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節目官網-CCTV-2 經濟半小時

《經濟半小時》 20160414 來自改革一線的報道:競爭力背後的焦慮

來源:央視網2016年04月14日 23:59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努力加載中,請稍後...
分享到: 手機觀看
點讚 收藏 評論 客戶端看 安裝央視影音客戶端,隨時隨地給你精彩!
相關稿件

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經濟半小時。來自改革一線的報道,今天我們來關注老工業基地瀋陽。瀋陽生産下線了中國第一台大型起重機、第一台蒸汽拖拉機、第一台高檔數控系統、第一台大容量解體變壓器等160余個全國工業設備的第一。這個曾經在中國經濟發展中有著重要地位的老工業基地,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後,經濟曾一度下滑。佔到瀋陽整個工業總量一半以上的裝備製造業,在經過了前幾年的高速發展後,也出現了結構性産能過剩。與此同時,高質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給又不足,如何加快供給側結構優化升級,瀋陽該如何打造好裝備製造業這個“看家本領”,讓我們一起來看記者的調查。

老工業基地覓新發展路徑,打造裝備製造業“看家本領”

沈機工作人員:下面向各位彙報一下,今年一季度國內市場和國內行業的變化。

2016年3月31日,瀋陽機床集團2016年第一季度的工作總結會議如約舉行,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全都參加了會議。

沈機工作人員:根據我們最新得到的數據,同比下降11%,其中國産下降16%,進口下降8%,今年一季度行業有所變化,從總體上銷售下降18%,下降31%,利潤總額減少了兩個億,産能庫存下降13%,各企業加大消化的力度。

與以往的工作總結會議不同的是,當聽到2016年一季度的情況彙報之後,所有的人都神情緊張,座位上的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更是不輕鬆。

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去年(2015年),我們中低檔機床只佔到20%了,中高檔機床就佔80%了。從産品結構角度看,應該説調整速度還算比較快,但是比例看比較快,但是還沒有彌補原來,我們普通機床佔很大,中低檔機床很大的結構。

中低檔機床和中高檔機床2:8的佔比,在外人看來,已經是一個非常好的業績,這意味著瀋陽機床集團在機床領域的科技創新已經初見成效,但是這一切在關錫友看來,只是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中高檔機床與原來中低檔機床的銷量相比,還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那麼,這個空間到底有多大呢?關錫友告訴我們這樣一組數據。瀋陽機床集團作為中國機床企業中的老大,2002年當年的銷售收入只有13億元,在世界機床企業中排名第36位;2009年排名躍居世界第五;兩年後的2011年,瀋陽機床集團銷售規模達到了180億,位居同行業世界第一。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這個“第一”帶來的喜悅中的時候,一個看起來是成績的數據,卻讓關錫友,産生了強烈的恐懼感。

關錫友:我從業20多年從來沒有遇到一種情況,我們2010年機床甚至還做成半成品,用戶就需要,我們所有庫存銷售一空,什麼東西都好賣,我當時預感一個什麼問題,怎麼可能市場是這樣的呢?
   
關錫友:還有一個數據是很嚇人的,五年內的我們叫160以上的落地塔,長機床,五年國內需求,正好是我們前50年的總和,這給我嚇壞了。

機床市場的異常火爆,讓關錫友感到驚訝。他不知道這種供不應求的局面是不是泡沫,這樣的市場究竟會持續多久?

