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2 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 20160523 來自扶貧一線的報道:大山裏的求學路

來源:央視網2016年05月23日 22:51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大家晚上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今天我們繼續《來自扶貧一線的報道》。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於典型高山峽谷地貌,山高坡陡,土地貧瘠,怒江州一共有4個縣都是貧困縣,現在仍然有14.9萬貧困人口,而要讓怒江州農村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最突出的短板還在教育。教育發展的滯後、受教育程度偏低是老少邊窮地區貧困的主要癥結之一。那麼眼下,當地的扶貧攻堅又會如何克服教育這塊“短板”呢?今天的節目,我們就去怒江州蘭坪縣一所山村小學看看。

山村小學雖“陋室”,知識托起大山娃娃的希望

這是一所坐落于滇西大山深處的鄉村小學。操場上,孩子們正在排練當地特有的一種民族舞蹈。

他叫李國華,是這所鄉村小學的校長。現在正是課間操時間,這個年輕的大男孩,儘管舞蹈動作不夠專業,但卻十分認真地帶領孩子們排練舞蹈,為即將到來的六一兒童節做準備。

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兔峨鄉阿塔登小學校長李國華:咱們這個學校,它有5個老師,但是5個老師他都是,都是男老師,沒有女老師的話,這些學校一般情況,這個排練舞蹈,唱歌這些都比較吃力,所以雖然六一兒童節還比較遠對吧。我們就笨鳥先飛吧,已經開始,開始做準備了。雖然我們都很不專業,但是呢,只要我們組織這個,我們手拉著手在這邊跳起舞,我們就是一個大家庭。

上課鈴響了,課間活動結束,學生們陸續回到教室,喧鬧的操場恢復了寧靜,教室裏傳出來朗朗的讀書聲。

同學們:48個32相加的和是多少?

阿塔登小學位於蘭坪縣阿塔登村,這是一個極度貧困的小山村,全村600多戶人家,分成8個自然村,散落于大山深處。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有352戶,他們大部分都沒上過學,外出打工都很困難。

目前,在阿塔登的8個自然村中,仍然有6個沒有通公路。為了盡可能讓學齡兒童都能就近接受教育,在前些年的教學資源整合中,阿塔登小學得以保留,附近7個自然村的孩子到這裡來上一到三年級,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到更遠的兔峨鄉完全小學就讀。

目前,阿塔登小學共有75名學生,其中52名是住宿生,吃住都在學校裏。

李國華:阿塔燈的同學都可以這麼説的,都是貧困家庭的孩子。

 

這座40多年前建造的土木結構二層小樓,就是阿塔登小學的教學樓。

教室的外墻是斑駁的木板,開裂的紋路。一樓教室的窗戶上,幾乎沒有幾塊完整的玻璃。教室裏面,學生的桌椅已經十分陳舊,墻壁上是裸露的泥土。但是簡陋的環境卻擋不住孩子們求知的渴望。

同學們:漫天的烏雲,黑沉沉地壓下來,樹上的葉子一動不動……

教室裏,李國華正在上二年級的語文課,孩子們聽得聚精會神。這個坐在最後一排,個頭最高的孩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叫和田義龍,今年已經12歲了,是班裏最大的孩子,也是阿塔登小學上學最晚的學生。四年前,和田義龍本來就到了上學的年紀,可是父親病重,家裏沒人放牛和做農活,他只好推遲上學時間,等父親病情好轉之後,才到學校讀書。

雖然上學晚,和田義龍比別的孩子更加勤奮懂事。現在,他已經學完了小學階段全部的漢字。基本的閱讀,也沒有任何問題。

阿塔登小學二年級學生和田義龍:我想走出山裏,向城市走去。我要好好學習。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覺得學習能給你帶來什麼?

和田義龍::能給我帶來快樂,也能實現我的夢想。

在阿塔登小學,孩子們雖然年紀不大,但是卻早已明白了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經濟半小時》記者:喜歡上學嗎?

阿塔登小學二年級學生:喜歡。

《經濟半小時》記者:為什麼喜歡?

學生:因為家裏一天天放牛。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這邊跟家裏有什麼不一樣啊?

