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 |
CCTV-1 |
10月3日19:38 |
CCTV-新聞 |
10月3日19:38 |
|
重播: |
CCTV-新聞 |
10月4日03:45 |
CCTV-新聞 |
10月4日05:45 |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紅軍在長征途中打過很多次重要戰役,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烏江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有這樣一場戰役,它同樣對長征的勝利意義重大,但其中的細節過去卻鮮為人知。在這場戰役中,紅軍利用智慧和謀略,主動佈局、精準出擊,最終取得了完勝。這就是發生在1935年的嘉陵江戰役。
博物館墻上的名字都是在戰爭中犧牲的紅軍烈士,有幾個是當年和紅四方面軍30軍戰士劉玉貴同村的小夥伴,他們犧牲于1935年的一場戰役,史上稱做強渡嘉陵江。對劉玉貴老人來説,嘉陵江戰役是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
1935年1月22日,紅四方面軍接到了來自黨中央及中革軍委的一封電報,電報中指示他們西渡嘉陵江,策應中央紅軍北上。
當時,中央紅軍正處在四渡赤水的關鍵時刻,如果紅四方面軍能夠打過嘉陵江,分散敵人的兵力,將會給中央紅軍強有力的支持。而在當時的四川廣元一代,紅軍與國民黨的川軍形成了以嘉陵江為界的對峙局面,國民黨軍以五十三個團的兵力佈防在約三百公里的嘉陵江西岸廣大地區,光碉堡就築起了二百多座。紅軍若想過江,談何容易。
1935年3月初,紅四方面軍31軍成立了一個尖刀連,試圖從蒼溪境內的鴛溪口強渡嘉陵江。
去了一個連,一共是五個排,結果被敵人的機關槍和手榴彈都打到江裏了,最終只有32個紅軍戰士成功登陸西岸。紅軍戰士們奮勇殺敵,最終寡不敵眾,只有一個人活著回來,這個人就是劉應啟。
這次渡江失敗的經歷讓紅軍認識到,嘉陵江不能硬攻,只能智取。
當時,駐守江防的是胡宗南的部隊,他們裝備精良,飛機大炮一應俱全,如果紅軍跟他們硬碰硬,並沒有多少勝算。為此,紅軍打了一場聲東擊西的陜南戰役。
紅軍先派兵攻打陜南,直搗胡宗南的老巢,胡宗南心急火燎,向蔣介石申請回師解救陜南危機。但蔣介石生性多疑,讓胡宗南按兵不動,反而讓國民黨軍越過嘉陵江,攻打江東的紅軍根據地。紅軍索性假戲真做,讓出了原屬川陜根據地的蒼溪、儀隴等地。這一下,蔣介石才終於上了當,以為紅軍主力都在陜南,不會渡江。因此下令胡宗南馳援陜南,撤離嘉陵江西岸。等胡宗南部隊撤離後,紅軍又把越過嘉陵江的國民黨軍趕回到西岸。通過陜南戰役,紅軍調走了胡宗南的兵力,為下一步的渡江戰役做好了鋪墊。
嘉陵江是四川省的四大河流之一,如今的嘉陵江,由於修建了多處水電站,江面變窄,水勢平緩。然而在當年,嘉陵江江面寬闊,水深流急,兩岸多是懸崖峭壁,算得上是難以逾越的天險。尋找合適的突破口,成為渡江計劃的首要任務。
最終,紅軍選定了蒼溪縣塔子山為主渡口。因為這裡地勢東高西低,我方居高臨下,可以在塔子山上架起火炮,用火力壓制住敵人,掩護部隊過江,而對面西岸是一片平坦的河灘,便於我軍大部隊迅速搶灘登陸。不僅如此,這裡還是國民黨軍防守的薄弱環節。
調動了敵人的兵力,選好了主渡口,可以説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個東風就是渡江的船隻。嘉陵江戰役之前,國民黨軍隊為了防止紅軍過江,把江上所有的船隻都燒燬了。沒有船隻,怎麼過江呢?紅軍決定動手造船。然而,要在國民黨飛機的眼皮子底下造出大批船隻,還不能被敵人發現,這個難題怎麼解決呢?
