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民歌裏,蘊涵著最原始的聲音,伴隨著長歌行萬里,本期的《中國民歌大會》長歌萬里行(下)將帶我們走進位於祖國邊疆的內蒙古、新疆、西藏和吉林,尋找《鴻雁》的故鄉,共訴《花兒為什麼這樣紅》背後的故事,探尋《北京的金山上》的源頭,傾聽《阿裏郎》的多個版本,為廣大觀眾呈現一場精彩紛呈的視聽盛宴。
中國地大物博,每一首經過時間大浪淘沙之後沉澱下來的歌曲,背後都有一段傳奇。接下來,我們走進祖國邊疆,探尋民歌背後的故事。
內蒙古民歌一直以來給人的印象都是低沉的“呼麥”,急促的馬頭琴,本期節目裏,來自內蒙古的奈熱樂隊卻將歷史文化演繹出了不同的新韻味,他們使用古老遊牧民族傳承下來的樂器聲線,演繹了不一樣的《鴻嘎魯》《鴻雁》,讓音樂回歸本來的模樣。內蒙古人民以歌祝酒的傳統也被大家所熟知,提及歌中的酒文化,也是大有文章,自古以來,有李白的“對影成三人”、有王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深究其原因是詩歌情動於衷,心之於言,酒之於詩歌起了催化作用,酒可助興,昇華感情。歌與酒、詩與歌,相映成輝,形成了燦爛的文明景觀。
其實,藝術門類之間本無疆界,就像我國西北邊陲的那方熱土,民歌、舞蹈和音樂就不分彼此,水乳交融,新疆人民的熱情也是一直以來被眾人稱道的。新疆的美食美,風景美,人美歌更美,今晚,來自新疆的阿洪尼克、古麗娜爾、哈密木卡姆表演團,給我們帶來新疆民歌《阿拉木汗》《古麗碧塔》。其中《古麗碧塔》就是《花兒為什麼這樣紅》的曲調原型,經過雷振邦先生、王洛賓先生的改編與二次創作變成了如今家喻戶曉的民歌。提到新疆民歌,就不得不提到木卡姆。“木卡姆”是一種大型綜合古典音樂藝術形式,是流傳于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並在2005年申遺成功,成為了全人類的遺産。
相同的,西藏民歌也是民歌版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藏族有句俗語:“沒有歌聲的人猶如一頭牦牛,不會跳舞的人就像一根木頭。”對於西藏朋友來説,民歌就和陽光,空氣、水一樣重要,就跟酥油、糌粑、茶葉一樣不能離開。如今西藏歌手索朗達吉、扎西巴姆帶來《金色的故鄉》《無價之寶》《北京的金山上》,不僅展現了西藏人民的能歌善舞,也唱出了西藏對祖國的深厚情感。
且歌且舞,是很多少數民族民歌的共同點,聚集于吉林的朝鮮族便是其中之一,節目中,來自吉林的歌手全花子、崔麗玲、金詩研帶來膾炙人口的《阿裏郎》。阿裏郎從最初單純的記錄少女的心事,逐漸發展至今變成了整個朝鮮族的民族的精神象徵,有人説,“喜也阿裏郎,悲也阿裏郎”,“阿裏郎”記錄著一個民族的悲喜浮沉。
行歌至此,《中國民歌大會》的“長歌萬里行”板塊告一段落了,但祖國大好河山的長歌永不會斷,從南唱到北,從古唱到今,唱出蜿蜒的河水,唱出磅薄的高山,長歌不盡,感情不斷。鎖定《中國民歌大會》,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