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曲理由:
廣東經典民歌
《落雨大》是廣東粵語地區尤其是廣州市區內代代相傳的童謠,是廣東珠三角地區幾代兒童們必唱的兒歌,小時候媽媽或奶奶都會教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唱這歌,《落雨大》是對廣州市老城區西關地區在下雨天時,水淹街道場景的描繪,歌詞從一個兒童的眼睛看這個場景,充滿了童言童語童趣。
這首歌的作者和創作時間已經無從稽考,從其市井化的語言和簡單的音符來看,應該是清末民初時,西關地區街頭巷尾流傳的口水歌,傳唱至今,已經成為了幾代廣州人的童年回憶,記得香港曾拍攝過一個節目《尋找他鄉的故事》,節目裏許多旅居海外的廣東人在回憶故鄉時也不禁唱起到這首《落雨大》,眼中含滿了淚水。
鹹水歌是粵語方言地區沿海船民漁家傳唱的一種漢族民歌,也是流行于廣東省中山市坦洲鎮附近以及民眾鎮一帶的漢族民歌。當地漢族勞動人民在田間、基圍、河堤樹下自娛自樂和談戀愛時,常常會鹹水歌,很有地方特色。之所以會叫鹹水歌,是因為廣東沿海地區的人們長期同大海的鹹水打交道,因此就把在勞作中哼唱的歌謠稱為鹹水歌。
“鹹水歌”的名稱來源,目前有兩種説法:
一種認為與疍家人生活的地域有關。疍家人生活的地區地處海河交界地帶,每當南海鹹潮涌入,鹹水流經的地方大多是疍民聚居之地。由於長期與鹹鹹的大海打交道,因此疍家人傳唱的歌被稱為“鹹水歌”。
另一種説法則認為鹹水歌的“鹹”字反映男歡女愛。
鹹水歌源於疍家人生活、勞作,是疍家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疍家文化的重要標誌。可以説“有鹹水的地方,就有鹹水歌”,“疍家人的歷史就是鹹水歌的歷史”。鹹水歌的誕生,最初是疍家人為了抒發生活的孤寂和苦悶隨口而唱,後來,這種口頭文化經過傳承和發展,成為了疍家人一種重要的精神生活載體。疍民無論是婚喪嫁娶,互訴衷腸,或是唱山唱水,唱花唱月,都以鹹水歌作為一個重要載體。
《釣魚仔》這一首歌,在坦洲等大沙田水鄉流行了數百年,被一代代的青年男女反復咏唱。以前水鄉的男女青年都是以出海捕魚、圍海造田、種蕉薅草為生,面對著空曠遼闊的大沙田,為了抒發生活的苦寂,他們就在划艇耕田的同時,對著異性扯開歌喉進行對歌以獲得交流。可以説,《釣魚仔》的歌詞既是水鄉生活場景的寫照,也是男女試探的心聲反映。
這是一種口耳相傳的口頭文化,目前只有幾位老歌手會唱,加上外來文化的大量涌入和年輕一代文化意識、價值取向的改變,使鹹水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非常需要保護。
帶有濃厚水鄉味道的中山鹹水歌,儘管已入選我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但一直被年輕人認為是屬於老人的“專利”,以至鹹水歌的傳承出現“青黃不接”的情況。然而20來歲的東升姑娘、被譽為中山鹹水歌新一代接班人的青年歌唱演員——周炎敏,卻被鹹水歌深深迷住,她多次以鹹水歌歌手的身份“轉戰”市內外的民歌比賽。不久前,她還受邀前往北京國家圖書館,將中山鹹水歌的歌聲帶到了首都。
關於歌手:
周炎敏是鹹水歌的傳唱人,研究鹹水歌的唱腔,也做了關於鹹水歌方面相關的調查,經常帶著小孩子參加演出唱鹹水歌,鹹水歌社區下鄉演出,為了唱好鹹水歌去水鄉里體驗,邊體驗邊唱歌。在她讀小學的時候,一直唱南泥灣這樣的民歌,鎮裏很多人都知道周炎敏,有一天一個唱鹹水歌的老人家找到她家,讓她學唱鹹水歌,她躲在房間裏不敢出來,她感覺鹹水歌都是老人唱的,怕學習鹹水歌同學笑話她。在有一次聽到帶音樂的鹹水歌后,她就喜歡上鹹水歌,她也是鎮裏第一個唱鹹水歌的青年,隨著發展鹹水歌也融入了新的元素,新的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