關錫友的擔心並不是毫無依據,他注意到,2011年瀋陽機床集團銷售的普通機床,達到了11萬台,佔到了總銷量的70%,銷售規模更是高達100億。但是這些産品在行業中屬於中低端産品,核心技術更是依賴國外,大而不強成為擺在瀋陽機床面前最大的問題。於是,在眾人的質疑聲中,關錫友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逐步壓縮普通機床所佔的比例,轉而尋找能讓瀋陽機床做“強”的真本事。

這些産品在行業中屬於中低端産品,核心技術更是依賴國外,大而不強成為擺在瀋陽機床面前最大的問題。

關錫友:急速的增長,因為這個東西不可能無限制增長,這就意味著肯定會調整,會轉型。

此時,發達國家早已經進入了數控時代,而中國機床的數控化率只有5%。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全部依賴進口。自己造一個機殼,然後高價從國外購買數控系統再進行組裝,這樣的老路子如果繼續走下去,不僅中國的機床行業將失去存在的意義,企業的未來也就會有滅頂之災。在這樣的情況下,關錫友決定帶領瀋陽機床壓縮中低檔機床的産量,全面向中高端的數控機床進軍。

突圍,首先要攻克的就是核心技術的問題。

關錫友:我們問過外國的夥伴,這項技術合作行嗎?或者賣給我行嗎?老外跟我説這是的靈魂的生命,值多少錢。

《經濟半小時》記者:您聽到這樣的話心裏是什麼感覺?

關錫友:當時我們不懂,我們以為技術可以花錢買來,我們眼睛看到的技術真的可以花錢買來,但真正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

國外合作夥伴的冷言冷語,讓習慣了跟隨式發展的老國企碰了一鼻子灰,此時關錫友逐漸明白,所謂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瀋陽機床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殺出一條血路,打破中高端機床領域國外的壟斷,就必須另辟蹊徑、自主研發數控機床的“大腦”——數控系統。

關錫友:從倣造引進消化走向自主創新,走了20年,20年沉痛教訓才告訴我們,核心技術買不來,因此我們才下決心,走向核心技術創新,這個東西對我們又很艱難,當時我們而言,我們是否能夠把核心技術突破了,我們的中國人是否有這個能力,更高的要求是我們在技術開發能不能由中國人引領一場潮流。

邁出這第一步並不容易,關錫友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瀋陽機床陸陸續續投入研發高端數控系統的資金高達15億元。但是,這個被眾人寄予了厚望的核心技術還沒研發出來,中國機床行業在2012年就迎來了增速大幅下滑,普通機床出現了嚴重産能過剩。

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副院長石勇:當這個人均GDP大於8000美元的時候,那麼發達國家所有的發達國家,走過的路表明冶金行業、紡織行業,這些行業都是處於萎縮這種狀態,那麼到了8000美元以上的時候,這些國家的什麼産業來成為拉動力量,就是裝備製造業,所以我們這次産能過剩,大家可以注意到,我們鋼鐵産業、煤炭産業叫絕對過剩,而裝備製造業是結構性過剩,結構性過剩就是,我們低端傳統這種産品過剩,但是我們高端的和新興這種産業空間,滿足這種需求遠遠不夠。

然而,這樣的寒冬並沒有結束,進入2013年,瀋陽機床集團普通機床銷量更是下降了30%;留給瀋陽機床乃至整個中國機床工業的時間越來越少。

關錫友:就是由於我們所有行業都陷入低端的競爭,而高端失守,誰來做?

關錫友告訴記者,因為産能過剩造成的市場低迷,並不是一下子出現的。就在2013年瀋陽機床集團整體銷量下滑的時候,國內市場的低迷猶如迎頭一棒。2014年國內機床市場消費總額相比2011年下降18.6%,2015年較2014年又同比下降13.5%。其中,與2011年時的最高峰相比,普通機床的産銷量已經下降至原來的三成甚至兩成。産能結構性過剩已經成了裝備製造業目前面臨的最大癥結。

關錫友:在這個經濟下行壓力下,裝備製造業確實也發生了很大的下降,那麼甚至於去年增速低於GDP增長速度

《經濟半小時》記者:那意味著什麼?

