的地方就有民歌,有茶的地方就有茶歌,有酒的地方就有酒歌,有男女的地方就有情歌。福建有《採茶燈》,江西有《採茶調》、浙江有《採茶舞曲》,湖北有《採茶歌》,茶文化的寧靜、淡雅影響著中華文化,並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中扮演了重要的歷史角色。
浙江歌手帶來的《對鳥》是溫州家喻戶曉的一首民歌,據説每一位在外打工的溫州人聽到這首歌都會淚流滿面。究其原因是因為《對鳥》使用方言唱歌,保存了歌曲裏最純粹的聽覺色彩,古言道“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歌,歌聲飄揚,也在傳遞家鄉的記憶、家鄉的味道、家鄉的情結。
這次是由廣西的哈妹組合、盤芬、林振玉、富川蝴蝶大歌表演隊帶來的《過橋風吹》《流水歡歌迎客來》。與眾不同的是,表演中運用了獨弦琴,獨弦琴最初只為詩人吟詩伴奏,後來發展為歌舞伴奏或與其他樂器合奏(尤常與洞簫一起演奏);如今多用於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為歌舞伴奏。在民族樂隊中,獨弦琴往往作為色彩性樂器使用。此外,廣西的瑤族民歌在瑤語中叫“賽花柄”,漢語譯為“賽過花朵的語言”,是瑤族朋友傳遞信息、相互溝通的第二種語言,清代詩人屈大均曾作“瑤俗最尚歌,男女雜沓,一唱百和”的詩句來讚美瑤族民歌。
通過民歌大會的傳唱,讓每一位炎黃子孫都感到驕傲。人類文明的傳承,一來是靠物質文化遺産,二來是依託于文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産,包括傳統音樂、傳統器具、傳統美術、手工技藝、風俗文化,這一切不但構成了我們的精神家園,也是千百年來使保持種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
同賞一輪明月,同飲一灣清水,同唱一種鄉音。持續了八期的《中國民歌大會》到此刻為止已經全部結束了,作為一個中國人,擁有如此浩瀚的,遼闊的,寶貴的音樂財富,我們應該感到驕傲和幸福,民歌大會結束了,但對民歌文化的傳承永遠不會結束,就讓我們在對民歌的傳承和分享中繼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