學生:學校能學到知識。

現在學校一共有5名教師和2名臨炊人員。由於人手緊張,每名老師不僅要承擔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還得負責照顧52個孩子在學校的生活起居。就在孩子們上課的時候,兩個沒課的老師,就已經來到鄉里給學生們採購食材。

阿塔登小學教師和兆昌:這個(肉)是80幾斤。也就是説,每一天要吃一頓肉,先買肉,然後再買一些蔬菜,早餐買一些雞蛋、牛奶,還有一些米線,食材採購完畢,和老師開著麵包車返回學校。由於山路十分陡峭,車子沒法進村,和老師的車子到達村口的時候,阿塔登小學的“小螞蟻軍團”就出動了。學生們你拿兩個菜花,我抱三棵蘿蔔,不一會兒的功夫,一車的菜,就齊心協力地運進了學校裏。

李國華: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的話,其實還是搬不上來。所以就一點一點,比如這個花菜,一個人抬一個,少點的就抬一個,大點的抬兩個,抬上來,相當於給他們做了一個勞動課。

中午十二點,午飯時間到了,學生們在操場集合,準備排隊打飯。和田義龍成為了秩序維護員。

《經濟半小時》記者:你都幹什麼?

和田義龍:我告訴他們裏面不要擠,在這裡站著,兩個兩個地進去。

懂事的和田義龍總是盡職盡責,等到同學們都打完飯以後,他自己才洗手吃飯。

和田義龍:要他們打,我最後一個也不怕。

學校院子裏這個彩鋼板搭成的簡易棚,就是孩子們的餐廳。由於廚房人手不夠,三年級的楊老師,當起了臨時炊事員,幫學生們打飯。院子裏,高年級擺桌椅,低年級先打飯,排隊盛飯,排隊洗碗。這些年幼的孩子們,早已適應了學校的集體生活。

《經濟半小時》記者:今天中午吃的什麼呀?

阿塔登小學學生和華庭:南瓜。

《經濟半小時》記者:好吃不好吃?

《經濟半小時》記者:好吃。

校長李國華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阿塔登小學的孩子們到學校來上學,吃飯、住宿都不用交任何費用。學生們吃飯的開銷,全部都來自國家和當地政府的補助金。

根據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實行的“兩免一補”政策,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還可享受每年1000元的生活補助。同時,根據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學生們還可以獲得每年800元的營養餐補助。另外,蘭坪縣政府每年還配套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補助每人每年100元。

為了豐富學生們的伙食,均衡營養,學校食堂雖然簡陋,但也儘量在飯菜上多變換些口味。

《經濟半小時》記者:學校吃的好,還是家裏吃的好?

阿塔登小學學生余玉飛:學校吃的好。

《經濟半小時》記者:家裏吃什麼?

余玉飛:吃菜。

《經濟半小時》記者:學校能吃什麼?

余玉飛:吃肉。


   
吃完飯,在學校住宿的52個孩子,就陸續回宿舍午休了。

在這間男生宿舍裏,《經濟半小時》記者看見,擁擠的房間裏裏擺放著六張雙層床舖,每張床上,要睡兩個孩子。宿舍裏的墻皮也已經脫落了,露出灰色的泥土。窗戶上也沒有玻璃,一副單薄的窗簾在風中擺動。

而校長告訴《經濟半小時》記者,由於房屋年久失修,屋頂漏雨是讓他們最頭疼的事。

李國華:前段時間漏雨,我們老師幫他們補一下,這個地方訂起塑料布,這邊漏下來,這邊也有漏,我們在這個地方把這個東西頂了之後,反而把它拋起一點,它的雨水往這邊走,下雨的時候讓學生睡到這邊去,這裡還可以接一個盆子或者桶什麼東西都行,那樣的話第二天抬出去,雨停了也就好了。

不一會兒,午休的孩子們睡著了,阿塔登小學漸漸安靜下來。

一些走讀的同學,靜靜地在圖書室裏看書。這裡其實是二年級的教室,前面一部分是學生上課的地方,教室後半截就是阿塔登小學的圖書閱覽室。

這個圖書室是去年9月份才建起來的,幾張拼在一起的課桌上堆放著捐贈來的各種圖書。雖然簡陋但卻改變了阿塔登小學沒有圖書借閱的歷史,也成為孩子們最愛來的地方。

午休結束後,趁著孩子們下午上課前的空閒時間,三年級的楊老師準備給幾名頭髮長了的學生理理髮。

阿塔登小學教師楊老師:學校專門買了理髮機,就要給學生理頭,學生理了頭在教室裏,或者平時都,都比較精神。

楊老師是去年從鄉上的中心小學借調過來的,雖然才來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但已經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阿塔登小學學生:我是老二。

阿塔登小學學生:我才是老二呢,你插什麼隊啊。

見到楊老師在理髮,很快又圍過來好幾個同學,排著隊,都等著讓楊老師幫忙理髮。  

《經濟半小時》記者:平時這個理髮是誰給你們理的?