關錫友:首次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拖累,這是第一次。

研發高檔數控機床及其關鍵功能部件的突破,成了瀋陽機床集團佔領市場的重要項目,這個被叫做I5的項目不僅具有挑戰,更是一個大膽的舉措。它的目標是由單純技術攻關轉向跟蹤國家建設需求實施重點攻關,服務領域向航空航天、汽車、船舶、能源等重點行業核心領域和電子等新興産業行業擴展。

這個被叫做I5的項目不僅具有挑戰,更是一個大膽的舉措。

2014年,就在國內機床市場大幅下滑的時候,瀋陽機床集團研發的全球首款智慧機床i5開始了批量生産。這個産品一問世,立即受到青睞。2015年i5産業化後當年訂單就達到將近6000台。2016年的第一個季度,沈機更是憑藉i5拿到了15000台的定單,初步估算租賃總合同額價值達10億元。

瀋陽機床集團優尼斯智慧工廠主管鞠志鑫:這是非常典型的一個五軸的零件,就是這個葉輪應用範圍也挺廣,這個加工就是非常的難,因為是多曲面的,曲面的形式比較複雜,所以這種零件以往是很難加工,而且我們大部分是稍大一點規格,我們採用鑄造或者是焊接的,但是這種精加工我們是很難達到。

i5系列智慧機床是中國首創的一種産品,它最牛的技術是,一改傳統笨拙的手工操作,通過指尖輕點,通過移動電話或電腦,即可實現對千里之外的i5智慧機床下達各項指令,而且誤差補償技術控制精度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使大家印象裏“傻大黑粗”的工業機床變得“能説話、能思考”,滿足了用戶個性化需求,工業效率也提高了20%,被叫做“指尖上的工廠”。

i5最牛的技術是,通過指尖輕點,通過移動電話或電腦,即可實現對千里之外的i5智慧機床下達各項指令。

在瀋陽機床集團的智慧裝備車間裏,我們在優尼斯智慧工廠主管鞠志鑫的帶領下體驗了一把i5智慧機床上的“工業刺繡”。在記者的要求之下,鞠志鑫要當著我們的面,完成一個打火機的定制。

鞠志鑫:這臺機床現在做的就是,在我們這個,相當於是一個個性定制化的一個産品,做的就是,在打火機上表面上進行雕刻花紋,這種花紋是客戶指定的,個性化需求,我們做設計和加工。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是一個什麼?

鞠志鑫:這是一個狼頭,我們男同胞比較熱衷的, 打火機上面有個性化圖案,一個狼頭,這個程序應該是沒有問題,我們就把這個工件裝上好,我們就可以實際的加工了。

《經濟半小時》記者:那我們就開始吧。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需要多長時間?

鞠志鑫:大概幾分鐘。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個操作就很簡單了。

鞠志鑫:很簡單,而且很直觀

五分鐘後,我們的個性定制打火機就完成了。

鞠志鑫:整個就加工完成了。其實也比較漂亮,跟激光切削激光雕刻,感覺不太一樣。其實這很簡單。

《經濟半小時》記者:什麼圖案都可以,你提供圖案。

鞠志鑫:對,你提供圖案,我們對圖案進行一定的設計,符合它,這個面比較小,要符合這個面的要求,在這個面上把這個圖案呈現出來。

32歲的鞠志鑫是智慧裝備車間的項目負責人,他告訴我們,如今的機床企業,早已改換了傳統粗放式的生産,偌大的機床可以完全進行定制化,並且可以批量生産。

 《經濟半小時》記者:在這個上面做這樣一次工作大概需要花多少錢?我要定制一個。

鞠志鑫:我們定制一個百十來塊錢。

《經濟半小時》記者:包括這個打火機在內?

鞠志鑫:甚至我們在個性化一點我們手機,包括甚至我們戒指都是,這個通過我們機床加工出來的。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一台都可以實現嗎?

