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河南《慢對花燈調》+《編花籃》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央視網2016年07月05日 10:07 A-A+

河南《慢對花燈調》+《編花籃》  表演:姜  婉、周  彬

【選曲理由】

1. 河南最經典民歌之一

2. 《慢對花燈調》:《編花籃》旋律一樣。作詞:河南作協詩人鐘婷潤,作曲:河南檢察院離休幹部郭復善。歌曲《編花籃》就是在鎮平民間歌舞“九蓮燈”組曲中的“慢對花燈調”的旋律一樣,並由著名歌唱家朱逢博在198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夜間唱紅大江南北。將棉花比做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花,表達了一位漂亮姑娘豐收時的心情。此曲是“九蓮燈”的代表曲目之一,流傳在河南省南陽市新安縣,被廣泛傳唱,有濃郁的河南韻味。目前,我們已經找到了還健在的唯一的一位傳承人申敏華,她手裏還保存著早年間《九蓮燈》表演的視頻和圖片。九蓮燈,又名“對花燈”,是流行于當地的一種民間歌舞藝術,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曆史,因表演時由九位演員手持蓮花燈載歌載舞,並不斷變換隊形,拼對出一系列不同的圖形或文字而得名。九蓮燈的唱腔樸實,舞蹈優美,唱詞內容也與百姓生活緊密相連,是當地廣泛傳播並倍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

九蓮燈表演時是邊唱邊舞,它的音樂主要由聲樂和 打擊樂以及後來加入的嗩吶音樂組成。聲樂部分的曲調主要有“快對花燈調 ”、“慢對花燈調”、“出嫁歌”和“呀喲調”、“旱船調”、“趕會調”、“蓮花落”、“疊羅” 等幾個流傳在民間的燈歌小調與曲牌。關於九蓮燈的起源,目前有兩種説法。一種如民間藝人師德顯沿襲祖輩所説,認為九蓮燈興起于一百多年前的清末,當時社會秩序混亂,民風敗壞,村上一些年輕人常無事生非行偷雞摸狗聚眾賭博之事。村中著名老中醫陳布澤對此狀甚為擔憂,憑其長期行醫所形成的社會威望和本身的藝術特長組建了花燈會,在劇情上主要是根據傳説中九仙女下凡的故事進行編排並起名為九蓮燈。此表演吸納了一批青年人,表演形式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對改善大陳營民風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種説法源自高連鎖長期對《九蓮燈》起源的考證,尤其是1961年大陳營民間藝人陳足至所説被其採信。該書認為九蓮燈為清末白蓮教傳道工具,後被大陳營陳布澤編創為民間歌舞併為陳家祖傳至今。上述兩種説法雖然有較大出入,但兩種説法都認為九蓮燈藝術是清朝末期由大陳營村的陳布澤所創。

有趣的是,九蓮燈所描寫的是九位仙女來到凡間觀花燈、對花燈的場景,劇中由九位演員扮演仙女。演員的組成在解放前後有很大區別。解放前所有演員均由男性扮演,演員穿大紅襟布衫綠褲子、戴女性頭飾,間或也用男裝出現,身挂吵鈴勒白頭巾,多為公共場地表演。解放後女性演員走上舞臺,裝飾也更加豐富。姜婉:申老師(編花籃傳承人)的第一位徒弟。

周彬: 河南人,在學聲樂,喜歡唱歌,會方言版唱法,比較擅長河南“編花籃”,豫劇,和南陽九蓮燈。在來北京工作之前,在河南有自己的工作,當時有一場比賽,比賽的平臺很好,在河南南陽分賽區,老師推薦她去參加,當時她很不願意參加比賽,在比賽當天老師騎著電動車帶著她,還下著大雨,也正是因為這場比賽讓她有機會留在北京發展。很感謝親人,一位很重要的親人,自己的二姑,是一位嗩吶演奏家,二姑以前參軍入伍,受了很多苦,在生活中二姑會給周彬指點困惑,告訴她向前看,二姑也是她的榜樣,向她學習。

3.《編花籃》的創作者
鐘庭潤,出生年月:1935;民族:漢族;河南登封人。1951年後歷任登封縣小學教師,河南省《群眾藝術》編輯,《奔流》編輯、詩歌組組長。1955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好歌唱給毛主席》、《新媳婦走娘家》、《編花籃》等。詩集《好歌唱給毛主席》獲河南少兒文藝創作一等獎。郭復善今年已86歲高齡,出生在河南省孟津縣平樂鎮平樂村一個貧苦之家。郭復善早年參加了八路軍,主要搞文藝創作。後來,他被調進部隊的樂隊,面對一大堆陌生的樂器,他從零開始,一件一件地學,一點一點地向人請教。新中國成立後,郭復善先到河南省歌舞劇院擔任指揮,後轉到省文聯任曲藝編輯。

1958年年底,郭復善還在河南省歌舞劇團做樂隊指揮。有一天,他在一份報紙上看到了一首歌謠——《編花籃》。 第一次讀到如此清爽樸實的歌詞,郭復善被深深打動了,一時間激起創作靈感,他當即決定譜出曲調。曲子的創作是在非常放鬆的精神狀態下完成的。那天是星期六,郭復善飛快地寫出五線譜,幾乎一氣呵成,用了不到兩個小時便譜出了曲子,下午又簡單修改了一遍,覺得挺滿意,第二天,就連同歌詞寄給了當時國內著名的音樂刊物《歌曲》。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