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部

《中國民歌大會》未播先火,《人民日報》關注

CCTV專區 CCTV-3綜藝頻道 來源:央視網2017年09月30日 13:34 A-A+

9月28日,《人民日報》發文將近日在中央電視台啟動的《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列為重要文化事件;幾日前,《工人日報》也曾發文解讀節目“用民歌唱好中國故事”的深遠意義,權威黨媒紛紛發聲,對這檔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魅力的節目寄予厚望。同時,節目組發起的#我用民歌唱家鄉#微博活動也得到了演藝工作者和網友的積極響應,大家紛紛上傳演唱視頻,各大門戶網站競相報道,即將於十一期間播出的《中國民歌大會》,已經引發了業內的集中關注和觀眾的熱烈討論。

央視實現民歌新意傳承  引發社會各界熱議

回望中國浩瀚的歷史畫卷,民歌始終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民歌是祖祖輩輩口口相傳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根與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更是中國文化自信的基礎。《人民日報》在文章中就強調應重視民歌本身的歷史屬性和文化屬性,“民歌集中體現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性格、氣質,民歌是記錄一個地區歷史記憶的有聲史書,也是呈現該地域勞動人民生活情態的質樸白描。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南北朝民歌,再到宋詞、清代竹枝詞,中國民歌記錄了老百姓的生活勞動、節慶習俗,描繪了祖國的大好風光,更是傳唱了一個民族的發展史。可以説,民歌中有著我們的民風民俗,有著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

同時《人民日報》也指出:“原生態的民歌在當代也面臨著傳播傳承的問題。這就需要通過挖掘散落在祖國大地的民歌,並將之以符合當下觀眾接受的形式呈現,實現傳統文化的新意傳承;通過講好民歌背後的故事,傳播民歌知識,吸引更多熱愛民歌的人參與進來。”央視作為國家舞臺,面對的是一個時代,要在這個時代起到引領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因此,《中國民歌大會》的總導演鄒為表示:“我們為自己擬定的創作目標是——製造中國民歌景觀,因為只有一檔有高度、有溫度、有厚度的景觀式節目,才能配得上浩如煙海、璨若繁星的中國民歌。”權威黨媒紛紛為其發聲,各大門戶網站競相報導,對中國民歌藝術魅力的節目寄予厚望。《人民日報》稱《中國民歌大會》有著展示民歌魅力、傳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識的作用,讓民歌這一中國文化精粹以新鮮亮麗的方式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精品節目再創新“高”  用民歌唱響中國故事

《人民日報》對於這檔節目所傳達的精神價值予以肯定,“對文化遺産的深入挖掘,用民歌唱好中國故事,才能真正讓民歌留下來、傳下去。”《工人日報》也于9月25日發文對節目立意大加讚賞,“《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搭建了一個全方位展示中國民歌藝術魅力的平臺,提供了一個把這些最古老、最優秀的原生態文化傳承下去的契機。”

作為一檔大型原創民族音樂節目,《中國民歌大會》在第一季播出後便引起了巨大反響,如今第二季更是在第一季成功經驗和創作模式上繼續推陳出新,為展示民歌魅力、傳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識,提供了一個更加優質的舞臺。節目組經歷10個月籌備、19天錄製,走遍全國各地,採集了大量的民歌音視頻、民歌故事,努力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帶著一份真誠和衝動,深入挖掘文化遺産,用民歌唱好中國故事,讓民歌真正留下來、傳下去,為廣大觀眾呈現一個波瀾壯闊的民歌海洋,一部五彩斑斕的誠意之作。 

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總監兼大型節目中心主任郎昆評價《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有“三高”:第一,站位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第二,品質高,我們秉承讓每一首歌曲都成為一個作品,讓每一個作品都製造一道景觀的理念,在藝術性上下足了功夫,讓觀眾在歌聲和知識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感懷時代的發展,感悟真實的情感;第三,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節目中32位選手均來自基層,他們將心靈最樸素的情感凝結成動人的旋律,講述著對生活的理解和信仰。第二季節目延續了“第一季”的成功經驗和創作模式,更全面、更深入、更趣味地展示民歌魅力、傳播民歌文化、普及民歌知識。

央視大型節目中心副主任陳臨春也對節目的創意進行了解讀,在他看來,這是一檔“非常適合在國慶期間播出,可以全家一起觀看的節目”。《中國民歌大會》第二季繼承了“詩詞大會”“成語大會”“戲曲大會”等節目的優良品質,成為了大會系列節目之一,作為央視的品牌節目,力求打造“中國民歌大會的文化景觀”陳臨春認為,“十年二十年後回頭來再看《民歌大會》,大家依然會覺得這是個優秀的作品,它經得起時代的考驗。” 

 

 《中國民歌大會》用歌聲唱響中國故事,讓民歌在傳播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光,這樣一檔現象級民族文化盛宴精品,即將引發一場民歌文化的關注熱潮!

 

收視TOP榜
860010-1105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