鞠志鑫:對,都可以實現。

眼下,鞠志鑫所在的智慧裝配車間,是瀋陽機床集團最熱鬧的地方。紛至沓來的訂單,讓鞠志鑫和他的小夥伴們經常要加班加點。這些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小夥子們,每天能夠在這個車間裏裝配下線13台i5系列産品,即便這樣,依然供不應求。

鞠志鑫:對於單品來説,這麼大的單子沒接過,對我們來説是非常震撼的。

去産能,儘快調整産業結構,讓瀋陽機床集團一下子有了生機,高檔智慧機床逐步開始佔領市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傳統機床就喪失了用武之地。在距離鞠志鑫的智慧裝配車間不足50米遠的地方,是雜件車間。一些在瀋陽機床工作了大半輩子,工齡比智慧裝配車間的小夥子年齡還要大的老師傅們也毫不示弱。

加工一顆螺絲,從原料到成品,手腕需要連續發力上百次,老師傅們個個都是身經百戰。

瀋陽機床集團員工王立志:像我們這個螺釘,一般都是從原材料開始加工,原材料來了以後我們開始下料,一步一步。

《經濟半小時》記者:做這麼一個成品出來需要多長時間?

王立志:需要二十分鐘吧,一天干40到60個。

眼前這臺老式的車床,是王立志最親密的夥伴。在我國,像這樣還在正常使用的普通機床,總量超過了400萬台。能夠熟練操作這些老式機床的工人,大多數是像王立志這樣有豐富經驗、工齡在二十年以上的老師傅。

《經濟半小時》記者:您是什麼時候進的廠啊?

瀋陽機床集團員工:(進廠)三十年了,(剛進廠)那時候訂單都排著,託人都買不著,那時候是真好,咱廠的效益。

瀋陽機床集團員工:86年到現在,始終幹著。

瀋陽機床集團員工:我1981年就來了。

在王立志的工具箱裏,整整齊齊擺放著上百種加工零件用具,這些都是他從做學徒起就開始學習的東西。

王立志:這能有上百種,各種各樣的,幹什麼活需要什麼工具,特別全,這些都是我的寶貝,沒有這些寶貝什麼都幹不了,全指它呢,但是我們幹活兒主要是啥,還得邊幹,有時候還得看工具書,我們離不開這個書,我們幹活兒,這是機械工人技術手冊,幹一輩子學一輩子。

《經濟半小時》記者:這書您看了多少年了?

王立志:有年頭了,三十年了,這是我師傅留給我的書。

工具書,加工零件用具,這些傢伙已經很少能派上用場了,大部分時間,它們就這樣靜靜躺在王立志工具箱裏。王立志所在的雜件加工車間跟鞠志鑫所在的智慧裝配車間並不遠。閒暇之餘,相隔不遠的一老一小,就會去羽毛球場打打球,聊聊天。

王立志:將來社會走向數字化了,數字控了,我們這些老産品、老設備就淘汰了,現在都是年輕的,三十來歲的比較多,都是大專生大學生,這樣的比較多點,現在他們就是主力了。

2016年4月1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九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上,瀋陽機床集團的i5系列産品出盡了風頭,就像蘋果的ios系統,支撐了iphone系列智慧手機一樣,i5提供了車間管理工程、在線工廠和虛擬與現實的邏輯,為我國機床産業進軍高端市場提供了重要基礎,為傳統製造業智慧轉型升級提供了全新樣本。作為老工業基地,瀋陽創造了無數個第一,除了瀋陽機床集團去産能成功轉型外,另一個大型企業也在慢慢轉型,這個企業擔負著為大型乙烯、大型煉油、大型煤化工、大型電力、大型冶金等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項目提供國産裝備的任務,其生存與發展關係到國家經濟安全,它的名字叫瀋陽鼓風機集團。

沈鼓集團進攻技術高地,實現傳統産業智慧轉型

走進瀋陽鼓風機集團公司,廠區裏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一個個排列整齊的大箱子,近一年的時間,它們就這樣擺在道路的兩邊,等待著出廠。

瀋陽鼓風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孔躍龍:去年我們遇到了困難,由於去産能所服務的上遊領域,産能下降了,它的投入下降了,所以造成我們的訂單減少,因為我是長線生産。今年的訂單相比去年,就接近少了20%到30%,有的會超過30%,我的訂單減少了,我們整個銷售收入會減少,我們利潤水平會下降。

