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離不開江河的滋養,前有“河水天上來”,後有“共飲一江水”,正是靠著緩緩流淌的江河水,一個民族才能不斷成長,其涵養的民歌文化也才會熠熠生輝。在本期節目當中,您將會看到的是來自長江流域的雲南、江蘇、湖北和湖南的歌手帶來的精彩表演。
在民族之花盛開的雲南,來自納西族的拉伯阿新,白族的李建英、李兆元,佤族的娜日分別給我們帶來了他們本民族的民歌《幸福萬年長》、《洱源白族調》和《白鷴鳥》。相信有不少人已經在這三首歌曲中聽到了熟悉的旋律,《洱源白族調》是電影《五朵金花》的主題曲《蝴蝶泉邊》的前身,而《白鷴鳥》則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前身。任何一個民族,一種文化,只有時常回望自己的源頭,才能對它的未來有所助益,民歌傳承的意義也就在於此。
在七彩雲南領略到了至真至善之後,接下來再去江南水鄉,一睹至純至美的風采。江蘇隊的歌手們帶來了《大九連環》和《拔根蘆柴花》。看過電影《馬路天使》的觀眾對“大九連環”一定不陌生,裏面的曲調是漢族民歌當中十分常見的“剪靛花調”,歡快活潑,生活氣息十足。《拔根蘆柴花》是一首被廣為傳唱的秧田歌曲,來源於人們的勞動場景當中,透著濃濃的山野氣息。
陳涓的歌聲吸引著我們把目光轉向湖北,她和撒葉兒嗬組合一起帶來了《龍船調》《土家撒葉兒嗬》《黃四姐》。陳涓的嗓音實在是太神奇了,由粗到細,可塑性非常強。《土家撒葉兒嗬》是一首湖北土家族的經典民歌,《黃四姐》則源於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是建始縣民間音樂系統“喜花鼓”龐大家庭中最為突出的代表作。
再來聽聽湖南民歌《馬桑樹兒搭燈臺》《賀郎歌》《挑擔茶葉上北京》。地區民歌能夠走進大眾視野,除了民歌本身蘊含的文化吸引人之外,民歌的演唱者也起到了一定的畫龍點睛的作用。《挑擔茶葉上北京》就是由我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紀光唱火的。經過他們的演繹,民歌當中所包含的那些審美的、深刻的東西都可以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從而使一首普普通通的民歌變得膾炙人口、人人皆知。
長江的蜿蜒流淌伴隨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斷。長江流域的文化,是水的文化,滋養出來的民歌清秀純凈,熏陶出的文化璀璨多姿。“共飲一江水”(下)將帶您繼續遊覽豐富多彩的長江民歌,咱們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