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國慶長假,各大衛視的綜藝節目你爭我搶。10月2日晚8時,央視一套播出的《中國民歌大會》,恢弘大氣,濃郁的民族文化元素,令觀眾深深震撼!華西都市報記者採訪中獲悉:許多觀眾看了《中國民歌大會》覺得還不過癮,強烈要求央視一套重播。
央視綜藝變化大 《中國民歌大會》有創新
這次《中國民歌大會》共分為八期:“河水天上來”(上、下)“長歌萬里行” (上、下)“共飲一江水” (上、下)“大海故鄉情” (上、下),立足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燦爛歷史,結合黃河、邊疆、長江、沿海等不同地域的獨特人文風情,共同組成一幅色彩絢麗的“中國民歌版圖”。
《中國民歌大會》以民族民間原生歌曲為內容主體,通過準確的思想定位、精心的總體設計、豐富的藝術手段、精美的舞臺呈現,來唱響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好聲音,體現民歌與祖國秀麗山川、人民生活勞作的緊密關係,集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的藝術的魅力。
據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面對各大衛視綜藝群雄爭霸的殘酷競競爭的局面,央視央視綜藝自從去年9月一年多時間以來,變化很大。積極創新,敢於競爭,多個原創節目齊齊推出,受到了觀眾歡迎。而今年國慶10月2日晚推出的原創節目《中國民歌大會》以民歌為載體,以文化為引領,用文化來講民歌的故事,民歌的由來,民歌的特徵、民歌的內涵。
成都觀眾李小芬觀看了《中國民歌大會》後 也是心情興奮。她説,講好中國故事,唱響時代讚歌”為主題的央視文藝舞臺上呈現的《中國民歌大會》,大有創新,才是今年國慶央視送給我們真正的饕餮盛宴的一道文化大餐。
別具匠心 邊唱邊向觀眾普及民歌文化
《中國民歌大會》“總主持人”由朱軍、董卿聯袂擔當,在節目中起到總體推進、承上啟下的功能。馬躍等“領隊主持人”則將以尋找“民族好聲音”為線索參與短片拍攝,帶領觀眾體驗各地的民歌景觀,同時體現不同地域的山水畫卷。
在參演者領域,節目強調最多的便是“原生態民族歌手”,所有表演者在民歌背景故事的挖掘和講述中,都將完好展現所屬民族的地域特色、風土人情,體現民族的文化精髓和精神內涵。每期節目中,所有選手在現場組成參演者方陣,增強陣容感,形成整體合力,使其成為演播室中獨特的景觀。
《中國民歌大會》的傳承人方陣,也是可謂是“中國民歌天然活化石”,目前最高水平的民歌傳承人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全部亮相,用最淳樸、最天然的聲音為觀眾演唱經典民歌,展現自己家鄉的風采。
另外,《中國民歌大會》藝術性很強。不是簡單的再現民歌,而是用藝術的美來提升生活的原生態,使其讓觀眾受到感染,感受到美的體驗。
節目特別有創新的是:《中國民歌大會》一邊歌唱者現場演唱民歌,一邊巴設置點評嘉賓陣容,由田青、李松、王黎光、李谷一等人擔任嘉賓, 講述民歌故事,用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全國觀眾特別是向80後、90後觀眾,普及民俗文化知識和音樂知識。
觀眾強烈要求央視一套重播
重慶觀眾譚女士看了後,向記者發表評論説:“本次中國民歌大會展現了中國民歌的強大的生命力和中國民歌的生生不息。特別是《中國民歌大會》傳承人,帶著自己的傳遞人來到現場,一展歌喉,講述民歌的故事,充分的展現了中國民歌的薪火相傳。用中華民族自己的魅力充分體現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觀眾徐先説,我們要求央視一套重播《中國民歌大會》,與自己通過央視網絡上重頭看,感覺完全不一樣,在央視一套看重播《中國民歌大會》,有一種儀式感。這種感覺無法從網絡上重頭看找到。
華西都市報記者,認真觀看了《中國民歌大會》後,發現央視綜藝頻道的編導們,確確實實花了很大心血。幾乎調動了視綜藝頻道的所有創作力量。讓當家主持人全部親自帶隊跋山涉水,深入到全國各地少數民族聚集地尋找原生態的民歌和歌者進行採訪交流。節目中,觀眾不僅聽到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民歌,還能夠現場採訪中,更深入和透徹地了解這些民歌的根源以及包含的背景故事,從而以小觀大,發掘出其所在民族和地區的精神與文化傳統。如此“接地氣”的采風經歷讓各位主持人無比難忘。
“我説我在內蒙古划船你信嗎?”當記者問到尼格買提關於這次采風的感想時,小尼風趣地反問道。在小尼去到的眾多少數民族聚集地中,讓其印象最深刻的還數內蒙古民歌《鴻雁》的誕生地烏拉特中旗。
華西都市報記者了解到,大家耳熟能詳的《鴻雁》其實前身叫《鴻嘎魯》,關於它有兩個傳説,一是説它是一首烏拉特敬酒歌曲,一般是在出征前夜,小夥子唱給父母、情人的歌曲;二是指一個淒美的愛情故事,主人公鴻嘎魯和她心愛的小夥子前後犧牲在保衛家國的戰場上。
“單純去欣賞一個作品抑或是一份文化,和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經歷後再去欣賞,是截然不同的。你去到那裏、聽那裏的故事、和那裏的人交朋友,這樣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小尼説到,“我在烏拉特美麗的牧羊海上乘著小船,感受湖中蘆葦的盪漾,感受微風劃過臉龐,感受都市沒有的靜謐,愜意極了!真的向廣大朋友們推薦烏拉特這個美麗又神奇的地方,一起來感受這片凈土吧!”
《中國民歌大會》舞美設計新奇
許多觀眾觀看後發現,《中國民歌大會》除了集中了綜藝頻道史上最強的團隊陣容,而且《中國民歌大會》極具民族特色的新奇美的舞美設計,也是令人耳目一新,讓人賞心悅目。更是給了所有民歌演唱者殿堂般的禮遇。《中國民歌大會》在宏觀的角度 上體現中國元素和國際審美,用鬥拱的設計作為舞臺的主要景觀,舞臺兩側的高臺上,採用了先進的透明LED屏幕,配合鬥拱,完成所有造型的組接,通過畫面的千變萬化,讓觀眾忽略鬥拱本身的造型意識,帶來更多的聯想。
與此同時,《中國民歌大會》有著極為豐富的道具設置,蒙古包、漁船、織布機、大高臺這些表演者日常生活中的實物,都被當作道具搬上舞臺。不僅如此,還有許多動物演員參演,孔雀、白馬、汗血寶馬等都活生生地出現在了舞臺上,勾勒出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作為民族文化的精粹,中國民歌集中體現出了一個民族或地區獨特的精神和氣質,是不可複製的非物質文化遺産。
當華西都市報記者最後結束釆訪,不少觀眾感覺看了不過癮,希望央視綜藝頻道2017年再辦一期《中國民歌大會》。以豐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升民族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