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主打産品是壓縮機,主要銷往我國的石化領域,與其它企業不同的是,瀋陽鼓風機集團生産的壓縮機完全是依靠訂單生産。

全國石油化工業裝備所用的壓縮機,80%都出自這裡。

這個行業裏的“領頭羊”似乎就這樣一路高歌猛進。2015年,瀋陽鼓風機集團同樣遭遇到市場的寒冬,由於石化行業産能下降,直接影響到壓縮機的訂單。國內市場的萎縮、上遊客戶産能下降、回款難度加大都在不斷壓迫著沈鼓的生存空間。

孔躍龍:我們第一次遇到這次,多年我們都是可以高歌猛進,突然一下子我們訂單減少,我們的整個工作總量下降,影響我們整個集團的效益水平,面臨這種形勢如何辦、如何做,如何把企業做的更好,如何保證企業平穩發展。

4月5日,清明小長假剛剛過去的第一天,一場技術研討會如約進行。他們討論的內容是,如何完善馬上就要包裝出廠的、代表世界離心壓縮機製造領域最高水平的120萬噸乙烯三機組的最後細節。

會議參與人員:對,但是現在它,現在這個也有問題,你現在這個是少了一個整個裝置。

會議參與人員:別著急,我現在想理解的是,裝置具體包括哪一部分?

廠區裏一排排等待發貨的大箱子,向一塊塊石頭壓在每一個人的心上。創新、轉型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大家清楚地意識到,120萬噸乙烯三機組這個項目製造投産之後,將成為目前我國首套、也是全球規模最大的乙烯裝置之一。在中國,有能力製造這種核心壓縮機的企業,只有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一家。

沈鼓透平設計院國際工程壓縮機設計開發室高級工程師郭飛虎:這回是我們沈鼓成套的一個項目,用戶對我們的機組的總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像以前的機組的外觀質量、機組的總體的發運、機組的整體説明書這塊,以前我可能國內項目都是沒有要求的,所以針對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很多新的設計。

120萬噸乙烯3機組已經進入最後試車階段,此次的壓縮機組核心裝備乙烯、丙烯、裂解氣壓縮機全部由沈鼓集團承制,首次實現該等級壓縮機組的全部國産化。包裝發貨前的最後一項工作,就是整理出一份項目説明書,雖然聽上去簡單,但郭飛虎依然不敢放鬆警惕。

郭飛虎:所以針對這個項目,我們做了很多新的設計,説明書做完之後,它會隨著我們的機組一同發往用戶現場,但是後續的,比如説機組在用戶現場的一些安裝、操作,包括後期的調試、試車,這個我們還許多繼續地維持,追隨這個項目,直到用戶順利開車,産出合格的一批,這個時候,才説這個裝置是設計成功了。

距離發貨時間越來越近,這幾天,項目負責人郭飛虎一有空就會到試車平臺上去了解一下進展。在自己11年的從業經歷中,這個項目的難度遠非他參與的其它項目可比。

郭飛虎:這個機組的成套性非常強,就是我們廠以前做的,雖然做過轉子,但是沒有像這個機組這麼成套性那麼好,所以我們得考慮非常多的方面,比如説,這個用戶的要求非常高,它會對我們整個機組的一個外觀質量,包括那個我們機組的潤滑油系統、控制系統等各個方面,都有一個非常完整的一個要求,但是我們以前做的,可能只需要把這壓縮機做好,其他的我們可能什麼都不用管了,至於説用戶現場運行可能是挺好的。但是可能外觀質量,比如説一些小的缺陷,雖然不影響機組的性能,但是這個機組,我們都是參與而且是想盡各種辦法去把這個機組儘量是接近完美,去跟國外機組相媲美。

從100萬噸乙烯壓縮機到120萬噸乙烯壓縮機,壓縮機最核心的部件葉輪需要從新設計。為了設計出合格的壓縮機葉輪,郭飛虎和他的團隊用時將近一年,無數次推翻前期設計、無數次的實驗引證,一步步調整、優化之前的設計。