阿塔登小學學生余田飛:都是楊老師理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都是楊老師給我們理。

余田飛:是。

《經濟半小時》記者:理的好不好?

余田飛:好。

《經濟半小時》記者:好的。多久理一次發?

余田飛:一個月一次吧。

《經濟半小時》記者:一個月一次。小朋友們都是老師理嗎?

余田飛:是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要是在家裏面呢?

余田飛:在家裏面,沒有人理。

不一會兒,五六個小朋友的頭髮就都理好了。學生們聚到水龍頭下去洗頭,楊老師收拾好理髮的工具,準備上課。

楊老師:幾個相同加數的和是多少?我們可以把它寫成什麼?

同學們:乘法。

大山裏的阿塔登小學,建在半山腰上。在山坡上建房已屬不易,而這塊並不寬敞的操場,對孩子們來説,就更加珍貴了,兩張破舊的乒乓球桌,是這所山村小學裏唯一像樣的運動器械,課間休息,同學們都排隊簇擁在乒乓球桌旁,等著打上幾板。阿塔登小學雖然設施簡陋,條件艱苦,但大山裏的孩子,簡單而又純真,即使是從幾顆石子中,也能找到發自心底的快樂。

晚上九點,阿塔登小學的孩子們紛紛到學校的蓄水池邊,排隊洗腳,準備睡覺。由於學校還沒有通自來水,蓄水池裏的水,也從很遠的山上接來的,冰涼冰涼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冬天也是這麼洗嗎?

阿塔登小學學生和七中華:是。

《經濟半小時》記者:冬天的時候冷嗎?

和七中華:冷。

《經濟半小時》記者:冷也這麼洗?

和七中華:冷。

《經濟半小時》記者:怕不怕冷?

和七中華:不怕。

洗漱完畢,孩子們陸續回到宿舍。值周的陳老師,來到學生宿舍,進行熄燈前的人數清點。

阿塔登小學教師陳代聯:好好睡覺,晚上被子好好蓋齊聽到沒有?

學生:聽到了。

陳代聯:你們把被子好好蓋齊,好好睡覺。

李國華也趕過來,詢問一名學生牙疼的情況。

李國華:你這個牙疼好了一點沒有?

阿塔登小學學生楮天寶:好了。

李國華:如果晚上疼的話,你就找老師聽到沒有?

夜深了,奔跑了一天的孩子們漸漸進入了夢鄉,老師們也終於可以休息了。年齡小,離家遠,孩子們在學校生活10天,老師們就要在大山深處堅守10天,他們心裏最愧疚的就是家人。

就在前不久,李國華的母親在山上放羊時滑倒摔傷,送進了醫院,但他至今都還沒能回家看看。

李國華:到目前為止她都不跟我説話,就忠孝不能兩全,對吧。我們山上的老師做的事情,我覺得都很有意義,對不對,是我們支撐了這個地方的,這個地方的知識文化,是我們怎麼説呢,如果沒有,沒有我們,我們這麼多的,這麼多的山上老師這樣的堅持下去的話,那麼很可怕。

根據怒江州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將拆除危舊房並新建校舍25.65萬平方米,解決72所學校教學和生活用房不配套的問題,新建教師週轉宿舍1642套解決農村教師住宿問題,阿塔登村也已經列入易地搬遷規劃中,阿塔登小學的搬遷重建指日可待。

坐落于滇西大山深處的阿塔登小學,雖然面積狹小、設施簡陋、條件艱苦,但是教室裏不斷傳出孩子們的歡笑聲,給簡陋的校舍帶來了一絲溫馨,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我們説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只有讀書才能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掌握知識、改變命運、造福家庭,這也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準扶貧。接下來,我們再跟著孩子們的步伐,去到他們大山裏的家看看。

雲南怒江狠抓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阿塔登小學學生:(打電話)爸爸,明天來接我一下。

