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
朱迅下水插秧
這次采風,我去到了我的老家江蘇,這趟經歷讓我對民歌有了新的認識。相比起西藏、內蒙古、新疆等西北地區那種熱情奔放、激情澎湃的曲風,江南民歌雖然相對婉約,但卻彰顯出了一種不一樣的蓬勃之氣。
在江蘇揚州的“民樂之鄉”邵伯鎮,我找到了當地經典的勞動民歌《拔根蘆柴花》以及它的傳承人王瑞如。雖然是第一次聽,但卻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或許這就是塵封在我血液裏的聲音吧!《拔根蘆柴花》是一首被廣為傳唱的秧田歌曲,是在農民們插秧勞作時唱的,曲中透著濃濃的山野氣息。為了更深切地感受這首民歌的意境,我也擼起褲管下水插秧啦!別小看插秧,真真地得算是技術活,不能站著,也不能蹲著,只能弓著腰撅著屁股,慢慢往後退著插,不僅如此,我還親手觸摸到了屬於人類的財富——有機肥,真真正正感受了一把勞動人民的辛苦!
“你祖籍在蘇州,就去江浙採歌吧。”
領了任務,我並不激動。
做《民歌中國》多年,雲貴上的高亢、青藏上的悠遠、黃土上的吶喊、草原上的憂傷,那種生命的掙扎與頑強,常讓我淚濕眼眶。與此相比,富饒的江南水鄉浸泡出的小調,太過婉約,並不能讓我這個生在北京、長在北京、一張蘇州臉,一顆北京心的女子感到震撼。
沒有和頭兒講條件的習慣,背起包、上火車、下了火車、進稻田。現在正是插秧的季節,有機田的景色是優美的,味道是——“酸爽”的。雨後田裏黑黑的泥土如豐腴的女人,誘著翠綠翠綠的秧苗。哪兒還忍得住,擼起褲腿,蹬上高靴,我下水插秧。秧田裏早已站了一排排的女人,她們九十度躬身,用手把水下的黑泥抹平。我學著她們的樣子幹,臉貼近水時熏得幾乎睜不開眼。一會兒腰就痛得像要斷掉,索性蹲在水裏,樣子實在不雅。這時歌聲響起,《拔根蘆柴花》是在江南農家幹活時最常唱的一首插秧調,一排排女人弓腰、撅臀,插秧、後退、歌不斷、手不停。一曲過後,女人們直起身,漲紅臉,望著眼前的綠,就像看著自家的囡兒。
從秧田出來,走進這首歌的首唱許進英奶奶家。奶奶快八十了,耳聰目明,四世同堂。奶奶説,這首歌是她小時候蹭在她奶奶腳邊學會的。原本的歌詞是“大米好吃田難種,粑粑好吃磨難推……”歌即是話,話即是歌,這樣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子用如此簡單的道理培養出了八個博士。
短短48小時,我沉浸在江南水鄉的歌聲裏。歌聲中沒有苦澀,是水靈靈、翠綠翠綠的。第一次接觸,第一次聆聽卻有一種久違的感覺,説不清是為什麼?這也許和血液中的某些東西有關。它打開了我對老家封存已久的情感,只要歌聲響起,身體裏流淌的血就會告訴我:
這裡是久居海外的八旬老母,每年定要長途飛回看一眼的江蘇老家;
這裡有父親直到臨終時還惦記著的那段評彈、那盤河蝦……