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潔 張源洪
現在是4月23日21:00,地震發生之後的第四天晚上。當我的電話打過去的時候,《和平年代》的記者們還在忙著整理稿子、圖像,確認細節,我們的通話過程不時被各種討論聲打斷。
剛開始是最難熬的,他們説。任務急,情況險,吃不飽,睡不安是我們攝製組人員工作的真實寫照。他們這幾天的經歷可以用下面四個字來形容:急、險、餓、暖。
急!
記者王月主動要求到前方,而攝像陳剛卻是在懷柔執行另一個拍攝任務時緊急出發,加上金正貌、周薇、孟憲奇,20日晚上十點,攝製組五位成員緊急趕到成都。他們先結結實實地體驗了一把"蜀道難"--高速擁堵、交通管制、山路坎坷、災區混亂,然後一路馬不停蹄趕到目的地。來不及喘息,他們就立刻投入到了緊張的採訪、拍攝中。
時間就是新聞的生命。然而剛到災區,手機卻沒有信號,聯絡不到任何記者站和採訪對象。情況很令人抓狂。為抓緊時間採到第一手資料,記者們跑著步到各處去聯絡。拍攝急,寫稿子也急。找到電源、抓緊時間完成稿子成為第一任務。為了找電,他們跑遍了整個救災營區。孟憲奇負責每天稿件畫面的上傳,每天緊急驅車趕到蘆山縣城衛星車旁。而另一邊記者們這時並沒有得到片刻的休息,而是緊急轉入了下一場景的拍攝。災區帳篷供應緊張,他們白天拍攝完畢,晚上幾個人擠在一個帳篷裏,立即整理當天的稿子。一直到第三天即22日淩晨3點,他們才暫時緩口氣。
險!
災區碎石、塌方頻發,欄目組的記者們每天都面臨著不同的危險。
周薇一行人為拍攝空軍運輸和投放救災物資的畫面,趕到蘆山中學飛機場插空搭上了飛機。在飛機上,他們擠在各種救災物資中間,只能蹲著或者站著進行拍攝。到達寶興時,飛機停靠在一條臨河丁字路上,周圍都是高山,不時有塌方的危險;從寶興飛出時,天氣開始變壞,霧氣增大,差點遇上"雲遮山"這種危害飛行安全的險況。投放物資時,兩個機艙門打開,風特別大,站不穩,又沒有綁安全帶(只戰士們有),他們只能努力保持身體平穩,防止掉下飛機。
23日蘆山縣有雨,攝製組白天冒著雨進行了拍攝,還要隨時防範塌方、泥石流等災害。夜裏溫度驟降,在電話裏,他們説晚上很冷,大家都有點感冒。
餓!
在這幾天裏,他們很少能把肚子填飽,按時吃上熱飯更是奢求。王月一行人進入蘆山縣城採訪,一路焦急和顛簸,最後採訪、拍攝,淩晨兩點,他們才將稿子弄完。一直到這時,他們吃過的東西,還只是剛到蘆山縣時的一點麵包,連一口熱水也沒有喝。
周薇到達蘆山災區後,也是空著肚子,一刻不停地趕到了蘆山中學飛機場,等待飛往寶興的飛機。為了不錯過飛機,中午戰士們吃飯的時候,他們也不能回到場外的用餐點吃飯。
有一次,王月所在的攝製組一整天實在找不到吃的,不得已只好在一個臨時救助站裏"乞討"了一點。雖然他們覺得穿著迷彩不好意思,不過在幾天的冷食之後終於吃上了熱乎乎的粥飯,令他們很是滿足。
暖!
這麼艱苦的拍攝環境,是什麼在支撐著我們的記者?一是我們的記者有著非常樂觀、感恩的心和善於發現的眼睛。本來應該是訴苦大會的電話採訪,最後卻變成了一連串的感謝名單,從給他們提供設備、嚮導等支持的記者站,到救助站裏為他們盛飯的志願者,他們有著太多的感謝要表達。二是恪盡職守的救援官兵們和善良的災區百姓給他們帶來的震撼和感動。擔負偵察任務的運8機組成員,每天最早出發,最晚歸隊,至少保證7-10小時的飛行,而這些最辛苦的飛行員年齡已經都在50歲以上。百姓們對採訪的配合,讓他們心暖,對他們生活上的照顧,讓他們身心俱暖。為了將這種溫暖傳遞出去,他們帶著《和平年代》欄目組最真誠的關心,給"小帳篷"裏面的小鑫鑫送去了奶粉等嬰兒食品。他們説起災區讓他們感動、震撼的事跡的時候,似乎忘記了自己的艱難,只剩對別人的同情、感激與敬佩。三是最重要的,就是一個新聞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感動與震撼不能代替更長時間與強度的艱苦,然而他們使我們相信,縱使前方硝煙瀰漫,縱使前方路途艱險,縱使前方缺吃少穿,我們的記者們,還是會趕到那裏,堅守在那裏,默默付出在那裏,不為別的,只為對這份工作的熱愛與心中那個新聞人的理想。
(原文發佈于201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