李國華:別哭。

阿塔登小學學生:明天放假了,8點來接我。

這天是星期三,第二天就是阿塔登小學放假的日子。由於學校離家較遠,因此實行大周制,也就是上10天課,休息4天。

已經離家十天的孩子們在電話這頭聽見父母的聲音,眼睛裏都閃著淚花。

李國華:有些家長他來過了,有些家長沒來過,然後我們就找沒來過的同學,讓他打(電話),然後讓公平,有的來接還公平,因為從山上下來這裡其實也不簡單,它比較遠的。

李國華:向前看齊,向前對正。回去的路上,特別是我們上當場(村)、阿悶章(村),最遠的兩個地方的同學,回家的路上特別小心,聽到沒有。

第二天一早,等校長交代完注意事項,來接孩子的家長,需要在簽到本上簽字,才能帶孩子們回家。但由於大部分家長都沒有上過學,簽字的工作基本都由孩子們代勞。

李國華:(寫)媽媽的名字。

簽完字的家長,就帶著孩子們上路了。和田義龍也和本村的小夥伴一起,踏上了回家的路途。

剛走出校門不遠,歸心似箭的孩子們,在山路上小跑起來。可是沒走一會兒,山路變陡,孩子們都放慢了腳步,艱難地前行。

懸在半山腰的羊腸小道崎嶇不平,又窄又陡,只能容下一個人通過。有的山路上佈滿碎石,一不小心就可能滑倒,而山路的下面,就是數百米高的懸崖深淵。大山裏孩子們的回家路,每一步都充滿挑戰,他們在陡峭的山路上一字排開,仔細看著腳下的路,小心翼翼地朝著家的方向走去。

連續走了兩個小時的山路後,到達山谷,幾個孩子累了。家長帶著他們坐在樹蔭下休息。

《經濟半小時》記者:咱們走了有一半的路了沒有?還不到一半呢?你怎麼穿著拖鞋呢?

阿塔登小學學生和田寶:我的鞋子爛了。

稍作休息,家長帶著孩子們繼續趕路。經過了四個小時的艱難跋涉後,《經濟半小時》記者終於跟隨和田義龍來到了他家所在的阿塔登村阿悶章小組。

這是阿塔登村最為貧困的村民小組之一,而和田義龍家是這裡最為貧困的一個家庭。這座木頭搭起的房子,就是和田義龍的家。

和田義龍:我出生的時候就住在這一間(屋子)

這座木屋早已破舊不堪。側面的木棚開始有些傾斜,屋頂鋪的木板也在日曬風吹中變得腐朽,屋子裏沒有任何像樣的擺設。

《經濟半小時》記者:我看屋頂、墻什麼的都漏的風,冬天冷嗎?

和田義龍:冷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冷怎麼辦?

和田義龍:烤火或者是多穿幾件衣服。

和田義龍家所在的阿悶章村,是距離阿塔登村委會最遠的一個自然村。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父母總共耕種著四畝多地,辛辛苦苦忙碌一年僅夠維持全家三口的口糧。

夫妻倆其實也想過出去打工賺錢,但是和村裏大多數人一樣,因為文化程度太低,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

和田義龍父親和龍才:沒有上過學,漢話懂得也太少,出去也是太難。

和龍才説,因為從小就經濟困難,他沒有機會通過讀書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現在最大的指望,就是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讀書,憑藉著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遠離世世代代的貧困。

和龍才:以後我希望他,不像我這樣的(老一輩),給他多一點知識。他有成績的話,我一直克服給他供。

像和田義龍家一樣的貧困家庭,在阿塔登村還有很多。三年級學生余洪剛的父親余華保,今年33歲,是村子裏少有的讀過初中的人,但是家裏實在太窮,沒有能力繼續供他上學。初二那年,余華保忍痛選擇了退學,至今懊惱不已。

余洪剛父親余華保:後悔也沒有用,緣份也沒有,機會也沒有,那個年代。現在這個學校,就是那些小學生,飯也就學校給他們吃,他們的錢也不多花。像以前我們那樣子比起來,他們就是現在對學生都已經很好。

余華保現在種著5畝農田。妻子和女兒身體不好,父母年邁需要照顧,一家人的生活過得緊緊巴巴,但最讓他感到欣慰的是,兒子余洪剛學習很努力,成績也不錯,而且不用再為學費發愁。兒子的美好未來,也成為整個家庭的希望。

余華保:我的路不讓他走,再怎麼説也是,他現在這個學校什麼條件,對學生也是相當好,我讓他一定讀下去,不管讀到他自己好也好、壞也好,讓他一直讀下去,盡我所能就是。

我們看到,由於受教育程度低,貧困地區的勞動者普遍存在著“打工沒技術,創業沒思路,務農沒出路”的狀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讓貧困地區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掌握一技之長。怒江教育經過六十多年特別是“十二五”的發展,實現了義務教育從“有學上”向“上好學”轉變,而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更是比2010年提高5個百分點,越來越多的貧寒子弟通過教育改變了自己和家庭的命運,如今又加入到了老師的隊伍中。

怒江教育六十年曆程,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雲南省蘭坪縣民族中學張江妍老師:Are you from a farmer’s family?