雖然有著11年的從業經歷,郭飛虎還是感到了壓力。

郭飛虎:因為本來做這種大規模的機組來説,首先我們沈鼓是有一定的技術實力,但是與國外的技術相比,我們是有一定的差距,對於一些已經長期使用國外機組的那些用戶來説,他們的要求是非常高的,然後面對他們的質問,我們的設計人員的心裏壓力是非常大的。

要想攻下大規模乙烯機組這個曾經長期被外國機組佔領的高地,必須頂住壓力,從每一個細節出發去彌補與國外機組的差距。就在郭飛虎和團隊成員們一起商量著120萬噸乙烯壓縮機後續安裝的同時,沈鼓也一致在繼續著壓縮機核心部件葉輪的研發創新。

瀋陽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研究院氣動1室主任盧傅安:這是我們沈鼓三四十年來自主研發的一個模型級的一個結果,這個的話,是我們90年代初,就是第一批自主研發的一個(葉輪)模型級,從我們説從這個模型級可以看出,現在這個模型級也比較陳舊了,比較古老,然後我們看到這個就是閃閃發光的模型級的話,它是為我們國家神華寧煤十萬空分研製的一個模型級,這個的話,是我們,就是去年開發的一個模型級,我們這一兩年,模型級開發水平也得到了極大提升,我們可以通過調整結構來改善流動,經過我們反復優化,現在這個模型級可以説,氣流從葉輪進口到整個模型級出口,流動非常均勻,整個損失非常小,現在的話,我們可以達到整個世界的一個基本上屬於先進水平。

眼下,雖然受到了國際經濟形勢和國內投資情況的影響,但沈鼓將繼續加大高端化、智慧化産品和技術的研發,堅持創新驅動。

孔躍龍:在困難的時候好企業,在這個時候更要進行大量的技術研發、技術投入,以備後續一旦經濟好轉的話,我們一樣可以衝上去,沈鼓還是一個響噹噹的沈鼓。

2015年中國裝備製造業産值規模突破24萬億,佔全球裝備製造業三分之一,多數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十年的時間裏,瀋陽鼓風機集團就是這樣,依靠技術創新,推出了一大批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級新産品,各項經濟技術指標也呈現跨越式增長,營業收入由2004年的18.36億上升到2014年110.4億元,年均增長19.6%。

十年的時間裏,瀋陽鼓風機集團依靠技術創新,推出了一大批滿足國家重大工程需要的世界級新産品。

石勇:現在對裝備製造業來説,還有很大挑戰,如果我們從技術創新這個角度來看,我們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進程還在中前期,制約裝備業發展還是關鍵技術發展和基礎零部件的缺失,使我們裝備製造業不能由大變強,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

半小時觀察:裝備強則國強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2015年3月5日,李克強在全國兩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了“中國製造2025”的宏大計劃,並提出了“市場主導、政府引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整體推進、重點突破,自主發展、開放合作”的基本原則,通過“三步走”實現製造強國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到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國製造業整體達到世界製造強國陣營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綜合實力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應該説,“中國製造2025”框定了一條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型之路。但要走好這條路,還需要我們更多地去實踐和探索,需要我們拿出更多的智慧和膽魄。

  • 視頻簡介
  • 欄目介紹

來源:央視網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14日 23:59

視頻簡介:本期節目主要內容: 瀋陽生産下線了中國第一台大型起重機等160余個全國工業設備的第一。而在發達國家早已進入的數控時代,我國機床數控化率僅5%,95%以上的高檔數控系統依賴進口。面對如此困境,瀋陽機床集團進攻技術高地,實現智慧轉型:2015年,集團研發的全球首款智慧機床i5,只需指尖輕點,通過移動電話或電腦,即可在千里之外下達指令,工業效率提高20%,被稱為“指尖上的工廠”! (《經濟半小時》 20160414 來自改革一線的報道:競爭力背後的焦慮)

收視TOP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