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幅宏闊壯麗的民歌畫卷,展示中國民歌的歷史高度、長度和廣度。
這是一場盛況空前的民歌聚會,唱響民族好歌曲,發現民族好聲音。
這是一次波瀾壯闊的文化傳承,傳遞民歌知識,講述民歌故事,書寫民歌傳奇,讓觀眾在歌聲中聆聽中國故事,領略中國氣派,烙印中國記憶。
——題記
10月2日,一場以“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讚歌”為主題的饕餮盛宴在中央電視臺拉開帷幕——《中國民歌大會》。在為期8天的時間裏,來自34個省、市、自治區的的32組原生歌者,將通過“河水天上來”(上、下)“長歌萬里行”(上、下)“共飲一江水”(上、下)“大海故鄉情”(上、下)共8期節目,為我們展開一幅融地域特色和競技展演于一體的中國民歌版圖,將中華民族的文藝瑰寶、文化精粹展現在最高規格的舞臺之上,共同唱響對偉大祖國的美好祝福。
從黃河到邊疆,從長江到沿海,不同地域有著各自獨特的人文風情,孕育出獨屬本民族本地區的特色民歌。它們時而如長江大河,波濤洶湧,時而如漁船垂釣,怡然自得,讓人們在熟悉的歌聲裏,體驗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從古至今的風雲變幻、文化底蘊。陜西的《山丹丹開花紅艷艷》、四川的《康定情歌》、內蒙古的《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新疆的《阿拉木汗》、吉林的《阿裏郎》、廣西的《山歌好比春江水》、雲南的《蝴蝶泉邊》、重慶的《川江號子》、海南的《萬泉河水清又清》、台灣的《回家的歌》……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故事。從這些歌唱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這些民族的今天,也可以想象他們的昨天,甚至看到他們的未來。
透過這些不同題材、不同風格的民歌,我們又可以發現它們本質上的共通點:唱出的都是當地人民最原始的生活的味道,喜怒哀樂、生老病死;都是從土地裏生長出來的歌,體現了當地人民對大自然最樸素的看法,對愛情最本真的咏嘆;也是本民族文化精髓和精神內涵的體現。無論是山歌、對歌還是溜溜調、小調,無論是號子、彈唱還是舞歌、風俗儀式歌,無論經歷幾輪年代更迭,無論經過多少不同演繹,當旋律響起時,總有令人跨越時空界限的魔力,讓人感受到它所要傳達的情緒,感知到音樂最本質的美好。
因為民歌裏有“根”——民歌是人民之歌、民族之根,流淌著民族的血脈,代表著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我國的各民族各地區的民歌,是在廣泛的群眾性的即興編作、口頭傳唱中逐漸形成的,又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記錄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民歌是我們祖先的聲音,是我們記住鄉愁的依託,是我們不忘本心的泉源。
為了最大限度地展現所屬民族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節目組進行了精心設計。在參演者領域,強調最多的便是“原生態民族歌手”。為了讓觀眾更深入和透徹地了解這些民歌的根源以及包含的背景故事,央視綜藝頻道當家主持人在節目錄製期間全部親自帶隊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國各地少數民族聚集地尋找原生態的民歌和歌者進行採訪交流。為了用最淳樸、最天然的聲音為觀眾演唱經典民歌,節目組請出了“中國民歌天然活化石”——目前最高水平的民歌傳承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組成了“傳承人方陣”。
因為民歌裏有“情懷”——民歌是為生活放歌、為時代發聲,是根據人的機能唱自己的生活起來的,集中體現著一個民族的獨特情感表達。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故事,所以每一首經過時間大浪淘沙之後沉澱下來的民歌,背後都是一段傳奇。這些基於故事而創作的民歌融匯了更多的感情色彩,使得它們在傳唱過程中更易打動人心。
為了尋找“看得到的故事”,推動優秀民族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節目組進行了特別安排。8期節目以中國民歌為傳播主體,以參演者的演唱為承載方式,以民歌的傳統演唱形式——賽歌打擂為呈現手段,“為我而‘站’”“五穀定音”的環節設計新穎而又富有生活氣息。設置嘉賓點評環節,由田青、李松、王黎光、蒙曼等音樂界、文化界專家擔任, 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民歌故事,普及民俗文化知識。將新民歌作品與其相應的原生民歌集合展示,既是對民歌知識的普及,也體現了民歌的傳承與發展。
原生態民歌是中華文化的活化石,起于鄉野,流於現世,不同時期的民歌故事串聯起來,就是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輝煌。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文學藝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為世界的。”民歌正是如此。在浩如煙海的原生態民歌當中,有不少被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中。如朝鮮族民歌《阿裏郎》、雲南彝族的“跳菜舞”、山西的“左權開花調”等。還有一些民歌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傳唱,如《康定情歌》曾經入選聯合國100首世界民歌。
民歌,是歌,更是文化,需要有人記住,有人欣賞,有人傳承。《中國民歌大會》是民歌的大全,民族的盛會,通過極具匠心的節目編排、極具民族特色的舞美設計等,讓人們更多地、更好地了解了民歌從何而來,為什麼成為經典。它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魅力的平臺,提供了一個把這些最古老、最優秀的原生態文化傳承下去的契機,讓我們看到了年輕一代對古老文化藝術的傳承。
舉國歡慶日,民族築夢時,讓我們走進《中國民歌大會》,共同關注這幅徐徐鋪開的、波瀾壯闊的中國民歌版圖,在歌聲中聆聽中國故事,領略中國氣派,烙印中國記憶。 安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