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民歌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勞動人民在勞動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文化瑰寶,中國各地都有非常精彩的民歌,唱出了勞動人民的心聲。民歌之所以能夠受到人們的熱愛,主要的就是它是來自於人民。中國民歌是非常豐富的,這些都是音樂創作的出發點和基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使得音樂創造具有更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在《中國民歌大會》播出之際,一直重視民間音樂學習的著名作曲家呂其明接受了記者的採訪,與我們暢談民歌。
作為中國著名的作曲家,呂其明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誰不説俺家鄉好》就是經典之作。呂老師與記者分享了這首歌的創作過程:1962年拍攝《紅日》時,我感到需要一首歌來歌頌解放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以及熱愛家鄉、熱愛解放軍、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情結。我一直保持著這個想法到了拍攝電影的外景地,恰巧在當地發現一個烈士陵園,我和另外兩位同志就一起到了陵園,從陵園往外望去,遠遠的看去一層層梯田,天上飄著白雲,蒼松翠柏,綠樹成蔭,被環境感染的我們詩興大發,你一言我一語就將歌詞擬了出來。“一座座青山緊相連,一朵朵白雲繞山間,一層層梯田一層層綠,一陣陣歌聲隨風傳,誰不説俺家鄉好。”可以説,這首歌的創作是一氣呵成的,這首歌曲至今仍在傳唱,且備受廣大人民喜愛,最主要原因就是它紮根於民族的土壤。越是紮根民族土壤的作品,越具有藝術的生命力。
談及歌曲創作,呂其明可以説是最有話語權的人之一,他歷來非常重視對民間音樂的學習,在任何地方都不忘深入當地,了解民間音樂。1946年參加土改時,聽到當地婦女唱的一首愛情歌謠“你不抗日我不嫁…”,就記錄了下來;1951年,為電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配樂時,到淮河工地參加勞動,聽到民工在唱山歌,就找到他學習歌曲的吐字;寫《焦裕祿》的配樂時,在蘭考蒐集了大量的河南民歌,學習了河南的豫劇和曲劇。呂其明先生一直抱著學習的態度,將所有所學的民樂為我所用,將各地的樂曲元素、曲調、風格融會貫通,並運用到日常的音樂創作中去。這也是呂老師的作品能一直傳唱甚廣的原因。
關於《中國民歌大會》,作曲家呂其明認為:中央電視臺舉辦民歌大會,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能傳播五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各地民歌,使得人民更多的了解各地的優秀民歌。希望民歌大會能夠繼續辦下去,越辦越好,使民歌大會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