學生:YES.

張江妍:多少,舉手。

她叫張江妍,是雲南省蘭坪縣民族中學高一七班的英語老師。27歲的她,也是一個從滇西大山裏走出的孩子。

張江妍:那個時候家裏面處於一種非常貧困的狀態。

張江妍的家,在怒江州蘭坪縣車邑坪村,也是當地一個貧苦的小山村。張江妍家姐弟三個,雖然家裏條件十分艱苦,但父母一直省吃儉用,供三個孩子讀書。然而,就在張江妍上高三那一年,母親得了重病,本來就貧困的家庭一下變得雪上加霜。為了減輕家庭的負擔,懂事的張江妍向父親提出,放棄學業外出掙錢。

張江妍:我真的很想,我很想繼續讀書,只是説看到媽媽的那個狀態,兩者就無法顧全了那個時候,就有這種想法。但是非常感謝爸爸,他當時一口否認了。
考慮到張江妍家庭特別貧困,學校為她減免了學費,還專門給她發放了助學金。家庭的支持,學校和社會的幫助,最終讓她得以順利完成學業。

2012年,從雲南師範大學畢業後的張江妍毫不猶豫地回到了家鄉。

張江妍:好,有多少人想改變這種現狀?你覺得什麼方法可以改變這種現狀?

學生:Study hard(好好學習)

張江妍:如果説你可以改變自己,甚至還可以改變你自己的家庭,讓他們脫離現在的這種貧困的狀態,所以上課的時候,只要有相關的這種,相關的能涉及到這個的話題,我都會給他們講這些,都會鼓勵他們走出去。

站在講臺上的張江妍,看著台下的學生們,她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16歲的和江妹,是張江妍班上的學生,也是高一七班的班長。和江妹同樣來自大山裏的貧困家庭,父母都在家務農,收入十分微薄。現在,她每學期可以享受1000元的國家助學金,這對她完成高中階段的學業來説,是一筆十分重要的資助。

雲南省蘭坪縣民族中學學生和江妹:有很大的幫助,至少可以解決我的生活費,有時候書費不夠的話,也可以用來去買書,也可以買自己想要買的書。

在蘭坪縣民族中學,享受國家助學金資助的學生並不止和江妹一個。每學期,學校會根據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在學校的表現,評定出獲得國家助學金資助的學生人數和金額。

雲南省蘭坪縣民族中學辦公室國家助學金管理員和向文:這是我們2015年秋季學期的,這個撥付資金是263500元,針對我們整個高中年級,各族學生的助學金,它又分為兩等,特困的1000元,普困的500。特困名額大概在,特困名額佔每個班的10%,普困名額是要佔到每個班的34%,所以説總的加起來,它的貧困率資助比例還是在40%到50%期間。

近年來,怒江州堅定了治貧先治愚的教育扶貧理念,加大投入,成果顯著。

2015年,雲南省怒江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全部享受“兩免”(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免除雜費)。

77.11%農村小學寄宿學生享受“一補”(補助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生活費),農村中小學生61973人全部享受了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計劃;44%的高中學生享受國家助學金共575.15萬元。

而一個更大的好消息是,從2016年9月份開始,雲南省怒江州將實行高中三年免費教育,只要考上高中的學生,都可以免費讀書。對於像和江妹這樣家庭貧困的孩子來説,走出大山的路,將更加平坦。

和江妹:(以後)等有了一份好的工作,好好地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為自己的家鄉,為我們這個縣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半小時觀察:要扶貧 先扶智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説,教育的缺失是“能力剝奪的貧困”,是比收入貧困更深層的貧困,它會引發“貧困的代際傳遞”。貧困家庭只要有一個孩子考上大學,畢業後就可能帶動一個家庭脫貧。貧困地區和貧困家庭只要有了文化和知識,發展就有了希望。“扶貧必扶智”,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5月23日 22:51

視頻簡介:《經濟半小時》 20160523 來自扶貧一線的報道:大山裏的求學路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