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民歌《誰不説俺家鄉好》于《中國民歌大會》的舞臺上綻放
央視網消息 1961年,隨著電影《紅日》的放映,電影中的插曲《誰不説俺家鄉好》一時間紅遍中國的大街小巷。朗朗上口的歌詞、優美又不失靈動的曲調讓這首帶著濃郁山東地方特色的歌曲深深地烙印在那一代人的心中。2007年,中國發射了第一顆人造月球衛星——“嫦娥一號”,山東民歌《誰不説俺家鄉好》和其他29首歌曲一起被搭載升空,回蕩在太空中,真真應了那句“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此次,作為山東民歌的代表作品,《誰不説俺家鄉好》和該歌曲的前身《趕集》一起登上了《中國民歌大會》的舞臺。當“哎,誰不説俺家鄉好,得兒喲依兒喲”這一熟悉的旋律連同山東特有的秧歌一同出現在舞台中央時,現場的觀眾們彷彿也跟隨演唱者一起走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祥地——山東。而為了將這樣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完美地呈現給觀眾,讓觀眾深切感受到山東的鄉音、鄉情,《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都做了哪些努力呢?
作為一檔肩負著文化傳承重任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的舞臺上不僅僅要展現民族文化的魅力,更要傳授傳統文化知識。俗話説:“要想給學生一杯水,老師先要有一桶水”,據《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總撰稿人郝靖介紹,為了讓觀眾在看完臺上這短短三分多鐘的表演後就能對山東地區的民俗、文化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節目組首先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來北京召開了座談會,給導演組上課,為他們普及民歌及相關傳統文化知識。除此之外,為了進一步從理論上提升對民歌、民俗的認識和理解,節目組還蒐羅了大量與民歌相關的書籍和視頻。這一階段的理論學習讓整個節目組對山東地區的民歌有了一個整體的認識。
民歌,源自生活,每個地區的民歌都與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為了深入探究民歌背後的歷史和故事,節目組派出了一支以央視綜藝頻道主持人李思思為代表的采風團隊,深入山東膠州地區感受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在那裏,他們了解到,因為膠州民歌《趕集》與膠州秧歌小戲《鬧學堂》很有淵源,因此,在《誰不説俺家鄉好》的歌曲中能隱約品味到一絲膠州秧歌的韻味。而為了讓觀眾從視覺上更直觀地感受民歌與當地人民生活之間的聯絡,節目組還特別邀請了來自山東的秧歌隊伍在現場為歌曲進行伴舞。
提及民歌和民歌所在的地區之間的聯絡,《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總撰稿人郝靖説道:“民歌和誕生它的那方土地關係特別緊密,所以我們在采風的時候除了會了解民歌故事,還會了解當地的民俗風情。”據郝靖介紹,舞臺佈置上所用到的山東剪紙就是節目組在采風的時候發現的。考慮到山東的剪紙很有特點,他們還特地找到了山東剪紙的傳承人董麗霞,請她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剪出了歌曲《趕集》中東莊市集的樣子,並最終作為舞臺的布景展現在觀眾面前,進一步向觀眾展示了民歌與民俗之間的關係。正如大家在節目中看到的那樣,極具特色的山東剪紙所搭建的場景也為歌曲增色不少。
最終,當來自山東的民歌演唱者挎著籃子從精心搭建的“集市”場景中走出,用山東人特有的清脆洪亮的嗓音為觀眾們獻上了歌曲《誰不説俺家鄉好》和《趕集》,一副描述山東人民熱鬧生活場景的圖畫便躍然電視熒幕之上。日前,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綜藝頻道聯合打造的國慶特別節目——《中國民歌大會》播出已接近尾聲,在接下來的節目中,《中國民歌大會》還將以怎樣的方式為廣大觀眾呈現地區民歌經典曲目?敬請鎖定CCTV-1綜合頻道和CCTV-3綜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