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蒙古族民歌《鴻雁》何以口口相傳?——看《中國民歌大會》揭秘歌曲《鴻雁》的前世今生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6年10月06日 10:36 A-A+

      目前,由央視綜合頻道和央視綜藝頻道聯手打造的大型文化類節目《中國民歌大會》正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節目中,來自全國各地的32組民歌傳承人用演唱的方式帶廣大觀眾走進了民歌——這一民族文化瑰寶的世界。隨著節目的熱播,《康定情歌》、《趕集》、《烏蘇裏船歌》、《鴻雁》這些大家曾經非常熟悉的旋律再次在耳畔響起,一時間在觀眾中掀起一股民歌熱潮。

中國民歌大會

      作為一檔肩負著文化傳承責任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的創作初衷不僅是為了大家聽民歌、賞民歌,更為了讓大家懂民歌。因此,節目中除了有民歌傳承人為大家演唱經典民歌曲目,由央視綜藝頻道當家主持人組成的采風團隊還將深入少數民族聚集地,為大家挖掘民歌的根源及背後的故事。節目現場,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人組成的嘉賓點評團還會為大家科普民俗文化知識,讓觀眾全方位的了解民歌的“前世”和“今生”。

        據《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選曲過程中,觀眾熟悉度、接受度較高的歌曲一直是他們的首選。作為一首傳唱度極高的蒙古族民歌,《鴻雁》也在一開始就被《中國民歌大會》節目組列為了必選曲目之一。“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鴻雁》用婉轉悠揚的曲調和生動質樸的歌詞將內蒙草原獨有遼闊為大家勾勒了出來。結尾處歌詞“酒喝幹,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更是將前面的百轉千回、惆悵憂傷化為此刻手中的一杯烈酒,何其悲壯、豪邁,讓聽者無法不為之動容。

        鴻嘎魯,這一聽起來有些許陌生的蒙語詞便是歌曲《鴻雁》的前身。為了幫助廣大觀眾了解《鴻雁》的“前世”,央視綜藝頻道主持人尼格買提特地來到了位於內蒙古的烏特拉中旗——《鴻雁》的誕生地。蒙語“鴻嘎魯”翻譯成漢語譯為“白天鵝”。在當地,關於鴻嘎魯的傳説有很多,最廣為流傳的説法有兩種,一種是説《鴻嘎魯》原本是烏拉特敬酒歌曲,距今有360年的歷史,一般是在出征前夜,小夥子唱給父母、情人的歌曲;另一種則是説《鴻嘎魯》講述的是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鴻嘎魯和她心愛的小夥子前後犧牲在了保衛家國的戰場上。

中國民歌大會

       眾多週知,許多現代人口口相傳的歌曲中都有民歌的元素,或是由民歌改編而來。為了加深少數民族民歌和廣大觀眾之間的聯絡,將節目打造成溝通民歌文化和觀眾內心的橋梁,節目組特意選擇將這些膾炙人口的歌曲和它們原本出自的山歌小調在同一舞臺上呈現。兩首歌曲“同臺競技”,民歌的歷史和淵源也通過這種方式更加深入觀眾內心。以歌曲《鴻雁》為例,節目組就特別安排由來自內蒙的原生態民歌歌手在舞臺上同時演唱《鴻嘎魯》和《鴻雁》兩首歌曲,讓觀眾在對比中感受民歌的變遷,領略民歌之美。

       此次,來到《中國民歌大會》的舞臺上演唱《鴻嘎魯》和《鴻雁》的是來自內蒙的奈熱樂隊。節目中,他們用古老遊牧民族傳承下來的樂器聲線為觀眾完美詮釋了《鴻雁》的“前世”和“今生”。據了解,最開始這只原生態樂隊只有主唱恩和、恩和的發小(馬頭琴手)和另外一個好朋友三人組成。樂隊在從最初的三人發展到後來的八人團隊這一過程中經歷了很多挫折。最困難時,他們一個月的收入僅有1000元。而正是出於對生活、對音樂的熱愛讓這八個人在幾經波折後還是走在了一起,正如主唱恩和説的那樣:“我們有傳承民族文化的義務。”

      細品後人們不難發現,不論是《鴻雁》還是其他蒙古族民歌,歌曲中似乎都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在現場的點評環節,著名的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專家——田青也對此做了解釋,他提到因為那個地方天高地闊,人煙稀少,所以當地所有的歌曲都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截止至目前,《中國民歌大會》已播出過半,精彩絕倫的民歌表演、樸素動人的民歌故事讓這個肩負著民族文化傳承重任的節目在播出後便驚艷八方,獲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在接下來的幾天時間中,節目還將為大家帶來哪些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

中國民歌大會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