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尋找》
邵耀輝在德國柏林理工大學的博士論文在德國教授中引起了轟動。這是關於江蘇南通唐閘鎮文化遺産的研究。她回到南通大學之後,帶領學生們回到1895年的歷史現場,和他們開始了一次尋找。
與此同時,老唐閘人、南通紡織博物院的研究員姜平,也在百年老街上做著唐閘地區工業遺産的普查,他走訪了200多戶人家,整理了大量的錄音和圖片資料。搶救行將消失的文化遺産,是他最迫切的願望。
而南通大學的退休教授張廷棲,已經完成了幾十萬字的張謇研究,他常常會來到張謇孫女張柔武的家中拜訪,想要了解更多他所不知道的1895。
百年前,江蘇南通唐閘鎮,曾是張謇“實業強國夢”的實驗場,也曾是張謇推動“父實業、母教育”和種種社會公益事業,以及創新型城市規劃理念的踐行之所。從歷史文化名城,到1895創意産業園區,再到世界工業遺産項目申遺,面對歷經滄桑、老態落寞的唐閘老鎮,回望曾經的繁榮,今天的南通人將如何面對歷史?張謇精神的內核,是否將成為南通城市發展的終極目標?
從城市管理者到普通居民,從白髮老人到年輕學子,一場關於1895物質遺跡和精神遺存的努力尋找,正在激活一個城市的思考。所有的問題,或許都將在這場對於“1895”的尋找之中,得到答案。
第二集 《共生》
從小在唐閘長大的王浩然,通過朋友,偶然發現了在南通已經絕跡的蓼藍種子。他的努力,讓這種植物在南通的土地上重新生長,而這也開啟了他為傳統工藝注入新的設計靈感和營銷理念的新事業。
沈壽的弟子莊錦雲的孫女張蕾,在南通大學裏成立了自己的倣真繡工作室,對於沈壽的刺繡,她不僅傳承了下來,而且已經有了很多創新和改進,她使這種古老的刺繡工藝煥發了新的生機。
劉曉萍曾在美國規模最大的紡織品面料製造公司擔任藝術設計總監,2007年,她回到國內,投入了南通這個全球産量最大的家紡行業。她把世界前沿的創新理念帶進來,又從傳統中吸收營養,希望為家紡行業謀求新的發展。
一個美好的城市,絕不是對傳統的一味遺棄。它需要的是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是大量具有創意頭腦的人才。對百年前唐閘歷史遺跡和張謇精神的尋找,刺激著這個城市關於“創新”、“轉型”的一個又一個靈感,也喚起南通人關於一個城市如何將傳統與當代結合,完成新與舊共生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