從東河上空俯瞰河邊,只能看到一片茂密的竹林。然而,當走進這片竹林,才發現裏面別有洞天,原來,當年的紅軍造船廠就設在了這裡。造船廠選址巧妙,利用竹林作掩護,讓敵人的飛機成了瞎子。
就是在這片隱秘的竹林中,紅軍戰士和當地百姓,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製造出七十多艘木船和三座浮橋。
就在造船廠工人們熱火朝天造船的時候,附近的東河上也有大批的紅軍戰士正在苦練渡江的本領。當時是初春,河水依然刺骨得寒冷,戰士們卻群情激昂,爭分奪秒地練習划船和泅水的技能,演練登陸、突破、鞏固陣地、向縱深穿插等一系列戰術動作。等船隻造好之後,他們立刻轉入夜間航渡演練,把船隻編號,制定人員、武器上船後的具體位置,並將戰鬥發起後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都做了預案。通過這些演習,戰士們個個信心百倍,迫不及待要開始渡江戰鬥了。
造船和練兵的準備工作進行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在這段時間,紅軍中的婦女和兒童也沒閒著,他們組成了一個火線宣話隊。一到晚上,他們的工作就開始了。
紅軍的婦女獨立團和童子軍們每到晚上就在江中放燈和火把,搞佯攻、假渡江,又發信號又打槍,高喊“紅軍過江了”,讓敵軍寢食難安。時間長了,他們的注意力逐漸鬆懈,認為這不過是紅軍的“疲勞戰術”,
紅軍的船隻造好了,卻又面臨新的難題,怎麼把這些船運到嘉陵江邊呢?
造船廠離嘉陵江有20公里的路,中間還隔著一座陡峭的雲峰山。必須要在開戰之前,儘快把這些船和浮橋隱蔽地運到渡口附近。
1935年3月27日下午,也就是嘉陵江戰役開始的前一天,當太陽隱沒在山林間,抬船的隊伍就出發了。為了保密,他們不敢大聲喊號子,現場只能聽到夜晚呼呼的山風和人們的喘息聲。在最陡峭的地方,前面人的腳跟可以碰到後面人的鼻子。一位老船工説:“我活了60多歲,走遍了全四川,只見水裏行舟,河面架橋,從未見過山裏行船、峰頂架橋的。” 他們用了整整一個夜晚的時間,終於把所有的船隻抬到了河邊,隱藏在嘉陵江邊的樹林裏。
1935年3月28日晚上9點,徐向前在前線指揮部向三路大軍同時發出了渡江命令。他們沒有用漿划船,而是用水瓢,增加了速度,於是就偷渡過去了。
直到紅軍渡江先遣隊的一個營都登上了西岸的河灘,連續摸掉三個崗哨,國民黨軍隊才恍然驚覺,開始朝江面掃射。偷渡變為強渡,紅軍部隊頂著敵人的掃射繼續渡江登陸,紅軍架在塔子山上的20門迫擊炮一齊開火,壓制住敵人的火力。這時紅軍又使出一計,把稻草人穿上紅軍的衣服,點上火把,放在江上漂浮,敵人誤以為這也是紅軍部隊,用機槍不斷掃射,這樣就分散了敵軍相當一部分火力。
駐守這段江防的是國民黨軍的陳澤仁營,陳澤仁聽到槍聲慌忙走出營部,剛到門口就被紅軍擊斃。這時,紅軍四個軍的兵力全部投入戰鬥,敵軍在紅軍的多路進攻下慌了手腳,顧此失彼,第一道防線迅速被紅軍擊破。
紅軍勢如破竹,在4月2日又一舉攻下了劍門關,徹底擊垮了敵人的沿江防線,這次戰役殲敵一萬餘人,為牽制川軍,配合中央紅軍北上創造了有利條件。
雖然年事已高,但劉玉貴堅持每年都到這裡來看看當年犧牲的兄弟們。
八十一年過去,昔日戰爭中的很多細節已經從記憶中漸漸淡去,但劉玉貴老人唱起當年的軍歌,卻一個字都不差。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10月03日 20:05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紅軍在長征途中打過很多次重要戰役,比如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烏江等,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有這樣一場戰役,它同樣對長征的勝利意義重大,但其中的細節過去卻鮮為人知。在這場戰役中,紅軍利用智慧和謀略,主動佈局、精準出擊,最終取得了完勝。這就是發生在1935年的嘉陵江戰役。(《焦點訪談》 20161003 説不完的長征:智取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